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me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秋雨把西陵峡江面砸出一层花白麻坑,江色就变得浅起来,暗流在浅白皮壳之下涌动并且对撞,不时生出许多蜿蜒流线型,像巨大的绿蟒在水上缠绕游走。旋涡打着转儿,此刻是银灰色,比江面显得要白。船头和船尾航行灯闪烁的轮船走过,它身后又会游弋出一条鲜活的巨蟒,在波纹细浪里翻滚,绿色鳞甲幽光烁烁……远处山头之间起了很浓很重的湿雾,灰黑铁塔跟电线都悬在灰白虚空当中了。草木的黄绿深翠不堪暮色轻轻一沉,顿时便失了颜色,只在两岸留下些漫漶隐晦的黑白背影。江上的寒气升腾上来,无形无色、无声无息地,却像一道亮光,一刻也不停顿,一刻也不拐弯,直接就钻进你的皮肉里、你的骨节里去。那一声两声汽笛,也是打不碎这万千秋雨。坚硬的雨滴到底是打着了黑暗里的什么,竟能弹跳出如此明白无误的声响来呢。西陵峡的暮秋雨夜,四顾茫茫。东望云梦,大泽锁雾;西指巫峡,不知何处。
  每个清晨,西陵峡从一幅水墨山水画中苏醒过来,这画面在宣纸上层层晕染,开始时是极清极浅的倪云林、董其昌、龚半千,慢慢加重笔墨,幻化成厚重的赵望云、董寿平、李可染。有时候,墨色的转浓变厚只在顷刻之间完成……当一轮朝阳在东方乳白云翳间腾空而起,西陵峡裸露的崖壁开始发出光彩,像宿酲初醒的人脸上闪现血色,红光从草木的根部焕发出来,并为每一株树、每一棵草描上一圈儿金边。此刻,天地间已经展开一幅浓墨重彩的青绿山水,空气中水汽氤氲,苍穹上阴晴未定,秋树斑斓,江流凝碧,只有贺天健、张大千、傅抱石才有手段能够创作得出这样的杰作来。行家评价说,李可染可以画出山水间的光亮与质地,傅抱石可以画出天地间的声响与音节,但他们画不出迟桂花的芳香和人们无比惊讶的欢喜心。
  秋天里,脚板轻快击打地面,可以传出去很远,对岸黄雀和鹡鸰们的欢歌如在眼前。江流急切,这样活的水是没有气味的,包括活水本应有的特殊土腥味儿。又因为它的深厚,这种透亮就可以被唤作碧绿,而你也当明白,层层叠加的透明是会构成深沉的。对面崖顶上撒下来一网夕晖,在水面布下万道迷障,一艘又一艘轮船冲出那片错金缀银晖光的瞬间,绰绰黑影顿然恢复成它们本真的色彩,像闪闪发光的肥鱼,冲破丝网又努力扭身一挺,纷纷欢快地滑进湍流里去了。
  山巅是君王的角度,俯视青似衣带的西陵峡。朝夕晦明之间,山河未改,天地无恙,满江的碧水匆匆地流,所不同者或许永远只是表象。就如同变换了诸多谜面的一个隐喻,猜了万千答案也终属徒劳,谜底可不还是它?每一个自由的人,他们都是自己的君王。而在遥远的宇宙深处,是否也有一双深情的眼睛在向这边眺望:这枚小小的星球,时而在阳光照耀下闪烁浅深蓝色,时而又被遮蔽进缥缈的雾气和流动着的星云……
  2
  如果高度恰到好处,可以看见大地布满了沟壑。那裸露于地表,被称为地球脸上“刀疤”的东非大裂谷,自然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环绕喜马拉雅山脉的卡利甘达基大峡谷,紧贴着南迦巴瓦峰群山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到必须透过深邃海水的覆盖方能观察到的马里亚纳海沟,这条曲折爬行于亚洲大陆跟澳大利亚之间的深壑,全长2550千米,在最深处的斐查兹海渊,也是地球的最深点居然达到11034米。如果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放到沟底,峰顶将不能露出水面。科学家研究认为,这个深度的水温高达450℃,但是水却不会沸腾。人们发现,有大山的地方便有深沟,有的大山隆起,与之相应的沟壑却远在大陆板块的边缘,深沟与大山只能遥遥相望。有的沟壑则跟大山紧密依傍,譬如这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贴身穿过巫山山脉,一滴水银可以从峰顶以弧线滑落水漫的谷底。沟壑是高耸巍峨的伴生物,如同负数跟正数,光点与影子,由低微而相形高贵。西陵峡里的万重山和苍穹上方的狭长光芒,只有仰起头才得望见。
