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哲学社会思潮孳乳而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作为对西方传统文艺理论的一种反拨和颠覆,互文性理论革新了文学研究的理念,丰富了文本分析和文学批评的手段,并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学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积极的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不容忽视。鉴于翻译活动自身鲜明的互文性特征,同时鉴于翻译学研究与互文性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互文性理论本身所蕴含的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势必会对正处于发展变革中的翻译学产生深远有益的影响。在形而上的认识论层面上,互文性理论独特的文本观、读者观、意义观和文本生成观可以帮助翻译学革新其固有的狭隘观念,重新树立起自己的客体观、主体观、意义观和翻译过程观: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有助于翻译学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的关系;互文性理论对于读者的重视启迪翻译学重新审视翻译活动中读者与译者这一特殊读者的作用;互文性理论否认文本的终极意义,强调语义的流动性,可以有力地解释翻译领域中的一作多译和不断复译现象;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形成的动态过程也启发翻译学研究加强对于翻译过程的重视。在形而下的方法论层面上,互文性作为一种文本分析的手段和文学批评的参照标准对于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具有显见的指导意义。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如果译者能够借助互文性理论对源语文本中的互文现象进行语篇分析的话,那么不仅会加深对于源语内容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组织译语文本的语篇结构;而在翻译批评过程中,批评者可以借助互文性理论对源语文本的各种互文现象进行识别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考察译者对这些互文现象是否作了有效的处理,从而将其作为参照标准之一对译语文本作出有理有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