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徐渭以其酣畅淋漓不拘格律的画风,表现出桀骜不驯的强烈个性,并开创出大写意花鸟画的崭新局面。本文将对徐渭产生影响的主要事件进行梳理,浅析其中造成徐渭性格的內在关系,并将其个性特征与图像选材相结合,从图式语言中探寻徐渭寄托于笔墨中的情怀。
关键词:徐渭;性格;大写意花鸟;图像选材
1 艺术人生中的性格特点
1.1 从“神童”到“八试不中”
徐渭五岁开蒙,六岁读书,天资聪颖的徐渭,在嫡母苗氏的督导之下,更是勤奋图强,一时间,年幼的徐渭名震乡绅,博得了“宝树灵珠之称,刘晏、杨修之比。”[1]这个称号,更是让徐渭从小就埋下了骄傲自负的种子。但十五岁童试,徐渭空手而归,十九岁时再考,又名落孙山。接连的失败,让“神童”的光环渐渐褪去。“八试不中”让性本孤傲的徐渭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才华,也在感叹科考的不公,同时带给他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耻辱感和挫败感。
一方面,他自知自己的文章在为封建统治政体服务的科考中,只要稍露头角,必定会被判为有离经叛道之嫌的“异说”,却仍坚持己见;另一方面,生性活泼思维大胆的徐渭,却无法从“一生只为青云梦”的守旧观念中脱离。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和理想照进现实的落差,让徐渭逐渐由警敏自负转向乖张躁狂的性格。他总是用似傲似玩的态度,表现对封建礼教的不屑和对达官权贵的抵触,以表明自己清高和脱俗的格调。实际上,自己摆脱不了入士的凡心,又不愿放下身段随波逐流,只好在自我嘲讽中,发泄愤懑,掩饰内心,保护他那仅有的却尤为看重的自尊。
1.2 从“母子离别”到“丧妻之痛”
徐渭出生在相对宽裕的官僚家庭,出生百日,父亲过世,生母是苗夫人的陪嫁丫头。由于徐渭聪颖机灵,苗夫人又膝下无子,便视若己出。徐渭九岁时,家道中落,苗夫人为节省开源,且出于对徐渭病态的寄托,竟将徐渭的生母逐出家门,二十年后母子才得以团聚。因此,徐渭度过了“丧父失母”的童年,这对敏感的徐渭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虽对苗氏养育之情心怀感恩,却也始终无法释怀苗氏给他带来伴随终身的心灵创伤。十九岁时,同乡潘克敬赏识他的才华,招他作上门女婿,使徐渭的自尊心备受打击,但妻子潘似给徐渭带来了无限的慰藉和温暖,以至于在妻子死后十年,徐渭曾写下七首七绝,纪念他早年最柔情的时光:“翠幌流尘着地垂,重论旧事不胜悲,可怜惟有妆台镜,曾照朱颜与画眉。”[2]
可见徐渭并非一贯乖张古怪、不近人情,只是当他每每尝试触碰内心极度渴望的人性温暖时,那来之不易的信任和依赖却被残酷的现实轻易地摧毁。性本孤独敏感的徐渭,成长过程中情感和事业不断遭遇挫折失败,长时间在期望与绝望中被动地游走,沉重的人生悲欢让徐渭的负面情绪和极端性格不断滋长,渐渐形成了刻薄偏激,我行我素,時而忧郁时而狂躁的个性,将内心的苦闷外化为人所不惬的行为,心性放纵却无法掩饰因缺乏安全感而带来的敏感猜忌的内心骚动。
1.3 从“幕府文书”到“牢狱之徒”
徐渭虽恃才傲物,却十分关心政治时事。嘉靖三十六年,徐渭因才名被总督东南军务胡宗宪招募,入幕府掌文书。这成为了徐渭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光,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徐渭的才学、睿智,和他的抑郁,愤懑一同爆发,行为怪诞,恃才放荡。可好景不长,因胡宗宪同权臣严嵩往来甚密,严嵩落马后,胡宗宪被视为“严党”,遭到弹劾,并最终难逃一劫。多忌敏感的徐渭由此及彼,终日担心受人迫害,癫狂成疾,数次自杀未遂,终于在神志不清中,亲手杀死继妻,锒铛入狱,这应该也是徐渭癫狂成疾最有力的证据。
不可否认,徐渭性格中确实存在缺陷,他天性狂傲自负、大胆偏激、警敏多忌且缺乏安全感,他就像弹簧一般,用不屈的人格底线和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倔强地反抗着一切外部压力,终于在冲破最大耐压值后产生强大的反作用,狂妄演变成了癫狂,徐渭也失去了自我控制,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略显病态的性格造就了徐渭不拘一格的画风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写意画派。