  沟壑有时是自然的杰作,有时却是人类的拙劣遗患。我们的这个星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水资源日益紧缺,无数江河纷纷断流,裸露出沟壑的本来面目。土地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干涸与龟裂,河床里或平原上新生出来无数细小的裂纹,像一条条蜈蚣,伸展开百足四下攀爬,并朝着纵深的方向切入。它们是缩小的沟壑。这种状况经常不可逆转,长期的干旱会导致沙漠化等地质灾害的频发,这是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现实,日趋严峻的生存困境。纵横遍布于全球的沟壑,像无数大小仰天饮泣的嘴巴,张开皴裂的双唇来里面空空荡荡,它们是在无声诉说难以替代的痛楚与不断加剧的愤懑。人类顽劣如童,闯下祸事多端,却被宠溺已久,他们习惯于选择视若无睹。很多具象的沟壑并不见得摆在自己眼前,又或者似乎跟自己的切身利益并不攸关,有的顽童因此内心暗自庆幸,至多是带着旁观者的心态,发几句无关痛痒的感慨而已。
  在高倍放大镜下,焦距一阵微调,人类皮肤的局部表象被夸张地放大,它透过镜片逼视你的瞳孔。陌生的景况令人窘迫:在苍白蜡黄的肤色中,沟壑跟许多干旱的地表十分近似,蓦然跳出来的褐色斑塊或朱红血管痣,更是显得突兀丑陋,让人有足够理由去审视且怀疑,这里是否存在着某种不祥的悬疑?沟壑下清晰可见的细微血管,血液忽隐忽现,毫无章法可言,人类的皮肤居然是如此凌乱不堪与莫名其妙——很多人竟从未发现过这一事实。人类的认知,存在一种奇特的悖论:人们既遵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准则,却同时忽略跟自己最为切身的事物。如人们对于大地的认知,并未因为依存而生情,力图将它探究得细致入微。又如同对于我们自身,有时反而因为亲近而忽视,将它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以致漠不关心。这种心态导致他们潜意识里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总是乐意混淆发现与发明的界限,总愿意去责难现代科技平白多事——如果不是它们的出现,人类完全有权利无视自己体表沟壑纵横、老气横秋的事实。
  豪华商厦外墙上的巨幅灯箱广告,行头精致讲究被放大了几十倍的人像,与之相匹配的是他们(她们)满身的钻戒、珠宝、名表等标价昂贵的奢侈品——也同样被放大了几十倍,在灯箱的前面光彩焕发。他们(她们)皮肤的肌理却普遍匀称而且细腻,泛出一种商业文明特有的光泽或者说不真实感。他们高度自信地显露着职业化笑容的脸、姿势纯熟而装扮到位的手腿等处的肌肤,如果不进行后期电脑技术处理,怕也是要把马路对过的行人吓坏的吧。这种极尽修饰之能事、刻意弱化甚至掩盖沟壑本质的场景,体现出现代商业文明的本质:它努力抵制自然,并时刻诱惑着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试图以百种千般的不真实来替代另外一种不真实,又纯粹以这种虚妄心勾结出貌似完全符合客观真实性的存在。如同一个撒了谎的孩子,就必须以十倍于它的谎言去做掩饰。不同的是,我们的商业文明一旦跟现代科技媾和,一切都会显得如此振振有词、真理在握。现代科技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何况这区区图片修饰微末的小技?   体表的沟壑借助诸如放大镜之类科学装备,有望清晰无误地观察捕捉,而人心里的沟壑,到底怎样才能够真正探究得到呢?现代科技解剖后发现,极度悲伤或者恐惧下猝死的人,居然真的有心肌碎裂现象存在。文学中所谓“伤心而死”其实是客观存在的现象,那么程度略轻微一点儿,所谓“心痛欲裂”自然也应该属实可信。那颗貌似脆弱的小小心脏,一生需要经历几多打击与创伤,它还得不断修修补补继续负重前行,直到哪一天裂纹蔓延阗然而碎,又或者迁延日久至心肌衰竭而脉息渐止。不用说萍水相逢的陌路人,就是一生也不曾离弃的伴侣,天天睡在你枕畔的人,一个睡去了,另一个可还醒着?各自心里到底有多少裂痕乃至沟壑,获得暂时的修补又或者补无可补,到底又有谁真正弄清楚了呢?从传统社会走来的人,忍耐力要比现代人强一些,他们的心多半会像一只哥窑瓷器那样,纵然满身纹路却努力保持着器型的完整。而现代人呢,可经得起窄窄的一条沟壑,乃至浅浅的一道璺裂?不是说吗,他们的心是玻璃做的。
