巧妙设计,点亮语文课堂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好的微型小说,节奏是紧凑的,构思是精巧的。对情节和环境不做精雕细刻,只集中精力描绘人物、深化主题,小中见大。一堂好课也正如一篇好的微型小说,要精巧构思,要紧凑,要把有限的时间留给主要的内容。正如现代作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时的精彩比喻:“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尽。”我们要学会在关键的点上巧妙设计一两个问题,瞬间激活学生的思维。
   之前在高三听了一节课,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中卡夫卡的《骑桶者》。老师一上课就请一学生复述故事,并问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学生在复述故事后说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上课这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课堂一片寂静,只有老师与这个学生在对话,其他同学沉默着。或许是在认真倾听,也或许觉得老师又不是在问自己,跟自己没关系。这时老师说,你说得很不错,不过我这里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你能否告诉我,煤店老板娘有没有看见我。该生愣了一下,还没来得及回答,班级却热闹了起来,学生们不管有没有被提问到都大声地说“看到了”或“没看到”,搞得站着的学生都不知道该不该回答。老师请该生坐下,说不要只喊要在文中找到根据。学生连忙开始在书中认真地寻找勾画,有学生说文章这里写到了什么什么,所以老板娘看见我了,另一个立刻站起来说文中什么什么地方可以证明老板娘没看见我。整个班级动了起来。
   但大家没有一个定论,然后老师继续发问:“我”在哪里?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我”骑在桶上,并且“我的煤桶向上升了起来”“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所以,老师又问:正常的“看”一般是平视,“我”站得那么高,老板娘那么低,她能看到我吗?老师还画了一个图。学生发现老板娘确实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没看到“我”。既然煤店老板娘并没有看到“我”,冷漠这个主题的得出是否有点武断?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什么?老师继续问:“我”为什么要骑在桶上去买煤?老师的话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之上,老师顺利推出关于卡夫卡的介绍,和骑桶这一虚构行为背后的荒诞和異化现象解读,水到渠成。
   听完这堂课,我真是觉得意犹未尽,我完全忘记了我是一个听课者,旁观者,我完全被上课老师带动了,一步一步跟着老师的启发走。觉得思维一直在攀升,仿佛可以盘旋而上直入云霄。畅快极了。静下心来好好思索这堂课到底好在哪里,发现在于老师的提问设计非常巧妙:一个“老板娘有没有看到我”“我在哪里”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回归文本,仔细研读文本;一个“我为什么骑在桶上去买煤”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抛开套路回答,认真思索卡夫卡其人其文。精彩。老师的巧妙设计提问,正如那关节处的一着棋,盘活了整堂课。妙极。
   所以我以为一堂课一定应该有一个能够点亮学生思维的巧问题,这个巧问题可大可小,但一定要能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来设计,一定要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启动思维。
   也很有幸看到了许多老师在独立用心思考。比如教《渔父》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是一段发生在河边的对话,请你在屈原和渔父的说话前加一个修饰语,反映屈原和渔父当时的心理。这个小小的问题背后其实是对屈原和渔父形象的深刻把握,只有认真揣摩人物形象才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心理与形象是相辅相成的,也与二人的选择密切相关。以小见大。
   在教《江南的冬景》时。一位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江南的冬景美不美?学生说美。老师说: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词,江南的冬景真( ),我从文中第( )自然段的( )句子可以看出。仍是一个小小的问题促使学生研读文本,揣摩恰当的用词,盘活了一堂课。
   其实小问题并不小,这个小问题恰恰是把握住了一堂课的核心。这需要老师对课堂教学目标有准确的把握,如果不能精准把握目标,只为激起学生的兴趣而胡乱设问,那么结果只可能是两个,一个是虽然带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的思路也跟着走偏了,转到不知道哪个角落去了;另一个是兴趣只是暂时的,一会之后就是“涛声依旧”,不能贯穿整堂课。
   我记得听过这么一堂课,老师在教张爱玲的《更衣记》,问:你们看过张曼玉的《花样年华》吗,在电影中张曼玉穿的旗袍美不美?学生哗一下议论纷纷,有讨论电影剧情的,有讨论张曼玉的旗袍的。然后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张爱玲的《更衣记》,看看19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着装有着怎样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但是,说实话,学生还是闹哄哄的根本没听老师在讲什么,老师很尴尬,又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纪律,然后学生安静了,也沉寂了,接下来的课静悄悄的,尽管老师一再调动,学生也没有太大的热情。
   听课的我们也很尴尬与无奈。我们知道老师的目的是想通过电影来切入,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问题设计太宽泛和边缘,离中心有点太过遥远。既然遥远了,则必产生歧路,所以学生还没走上主路呢就跑偏了。这时老师的强行拉回来反倒是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散再一聚,还不如从一开始就直指中心呢。既然老师想让学生关注服饰与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的密切关系。还不如抓住文中张爱玲的话去设计一个问题:张爱玲说“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我们一起来看看人们为什么住在衣服里,住在了怎样的衣服里?当然这堂课结束时还可以布置学生再思考,政治太平的时期,人们有没有去创造他们的贴身环境——衣服?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他们创造了什么?
   总之,一堂课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我们一定要思考怎样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活性。要做到如石子入水,一石激起千层浪,余波不断,影响深远。
  [作者通联: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讲评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其根本目的是纠正错误,分析得失,巩固所学知识,学会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好讲评课对纠正错误、扬长避短、巩固双基、规范解题、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讲评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心中无数,不清楚总体情况  往往表现为从第一题开始,一讲到底,题题不放过,这种不分轻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既浪费时间,又容易
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众多教学方式中,“导学 合作”教学模式是相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等方面效果显著。  “导学 合作”的教学模式包括两个方面:所谓“导学”是指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就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实际引导学
在运动学竞赛辅导中需要弄清“四线”,这“四线”是指:“路程”、“位移”、“相对路程”和“划痕”,这四条线的长度一般来说是不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是相同的,例如当物体相对于地面运动时,“路程”和“相对路程”是相同的;当物体的运动轨迹不出现重叠时,“相对路程”和“划痕”是相同的;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相对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是相等的。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进行教学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点滴经验,总结如下,期望与大家共享。  1.重视学习和参与集体研讨,把准中考命题走向,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光凭经验上课已经行不通。面对新形势,我主要重视了学习和研讨。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新课改的精神,研究新教材,研究近几年课改区的中考试题。然后将课标、教材和中考题三者放在一起看,重点找出课改前后的变化。比如,对于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能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随着中考的改革,物理实验考查已作为一项必考内容,使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