2 写意图像中的选材涵义
2.1 葡萄图像
葡萄作为从西域引进的进贡品种,在唐朝时期种植已相当普遍。但葡萄图像鲜少入画,徐渭却对其却偏爱有加。 徐渭善于用酣畅的笔墨,表现葡萄的晶莹明润,起承转合。画上题诗,行书奇斜跌宕,让人不禁联想起徐渭多舛的命途。徐渭一生放纵孤傲,自认为天资超凡,却又有“赠与明珠三百颗,谁知一颗不堪餐” [3]的自嘲牢骚,他用葡萄自比,赋予这一平凡之物以“明珠覆土无人识”的独特寓意,表达了徐渭虽身负不羁之才,却居于穷乡陋巷,明珠蒙尘的感慨。
2.2 牡丹图像
牡丹贵为国花,素有雍容华贵、繁荣昌盛之美誉。传统的牡丹花形饱满,色彩瑰丽,而徐渭笔下的牡丹,却不见富贵之象。墨色变幻,枝叶交错,犹见星散却气韵相通,看似“君家富贵种,不似富贵花” [4],实则是徐渭借此图像表达其时运不济,富贵无缘的感伤。“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色,富贵花将墨写神。” [5]徐渭反常人之思维,取牡丹高贵但不娇作之意,来表现自己历经沧海桑田,几度沉沦,褪尽浮华后,仍保留着高贵而耿直的品性。虽无富贵命,仍有傲骨气。徐渭反对虚伪做作,追求问心无愧,情真意切。如果说文人墨客笔下的牡丹是世人显露富裕的符号,那么徐渭笔下的牡丹图像,则是沉重命运背后悲伤却不屈的意志。
2.3 蟹图像
螃蟹,作为一种横行的俗物,鲜少入画。然而,徐渭却对蟹情有独钟。徐渭以洒脱老道的笔墨刻画螃蟹憨态可掬之状和荷叶萧瑟疏朗之意。不难看出,命运夺去权贵之机,生活带来孤独压抑,而艺术却给人自由的灵魂。徐渭自知无法摆脱清苦,但他亦有追求苦中有大雅大真之胸臆。徐渭的蟹,也象征了他所见官场之腐败黑暗,指责了那些在朝中位高权重却只知终日酒肉,无心报国的权位们。可见,徐渭大胆直率,嫉恶如仇的个性,也充分反映在画作之中,表现出徐渭即使远离朝堂,仍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3 结语
社会的腐朽和坎坷的个人经历,对徐渭的性格影响巨大,且性格中存在明显缺陷,这在其艺术作品中留下挥之不去的悲剧性色彩,而这些看似普通的选材,被赋予鲜明个人符号的图像,更是他将人生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最佳佐证。
在笔者看来,徐渭的性格,是一种独立个性的符号,也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表现。虽为一介穷苦书生,却将尊严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徐渭试图融入时代,却终因放不下气节与自尊而失败,渐渐接受知音难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残酷事实,随心所欲放浪形骸。他的性格必然决定了他激情豪迈的表现手法,他心中所思,正如画之所境,让观者为之折服。
他自言:“乐难顿断,得乐时零碎乐些。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正是这样一种看破世间冷暖的人生态度和不甘逆来顺受的自我保护,徐渭的画作不追求事物本身的细枝末节,而是笔随心至,直抒胸臆。尘世纷扰,苦不堪言,徐渭却在尺幅之间,创造独属于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陶望龄(明).徐渭集·上提学副使张公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陶望龄(明).徐渭集·七绝[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徐渭(明).徐渭集·王生索写葡萄[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季羡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海樵先生集)[M].齐鲁书社,1997.
