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学习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针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进行了详细的论文。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数学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让生活情境数学内容生活化,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数学教学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1 学习数学的目的
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它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所以,数学问题就应该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我们上街去买菜,加减法自然就要用到;修房造屋时,总要画图纸。在实际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经过人们归纳和总结,形成数学知识,为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 传统数学教学在生活化中的缺陷
中国的教学由于受传统模式教学的限制,在教学中存在以考试为中心,以考分为统帅,以提高升学率为己任的现象;教学形式不仅单调刻板,师生思想情感也受到严重禁锢。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应用数学知识。
当然,有的人会经常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在实际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有所缺乏。也正由于学了很多的数学知识,却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得学习工作不够重视。希望同学们能够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的用处非常的广泛。
3 如何在生活中更好的学习数学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现在的教学教材已经不再单纯的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而更多的关注于服务日常生活,所以在数学教材中的生活资源非常丰富。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再教材中队水电费收取、储蓄利息的计算、日常购物等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均做了一定的介绍,这些事情都是生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事情,这时,教师一定要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能够投入相应的情境环境中,从而能在情境环境中学习数学。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学会去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切身体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在长方提认识时,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哪些物体形状是长方体的,找出它们的特征。在这时候,如果老师单纯的只是告诉学生,长方体是由六个长方形或四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组成,对学生只是一个概念灌输。相反,如果我们换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那么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它又有什么特征,这样才能做出长方体。然后,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每个学生根据已有体验与同学交流,各抒己见,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体会能不深刻嘛。
(3)创设生活情景。新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目标中明确提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而现有教材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有很多是与学生生活脱离的,为此,就需要我们去“创设生活情景”。如我们在进行《统计》的教学时,可创设这样额情境:“班上准备开庆祝会,需要买水果,买哪种水果,买多少水果?”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深刻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再如讲授二年级的除法应用题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逛超市”生活情境——“学生拿着钱到超市选购商品。”下面是我在课堂讲授的基本过程:第一层次:我初始化情境“我带了20元钱,想买一包饼干……”然后,引发学生提问。甲学生:“那先看看一包饼干到底多少钱?”乙学生:“一包饼干如果5元钱,那么20元钱能买几包饼干?”第二层次:学生拿着钱,互相提供相关信息发问,然后解决问题。第三层次: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有学生提出买两样或两样以上物品。这时,我就组织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这样本来乏味枯燥的除法应用题,在老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个个富有情趣、结合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这样,就可以能够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始终处于积極的状态。
(4)抽象概括。小学数学中的很多法则、定律和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讲授概念法则时就必须在生活实践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且要引导学生从“直观”逐渐“抽象总结”,从而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本金€桌?利息”中的“工利息不易理解。五年级的小学生在生活中,较少涉及(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61页)到储蓄问题,教师在教学数学《利息和利率》一课前,发动学生亲自到银行去,把自己的压岁钱存起来。学生在存钱的过程中,对利息、利率等有一个初步的接触,从而思考:什么是“利率”?什么是“利息”?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主动地寻找答案。通过这样的课前活动,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学习《利息和利率》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5)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价值。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的实用性,在这方面,教师应该做一个积极的引导。如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之后,要求学生通过书本、电视、网络等方式找找生活中的多位数,把他们认为有意义的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交流中,让学生所找到的多位数展示在大家面前。再因势利导,进行多位数的改写、省略练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当然,要想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还可以带学生收集数据,进行调查研究。比如我在讲授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的作业——以统计“家庭丢弃塑料袋”为课题,收集数据,把课外收集到的信息处理。在第二天,讨论结果的时候,有的学生想出这样的主意:如果把全国所有的废弃塑料袋生意全包下来,那每月将有一笔相当可观的利润;也有的还体会到,一个家庭要丢弃那么多塑料袋,全县、全国呢……这将产生巨大“白色污染”,必须保护环境。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也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对大自然所造成的污染,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6)生活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例如,在学习了应用题之后,让学生设计一个“元旦联欢会方案”的实践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要以老师的角色来组织联欢会,并让学生思考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活动的组织。这时,就让学生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探讨,来讨论如何布置教室、买装饰品该花多少钱,买食品该花多少钱……,怎样才能既省钱又能把教室布置漂亮,并且让他们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这些模拟性的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使数学可以更接近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等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总之,数学与生活关系密切,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挖掘生活中的情境知识,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充分用于生活时间,才能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让生活情境数学内容生活化,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数学教学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1 学习数学的目的