  3
  西陵峡口北峰峭壁上有著名的三游洞。据说唐朝元和年间,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同游洞中,各自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撰写《三游洞序》刻于洞壁之上,因而得名“三游洞”。宋朝时,苏洵、苏轼、苏辙渡峡出川途经此地,三苏父子又同游访古,由此三游洞文名更盛,后代文人在石壁上题刻众多。
  清朝时有人在洞外崖壁刻上了大大的“隔凡”二字,太平世界的文人雅士登临此地自然可以暂息尘虑,与世相忘。可是战乱年月甚至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哪里还谈得上与凡尘隔绝呢!你看吧,近现代以来的仁人志士在显要之处反复镌刻上的“万方多难”“不共戴天”这些大字,个个剑拔弩张,赫赫夺目,甚至掩盖了文采风流的旧时题咏。如果你被那一股忠贞爱国的情怀所鼓舞,被那一腔民族自尊的心声所感动,你就不得不停下迟滞疲惫的旅足,在夕阳残照里仔细辨识那些已经依稀的小字跋识,当可以知道这些抗战誓词均刊刻于炮火轰天的1939年。当时日寇攻陷武汉,一路尾追国民政府而来,他们幻想通过暴风骤雨般的军事进攻迫使中国人屈服,丢掉抵抗的意志,直至向侵略者屈膝投降。日机对宜昌疯狂轰炸,以至地方政府也不得不搬迁进三游洞中办公。不久,中日军队发动枣宜会战,这是武汉会战之后的一次大战,日军出动兵力30万,随后宜昌不幸沦陷。
  日寇意图进军重庆,宜昌西陵峡是必由门户,也是中国军队凭险据守的天堑,中国人已经退无可退,从此这里成为中日军队反复拉锯战的鏖兵阵地。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宜昌城已然被打得满目疮痍、残破不堪。这些石刻,时刻提醒后人,在那场民族生死存亡的争斗中,此地曾经发生过何等惨烈的蹂躏与抵抗。在一方崖壁的高处,你永远不能忽视那行类似《天问》的小字:“是谁杀了我们同胞的父母和兄弟?”字迹不大,却深深镌刻进石骨,外人是无法将它彻底凿平的。落款为“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冯玉祥”。这与山石融为一体的吼叫,是中国人在民族和国家命悬一线时刻不屈精神的写照,它就在那里,不管酷暑寒冬,哪怕和平岁月,含着泪向后人诉说我们的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我们的祖辈父辈们所遭的罪、所受的难,宣示着中国人以命抗争的最后呐喊。但愿时光的流逝不至于纵容后人,淡忘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那些苦难。
  在古代,长江三峡是出入巴蜀、东去潇湘、南下吴越的最主要通道。不仅屈原、白居易、白行简、元稹和三苏父子留下游踪,就是李白、杜甫、欧阳修、黄庭坚这些大诗人也久久在此盘桓。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年)从家乡绍兴起程,用五个多月时间方抵达川中赴任,他的日志《入蜀记》详细记载了途经峡州(宜昌)西陵峡的情状。七年之后,范成大从成都卸任回苏州,也差不多行船小半年才到家,留下一部日记名叫《吴船录》,曾记述路过峡州游览风景的观感。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有多少诗篇在巴山蜀水得以成就,又有多少诗人是入川而成、出川而名。可真要仔细推究起来,这里面又该有多少诗和诗人,竟是得益于这条长江的一路陶冶与护持啊!