[5] 徐渭(明).徐渭集·牡丹二首[M].北京:中华书局,2003.
关键词:徐渭;性格;大写意花鸟;图像选材
1 艺术人生中的性格特点
1.1 从“神童”到“八试不中”
徐渭五岁开蒙,六岁读书,天资聪颖的徐渭,在嫡母苗氏的督导之下,更是勤奋图强,一时间,年幼的徐渭名震乡绅,博得了“宝树灵珠之称,刘晏、杨修之比。”[1]这个称号,更是让徐渭从小就埋下了骄傲自负的种子。但十五岁童试,徐渭空手而归,十九岁时再考,又名落孙山。接连的失败,让“神童”的光环渐渐褪去。“八试不中”让性本孤傲的徐渭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才华,也在感叹科考的不公,同时带给他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耻辱感和挫败感。
一方面,他自知自己的文章在为封建统治政体服务的科考中,只要稍露头角,必定会被判为有离经叛道之嫌的“异说”,却仍坚持己见;另一方面,生性活泼思维大胆的徐渭,却无法从“一生只为青云梦”的守旧观念中脱离。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和理想照进现实的落差,让徐渭逐渐由警敏自负转向乖张躁狂的性格。他总是用似傲似玩的态度,表现对封建礼教的不屑和对达官权贵的抵触,以表明自己清高和脱俗的格调。实际上,自己摆脱不了入士的凡心,又不愿放下身段随波逐流,只好在自我嘲讽中,发泄愤懑,掩饰内心,保护他那仅有的却尤为看重的自尊。
1.2 从“母子离别”到“丧妻之痛”
徐渭出生在相对宽裕的官僚家庭,出生百日,父亲过世,生母是苗夫人的陪嫁丫头。由于徐渭聪颖机灵,苗夫人又膝下无子,便视若己出。徐渭九岁时,家道中落,苗夫人为节省开源,且出于对徐渭病态的寄托,竟将徐渭的生母逐出家门,二十年后母子才得以团聚。因此,徐渭度过了“丧父失母”的童年,这对敏感的徐渭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虽对苗氏养育之情心怀感恩,却也始终无法释怀苗氏给他带来伴随终身的心灵创伤。十九岁时,同乡潘克敬赏识他的才华,招他作上门女婿,使徐渭的自尊心备受打击,但妻子潘似给徐渭带来了无限的慰藉和温暖,以至于在妻子死后十年,徐渭曾写下七首七绝,纪念他早年最柔情的时光:“翠幌流尘着地垂,重论旧事不胜悲,可怜惟有妆台镜,曾照朱颜与画眉。”[2]
可见徐渭并非一贯乖张古怪、不近人情,只是当他每每尝试触碰内心极度渴望的人性温暖时,那来之不易的信任和依赖却被残酷的现实轻易地摧毁。性本孤独敏感的徐渭,成长过程中情感和事业不断遭遇挫折失败,长时间在期望与绝望中被动地游走,沉重的人生悲欢让徐渭的负面情绪和极端性格不断滋长,渐渐形成了刻薄偏激,我行我素,時而忧郁时而狂躁的个性,将内心的苦闷外化为人所不惬的行为,心性放纵却无法掩饰因缺乏安全感而带来的敏感猜忌的内心骚动。
1.3 从“幕府文书”到“牢狱之徒”
徐渭虽恃才傲物,却十分关心政治时事。嘉靖三十六年,徐渭因才名被总督东南军务胡宗宪招募,入幕府掌文书。这成为了徐渭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光,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徐渭的才学、睿智,和他的抑郁,愤懑一同爆发,行为怪诞,恃才放荡。可好景不长,因胡宗宪同权臣严嵩往来甚密,严嵩落马后,胡宗宪被视为“严党”,遭到弹劾,并最终难逃一劫。多忌敏感的徐渭由此及彼,终日担心受人迫害,癫狂成疾,数次自杀未遂,终于在神志不清中,亲手杀死继妻,锒铛入狱,这应该也是徐渭癫狂成疾最有力的证据。
不可否认,徐渭性格中确实存在缺陷,他天性狂傲自负、大胆偏激、警敏多忌且缺乏安全感,他就像弹簧一般,用不屈的人格底线和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倔强地反抗着一切外部压力,终于在冲破最大耐压值后产生强大的反作用,狂妄演变成了癫狂,徐渭也失去了自我控制,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略显病态的性格造就了徐渭不拘一格的画风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写意画派。
