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印哲学中的“心识”观念

来源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u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识”观念是世界哲学中讨论的重要问题。古代中西印哲学中的这方面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意识的来源和作用问题,涉及人与思想的关系问题,还涉及意识的主要种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思想的基本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丰富世界文明史的知识,吸收借鉴古代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促进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其他文献
大数据背景下,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已成为常态,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多发,严重威胁着信息主体的信息安全,不利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正常进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基础的个人信息私法保护法律体系确立了“通知—同意”的信息处理规则、人格权禁令制度以及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二元保护立法模式,但是由于缺乏对个人信息的明确分类、“通知—同意”规则的过于单薄以及人格权禁令制度适用条件的不明等问题,产生了“通知—同意”规则的异化以及关于人格权禁令制度的诸多困惑。为优化制度设计,宜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
朝鲜族通过其历史记忆、身份认知、身份转换,凸显了跨国民族的属性特征。而这一属性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国家间有形无形疆界被打破,族际间日益频繁的互动,被国家界限分隔的同一文化民族在母国与所在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利益差异,其发展相伴认同意识的不断变化,表现出其根基性和可塑性。朝鲜族的社会记忆维系和强化着认同的根基性,可塑性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时代变迁,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明确自我定位、建构身份、谋求发展、培育文化自觉尤为重要。因此,跨国民族应增强文化自信,把“多事”问题发生的条件转化为和平发展的“优势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