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的存在,就会有生命的存在,但有生命的存在并不等于有生命的价值,人类在延续的过程中,就会有历史的教育,但有历史的教育并不等于有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到底什么样的历史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个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对未来负责任的完整意义上的人呢?这是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的问题,也是不断尝试着的实践。
在选修课《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讲“二战的爆发”时,我特别设计了以下的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当我说出“战争”一词时,在你脑海里想到的是什么?
生:杀戮、流血、征服……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眼里的战争,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看看在音乐人士眼里的战争是什么?
(屏幕展示)“鲜花在哪里,鲜花在姑娘怀抱里;姑娘在哪里,姑娘在小伙子的怀抱里;小伙子在哪里,小伙子在战场上;战场在哪里,战场在坟墓中,坟墓在哪里,坟墓在鲜花的怀抱里。”
——鲍勃·迪伦的反战歌曲
师:听完了鲍勃·迪伦的反战歌曲,我们再来看一组照片,看看战地记者眼里的战争是什么?
(边展示图片边讲解)第一张照片是海湾战争中看了太多悲伤景象的女孩的眼睛,永远失去了童真。(学生同情)
第二张照片是和平年代却把手榴弹当玩具的小男孩,但小男孩一脸苦相和鸡爪子似的手似乎在暗示着绝望而渺茫的未来。
第三张照片是二战空袭中最著名的一张照片,当德国轰炸机如滚雷般袭来时,这些孩子们挤在防护沟里,恐惧地望着天空。(学生体验)
第四张照片是受迫害的华沙犹太人,走在最前面的妇女年龄和我相近,正被纳粹押往死亡集中营。无论你是美丽还是平凡,富贵还是贫穷,在战争面前,人失去尊严,等待他们的是死亡。(学生沉默)
第五张照片是1937年日军轰炸上海,一个婴儿在铁轨的废墟上哭泣,他的父母已死于刚才的轰炸。这张照片曾在当时引起国内外关注,因为它比血腥的场面更叫人震撼。(学生震撼)
师:看完了战地记者眼里的战争,我们再看看希特勒眼里的战争:“日尔曼血统最为高贵,应保证日尔曼种族对于其他人的统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要大炮不要黄油”。在希特勒眼里战争是什么?
生:战争是达到他获得领土、称霸世界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用生命去真正感受战争中的生命,去注意死亡人数阿拉伯数字背后的深刻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选用了鲍勃·迪伦的反战歌曲和战地记者的摄影作品,特别是作品中那女孩的眼睛让我想到了和平时代的快乐儿童。这样做旨在传递“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责任意识。
历史是人书写的,阐释历史的是人,感受历史的是人,每个人有自己的情感经历和价值判断。能否把抽象枯燥结构化的历史,变成一个个生动的个体、鲜活的生命,感受到是在和历史对话,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永恒的话题。历史教师应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入历史情景,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之中,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历史事物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进行一种心灵的沟通。历史教师应多一份真诚,多一份责任,只有提升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力和对历史的理解力,才能在课堂上用生命去感受生命,用责任来传递责任,使历史教育真正成为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教育。■
□编辑 郭卿
在选修课《20世纪战争与和平》中讲“二战的爆发”时,我特别设计了以下的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当我说出“战争”一词时,在你脑海里想到的是什么?
生:杀戮、流血、征服……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眼里的战争,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看看在音乐人士眼里的战争是什么?
(屏幕展示)“鲜花在哪里,鲜花在姑娘怀抱里;姑娘在哪里,姑娘在小伙子的怀抱里;小伙子在哪里,小伙子在战场上;战场在哪里,战场在坟墓中,坟墓在哪里,坟墓在鲜花的怀抱里。”
——鲍勃·迪伦的反战歌曲
师:听完了鲍勃·迪伦的反战歌曲,我们再来看一组照片,看看战地记者眼里的战争是什么?
(边展示图片边讲解)第一张照片是海湾战争中看了太多悲伤景象的女孩的眼睛,永远失去了童真。(学生同情)
第二张照片是和平年代却把手榴弹当玩具的小男孩,但小男孩一脸苦相和鸡爪子似的手似乎在暗示着绝望而渺茫的未来。
第三张照片是二战空袭中最著名的一张照片,当德国轰炸机如滚雷般袭来时,这些孩子们挤在防护沟里,恐惧地望着天空。(学生体验)
第四张照片是受迫害的华沙犹太人,走在最前面的妇女年龄和我相近,正被纳粹押往死亡集中营。无论你是美丽还是平凡,富贵还是贫穷,在战争面前,人失去尊严,等待他们的是死亡。(学生沉默)
第五张照片是1937年日军轰炸上海,一个婴儿在铁轨的废墟上哭泣,他的父母已死于刚才的轰炸。这张照片曾在当时引起国内外关注,因为它比血腥的场面更叫人震撼。(学生震撼)
师:看完了战地记者眼里的战争,我们再看看希特勒眼里的战争:“日尔曼血统最为高贵,应保证日尔曼种族对于其他人的统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要大炮不要黄油”。在希特勒眼里战争是什么?
生:战争是达到他获得领土、称霸世界的手段……
为了让学生用生命去真正感受战争中的生命,去注意死亡人数阿拉伯数字背后的深刻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选用了鲍勃·迪伦的反战歌曲和战地记者的摄影作品,特别是作品中那女孩的眼睛让我想到了和平时代的快乐儿童。这样做旨在传递“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责任意识。
历史是人书写的,阐释历史的是人,感受历史的是人,每个人有自己的情感经历和价值判断。能否把抽象枯燥结构化的历史,变成一个个生动的个体、鲜活的生命,感受到是在和历史对话,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永恒的话题。历史教师应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入历史情景,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之中,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历史事物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进行一种心灵的沟通。历史教师应多一份真诚,多一份责任,只有提升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力和对历史的理解力,才能在课堂上用生命去感受生命,用责任来传递责任,使历史教育真正成为提升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教育。■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