  如果认真阅读历代以来的史书,可以发现,人们对于大江大河的态度与论断是因时而异的。但凡战乱年代,这些巨大的鸿沟就成为人类抵御对手和异族入侵的屏障,史册上多少次争夺河套、划江而治,都是希望这些易守难攻的优势为我所用。而社会一旦步入大一统的太平盛世,这些拥有巨大运输能力和灌溉资源的沟壑则成了沟通不同地域之间的载体,成为经济和文化起搏的动脉。可见,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条件变了,时机变了,形势变了,有时候便会发生利害异位的翻覆。这就类似于对文化的认知,人们都知道文化的强盛能够促进社会内部的認同与整合,但是却往往忽略,一种文化的强势而起,也必然增加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隔阂乃至冲突。内外兼修、趋利避害、两全其美,实则很难兼顾。
  如果足够关注现实乃至科技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哪怕古代视为畏途的鸿沟或者赖以交流的通道,在今天其意义已然日趋淡薄,人类已经可以轻便地跨越这些大自然开辟出来的空前巨制。端起一杯速溶咖啡,透过云端悠闲遥望下面这些小小沟壑,现代社会里短短三四个小时就抵消了古代五六个月的行程。人类自身的演变进程严重滞后于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时时令人产生被机器控制的恐惧与恍惚。而高效率与高速度,又不可改变地增长了人的傲慢与功利,情感变得日益潦草粗率、目空一切。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变,人类的情感可真的能够承受得起科技变化之速?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从上面对大地进行俯视,这种感觉使人对于自然的敬畏锐减,我们甚至起了怠慢大地和沟壑的心。这恐怕也是必然的事,现代商业和高科技利诱在前,人类的局限性正在被无节制地释放出来并不断茁壮蔓延,生出这份轻蔑之意,是迟早的事。从上面俯视大地的视角,不是诗人的角度,反正,我们是再也不可能写出古人那样的诗歌来了。
  可是蛮横的现代人说,我们还要那些毫无实用价值的诗歌做什么!
  4
  智者一再嗟叹人生如白驹过隙,艳羡眼前的不废江河万古流,人类习惯面对亘古流淌的江河感伤自身的局促。外饰卑微的弦外之音却是,感恨生命的不敷使用。可是,人类自己忘却了,人的生命再如何短暂,哪怕昙花一现,也有平均几十年的光景。
  实际上,我们的欲壑难填,造成了自身的昏悖与短视,以致看不明白江河的内质。江河一再从源头出发,如此反复无穷,无时无刻不在自新过程当中,又无时无刻不在重复,如同弗弗西斯永无休止地推动石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却同时获得永生——以绝对的无我获取了相对的永恒。人们何曾踏进过同一条河流?
其他文献
那年在纪念茅盾诞辰百年研讨会上,听到他跟刘白羽说:“我现在每天上午不会客,写东西。下午如果不来人就读书。”  有天下午,我去他家,第一眼就看到书房门楣上挂的红纸活金墨字“无止境斋”。  在他和客人聊天时,我在书房里的书桌旁看到几个高低不等带有许多小抽屉的书箧,每个上面都别着如“到杨嗣昌督师止”“李自成到北止”“到第一次开封战役止”的标签。拉开一个抽屉,好家伙!里面密密匝匝的全是他用蝇头小楷搜集抄录
从乡下搬进城里,父亲做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刚来时,父亲很不习惯,没有熟人,没有朋友,日子久了,便开始想家。我安慰父亲,城市不像农村,要学会适应。慢慢地,父亲有了变化,不仅一个人出门不再迷路,他还会去大洋街拎回一些咸鱼水菜,做饭成了父亲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接受了城里人的生活方式,父亲跟我商量说:“我还不到六十岁,够不着吃闲饭晒太阳的年龄,你给我找个活儿吧。”父亲患有糖尿病,腿脚也不利索,本就在农
