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对急性小卒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影响。方法连续前瞻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小卒中/高危TIA患者。小卒中定义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
【机 构】
: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225001,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225001,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2250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对急性小卒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影响。
方法连续前瞻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小卒中/高危TIA患者。小卒中定义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3分,高危TIA定义为ABCD2评分≥4分。分析患者在入院后72 h内监测得到的血压值,计算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的平均值(mean)、最大值(max)、极差(max-min)、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END定义为72 h内复评NIHSS最高分较入院时评分增加≥2分。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血压变异性参数与END的独立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123例患者,男性69例(56.10%),女性54例(43.90%),年龄(63.74±11.94)岁。其中,高危TIA患者39例(31.71%),小卒中患者84例(68.29%)。入院72 h内有33例(26.8%)患者发生END。单变量分析表明,END组与非END组年龄、性别、白细胞、C反应蛋白以及SBPmax-min、SBPSD、SBPCV、DBPmax-min、DBPSD和DBP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血压变异性参数中的SBPmax-min[优势比(odds ratio, OR)1.01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01~1.038]、SBPSD(OR 1.099,95% CI 1.005~1.201)、SBPCV(OR 1.320,95% CI 1.124~1.550)、DBPmax-min(OR 1.065,95% CI 1.017~1.114)、DBPSD(OR 1.492,95% CI 1.186~1.877)和DBPCV(OR 1.543,95% CI 1.263~1.886)是急性小卒中/高危TIA患者入院72 h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多个血压变异性参数与急性小卒中/高危TIA患者发生END的风险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前循环串联性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血栓切除术后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的预测因素和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在5家综合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和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治疗的前循环串联性闭
少突胶质细胞是脑白质中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形成髓鞘包围轴突,有利于快速神经传导。脑缺血后,少突胶质细胞死亡增多,导致白质功能障碍。白质修复与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和成熟分化的能力相关。然而,少突胶质细胞增殖和分化可能并非白质损伤修复的唯一机制。现有研究表明,白质修复需要整个神经血管单元中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协同作用。
目的比较不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在辐射剂量、手术时间以及透视时间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4月至2016年9月在商洛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依据血管内治疗策略的不同分为单纯弹簧圈栓塞(exclusive coil embolization, COIL)组、球囊辅助弹簧圈(balloon assisted coiling, BAC)组、支架辅助弹簧圈(sten
回顾和归纳近年来有关卒中后癫痫发作及癫痫的研究资料,文章从概念、危险因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以及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同时发生的多发性脑出血(simultaneous multipl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MICH)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连续入院的急性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病史、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特征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ND定义为入院后7 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
心源性栓塞性卒中(cardioembolic stroke, CES)是最严重的缺血性卒中类型,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14%~30%,倾向于早期复发,且长期复发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因此,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早期确诊CES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些研究显示,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和N末端脑钠肽原(N-terminal proBNP, NT-proBNP)与CES
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CCH)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共有的病理改变,与认知损害密切相关。多项研究表明,炎症参与了CCH引起的认知损害的发病和进展过程。在CCH状态下,脑内炎症反应的激活可导致多种病理损伤,如白质病变、血脑屏障破坏、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等。因此,抑制炎症反应有望为CCH引起的认知损害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文章就炎症在CCH引起的认知损害中
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传统抗凝药(例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进行早期抗凝治疗在预防卒中复发方面并无获益。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由于抗凝作用相当或优于华法林,颅内出血发生率远低于华法林,且当天起作用,虽然问世不到10年,但大有取代华法林的趋势。文章对该类药物早期用于伴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防复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