2 写意图像中的选材涵义
2.1 葡萄图像
葡萄作为从西域引进的进贡品种,在唐朝时期种植已相当普遍。但葡萄图像鲜少入画,徐渭却对其却偏爱有加。 徐渭善于用酣畅的笔墨,表现葡萄的晶莹明润,起承转合。画上题诗,行书奇斜跌宕,让人不禁联想起徐渭多舛的命途。徐渭一生放纵孤傲,自认为天资超凡,却又有“赠与明珠三百颗,谁知一颗不堪餐” [3]的自嘲牢骚,他用葡萄自比,赋予这一平凡之物以“明珠覆土无人识”的独特寓意,表达了徐渭虽身负不羁之才,却居于穷乡陋巷,明珠蒙尘的感慨。
2.2 牡丹图像
牡丹贵为国花,素有雍容华贵、繁荣昌盛之美誉。传统的牡丹花形饱满,色彩瑰丽,而徐渭笔下的牡丹,却不见富贵之象。墨色变幻,枝叶交错,犹见星散却气韵相通,看似“君家富贵种,不似富贵花” [4],实则是徐渭借此图像表达其时运不济,富贵无缘的感伤。“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色,富贵花将墨写神。” [5]徐渭反常人之思维,取牡丹高贵但不娇作之意,来表现自己历经沧海桑田,几度沉沦,褪尽浮华后,仍保留着高贵而耿直的品性。虽无富贵命,仍有傲骨气。徐渭反对虚伪做作,追求问心无愧,情真意切。如果说文人墨客笔下的牡丹是世人显露富裕的符号,那么徐渭笔下的牡丹图像,则是沉重命运背后悲伤却不屈的意志。
2.3 蟹图像
螃蟹,作为一种横行的俗物,鲜少入画。然而,徐渭却对蟹情有独钟。徐渭以洒脱老道的笔墨刻画螃蟹憨态可掬之状和荷叶萧瑟疏朗之意。不难看出,命运夺去权贵之机,生活带来孤独压抑,而艺术却给人自由的灵魂。徐渭自知无法摆脱清苦,但他亦有追求苦中有大雅大真之胸臆。徐渭的蟹,也象征了他所见官场之腐败黑暗,指责了那些在朝中位高权重却只知终日酒肉,无心报国的权位们。可见,徐渭大胆直率,嫉恶如仇的个性,也充分反映在画作之中,表现出徐渭即使远离朝堂,仍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3 结语
社会的腐朽和坎坷的个人经历,对徐渭的性格影响巨大,且性格中存在明显缺陷,这在其艺术作品中留下挥之不去的悲剧性色彩,而这些看似普通的选材,被赋予鲜明个人符号的图像,更是他将人生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最佳佐证。
在笔者看来,徐渭的性格,是一种独立个性的符号,也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表现。虽为一介穷苦书生,却将尊严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徐渭试图融入时代,却终因放不下气节与自尊而失败,渐渐接受知音难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残酷事实,随心所欲放浪形骸。他的性格必然决定了他激情豪迈的表现手法,他心中所思,正如画之所境,让观者为之折服。
他自言:“乐难顿断,得乐时零碎乐些。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正是这样一种看破世间冷暖的人生态度和不甘逆来顺受的自我保护,徐渭的画作不追求事物本身的细枝末节,而是笔随心至,直抒胸臆。尘世纷扰,苦不堪言,徐渭却在尺幅之间,创造独属于自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陶望龄(明).徐渭集·上提学副使张公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陶望龄(明).徐渭集·七绝[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徐渭(明).徐渭集·王生索写葡萄[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 季羡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海樵先生集)[M].齐鲁书社,1997.
[5] 徐渭(明).徐渭集·牡丹二首[M].北京:中华书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