班干部竞选结果出来了,当老师宣布班长是苏陆琪时,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大家暗自捏了一把汗,苏陆琪当班长,那我们可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  这不,班长还没当一天,苏陆琪便犯“官瘾”了。中午大家都在阅读,可她却要召集班干部开会。想象中开会应该坐在豪华椅子上,边喝茶边商议,可她指定的集合地点却是个又臭又暗的小楼梯间,里面的灰尘足足有一本字典那么厚。大家屏住呼吸,期待班长大人宣布“重要的指示”,结果她
浙江浦江,我今年去过。记得有一个著名的童话作家是浦江的,洪汛涛,他是《神笔马良》的作者。他的小学叫马良小学,还是我题的词;浦江的画家非常多,有一个庞大的画家群体。我参加的会在义乌,挨着浦江,专门去看了看。所以,看了何金海的《我家的金华火腿》等散文后,唤起我对他家乡的很多记忆。  我主要谈这么几点:  第一,三个字“接地气”,因为他的乡村生活是琐碎中见很多很多滋味。  第二,回忆和记忆产生灵感,同时
我无法得知自己对于澧水河——我生命中母亲河的感情有多深,我只知道,穷尽一生,都在对它进行表白和接受其考验……  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截取自己成长过程中与澧水河的种种休戚纠缠,把它们置放在记忆和现实的交错重叠中,一遍遍慢慢回放,慢慢织网,于这条时光的河流里打捞过往,打捞沉淀的真与善,岁月的幻影,让它呈现着水墨画般的美妙。  澧水北岸,最是印象南门口老码头,从明清以来,斜风细雨中迎来送往了多少这条河流
1  《海外文摘》执行主编蒋建伟先生打来电话,嘱我为“林丽华散文小辑”写篇评论。  读完“林丽华散文小辑”的几篇作品,感觉林丽华是一位诚恳、朴实的作家,她用“非遗”的目光,打量惠州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朝气的土地,用饱蘸深情的笔,书写惠州人、惠州事,用“报告文学”的方式、散文化的语言,在“报告文学”与“散文”之间,巧妙架起一座桥梁,打造一种新的散文文体;通过优美的笔触,在“实与虚”中间,书写人间大爱、生
我嗅着故人踏雪的声音归来    在起点遇到的  在中途擦肩的  还有谁会在终点邂逅  是什么催促午夜让星星醒来  黎明牵挂着鸟儿  就像我的不安  雾霾翻滚 生和死在争夺什么  星子散去 女人在熟睡中  婴儿的啼哭不仅是饥饿  就像母亲以病痛的方式召唤儿女  三只苹果 有两只是红的  一只还没有熟透 走了一程  不知不觉也红了  离开树的果子  在奔波的命运中很好看  异乡的夜晚  一个人的叹息和
1  我怎么也没想到,她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这么说的:“如果有男人对你好,你心里也有他……”她停顿了那么一下,“那就,和他好上。”  我正在给她篦头,我在她身后跪着,她满头的银丝都被我拢在左手的手心里,越过她的耳朵,在她的脑后束成一股。篦子在我的右手里,此刻停在她的头顶,就那么悬着。我看不见她的脸,不知道她是什么表情。我只注视着她的两只耳朵,那是两只苍白的,死气沉沉的,干瘪的耳朵,但毕竟是两只
【引子】  据说有一位著名的作家来到一个地方,到一家旅馆投宿,别人告诉他此地蚊虫猖獗。他在服务台登记房间时,正好一只蚊子飞了过来。这位作家对服务员说:“早听说贵地蚊子十分聪明,果然如此,它竟会预先来看我登记的房间号码,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服务员听后不禁哈哈大笑。结果那一夜作家睡得很好,因为服务员也记住了房间号码,特地进房做好了灭蚊防蚊工作。  【训练主题】  上面说的这位作家凭借幽默的语
最近公开了这么一张黑白照片:在“二战”时期的德国海边,一排士兵肃然向正在下潜的潜水艇敬礼,唯有一个士兵拒绝抬起自己的手,理由很简单——我为什么要向一台即将前去杀戮的冰冷机器表达我的敬意?  生活就像是驾驶马车,如果说那些向纳粹无条件尽忠的德国士兵是在车上昏昏欲睡、任马拉行的乘客,那么那名精神独立的士兵才是始终按照自己的意愿清醒地驾驭马车的车夫。  南美的土著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习惯:走一段,停一停,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