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它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所以,数学问题就应该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我们上街去买菜,加减法自然就要用到;修房造屋时,总要画图纸。在实际生活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经过人们归纳和总结,形成数学知识,为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 传统数学教学在生活化中的缺陷
中国的教学由于受传统模式教学的限制,在教学中存在以考试为中心,以考分为统帅,以提高升学率为己任的现象;教学形式不仅单调刻板,师生思想情感也受到严重禁锢。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应用数学知识。
当然,有的人会经常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在实际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有所缺乏。也正由于学了很多的数学知识,却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得学习工作不够重视。希望同学们能够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的用处非常的广泛。
3 如何在生活中更好的学习数学
(1)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现在的教学教材已经不再单纯的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而更多的关注于服务日常生活,所以在数学教材中的生活资源非常丰富。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再教材中队水电费收取、储蓄利息的计算、日常购物等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均做了一定的介绍,这些事情都是生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事情,这时,教师一定要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能够投入相应的情境环境中,从而能在情境环境中学习数学。
(2)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学会去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切身体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在长方提认识时,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哪些物体形状是长方体的,找出它们的特征。在这时候,如果老师单纯的只是告诉学生,长方体是由六个长方形或四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组成,对学生只是一个概念灌输。相反,如果我们换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那么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它又有什么特征,这样才能做出长方体。然后,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每个学生根据已有体验与同学交流,各抒己见,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体会能不深刻嘛。
(3)创设生活情景。新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目标中明确提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而现有教材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有很多是与学生生活脱离的,为此,就需要我们去“创设生活情景”。如我们在进行《统计》的教学时,可创设这样额情境:“班上准备开庆祝会,需要买水果,买哪种水果,买多少水果?”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深刻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再如讲授二年级的除法应用题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逛超市”生活情境——“学生拿着钱到超市选购商品。”下面是我在课堂讲授的基本过程:第一层次:我初始化情境“我带了20元钱,想买一包饼干……”然后,引发学生提问。甲学生:“那先看看一包饼干到底多少钱?”乙学生:“一包饼干如果5元钱,那么20元钱能买几包饼干?”第二层次:学生拿着钱,互相提供相关信息发问,然后解决问题。第三层次: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有学生提出买两样或两样以上物品。这时,我就组织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这样本来乏味枯燥的除法应用题,在老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个个富有情趣、结合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这样,就可以能够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始终处于积極的状态。
(4)抽象概括。小学数学中的很多法则、定律和概念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讲授概念法则时就必须在生活实践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且要引导学生从“直观”逐渐“抽象总结”,从而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本金€桌?利息”中的“工利息不易理解。五年级的小学生在生活中,较少涉及(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61页)到储蓄问题,教师在教学数学《利息和利率》一课前,发动学生亲自到银行去,把自己的压岁钱存起来。学生在存钱的过程中,对利息、利率等有一个初步的接触,从而思考:什么是“利率”?什么是“利息”?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主动地寻找答案。通过这样的课前活动,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学习《利息和利率》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5)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价值。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的实用性,在这方面,教师应该做一个积极的引导。如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之后,要求学生通过书本、电视、网络等方式找找生活中的多位数,把他们认为有意义的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交流中,让学生所找到的多位数展示在大家面前。再因势利导,进行多位数的改写、省略练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当然,要想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还可以带学生收集数据,进行调查研究。比如我在讲授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以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的作业——以统计“家庭丢弃塑料袋”为课题,收集数据,把课外收集到的信息处理。在第二天,讨论结果的时候,有的学生想出这样的主意:如果把全国所有的废弃塑料袋生意全包下来,那每月将有一笔相当可观的利润;也有的还体会到,一个家庭要丢弃那么多塑料袋,全县、全国呢……这将产生巨大“白色污染”,必须保护环境。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也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对大自然所造成的污染,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6)生活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例如,在学习了应用题之后,让学生设计一个“元旦联欢会方案”的实践活动。活动中要求学生要以老师的角色来组织联欢会,并让学生思考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活动的组织。这时,就让学生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探讨,来讨论如何布置教室、买装饰品该花多少钱,买食品该花多少钱……,怎样才能既省钱又能把教室布置漂亮,并且让他们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这些模拟性的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使数学可以更接近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等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总之,数学与生活关系密切,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挖掘生活中的情境知识,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充分用于生活时间,才能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