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被人们关注和了解的云南本土艺术奇葩——滇剧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ese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大家可能知道京剧、川剧、越剧等剧种,但是说起滇剧来,可能会面面相觑,甚至连很多云南人自己都不太清楚滇剧是什么。本文旨在介绍滇剧,让大家知道滇剧究竟是什么。
  关键词:云南 滇剧 艺术
  滇剧是云南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也是云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滇剧是清代中期在云南融汇当时国内各主要剧种特长,以云南方言为基础,于明代以来由本地声腔、民族曲调融汇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是多声腔而又风格统一的古老剧种之一。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明末至乾隆年间,丝弦、襄阳、胡琴等声腔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自清代中期开始盛行,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滇剧获得了新生。从民间到政府主办的国有事业单位,推进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舞了从事滇剧事业的广大工作者。他们挖掘传统剧目,培养新生后备人才,使云南各地相继成立滇剧团30余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滇剧并不是唯一的娱乐和消遣方式,关注传统滇剧的人逐渐减少,其已经成为不被人们关注和了解的文化遗产。下面,笔者就滇剧的具体情况加以详细说明。
  一、滇剧的主要表演方式
  滇剧与其他剧种一样,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是与云南地方少数民族相互融合而成的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地方剧种。滇剧与其他剧种的区别在于音乐唱腔。其唱腔主要分为丝弦、襄阳、胡琴三大系统。每种唱腔大体都有倒板、机头、一字、二流、滚板等具体曲调。此外,还有一部分昆腔曲牌和吹牌。丝弦腔高亢激越又柔和悠扬,来自汉剧声腔,属西皮唱腔系统;胡琴腔舒展动听,来自徽剧声腔,属二黄唱腔系统;襄阳腔明快开朗,也类似于京剧、汉剧中的西皮唱腔,受秦腔梆子影响明显。滇剧声腔系统可以说是来自多个声腔系统。云南邻近四川,历代都有四川移民以分散的方式进入,久之,四川移民成为云南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川剧班的演员进入云南的也不少。因为方言接近,他们中的大多数便留在云南演出,改演滇剧。于是便有不少川剧声腔、表演方式和剧目,无形中渗入滇剧之中,经过滇剧历代艺术家的不断丰富,与云南地方语言、群众欣赏水平、趣味等结合,受云南民族民间的滋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滇剧除上述三大声腔外,还有杂腔杂调,范围较宽,以吹乐伴奏的有七句半,吹腔丝弦伴奏有筒筒腔(大筒筒),襄阳伴奏的有浪里钻。
  滇剧音乐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以声腔、伴奏和打击乐三个部分组成,声腔是絲弦腔,襄阳腔和胡琴腔。首先,因为板眼和节奏不同,其次,因旋律和节奏上都有一定规格。根据不同行当、不同人物、情节和唱词内容,演唱者可以在基调上进行创造,作出各种变化,使表演更为自由、灵活。滇剧声腔虽渊源于外来声腔,但已经产生很大变化,形成滇剧独特的统一风格,区别于其他梆子,与皮黄剧种相殊异的艺术特色,这就是滇剧艺术的音乐个性。
  二、滇剧的表演艺术
  滇剧的表演艺术和其他的地方戏曲剧种一样,也是虚实结合,写意写实结合,而且强调写意性,是以虚拟的手法进行表现。
  滇剧通过程式化的表现形式来反应生活。滇剧作为一种戏曲的形式,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特别强调歌舞性和节奏感,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所以滇剧演员必须善于灵活应用四功五法和表演程式,以刻画各种各样的人物性格,塑造出血肉丰满的舞台艺术形象。滇剧的表演艺术继承了我国其他一些古老剧种的特长,再经过历代滇剧艺人的加工创造,在音乐声腔、唱念做打、表演手法、舞台美术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滇剧以云南省会昆明为中心,四面向外扩张,遍及三迤(滇东、滇南、滇西)各县。滇剧反映的题材内容广泛,多以传统剧目为主,如《借亲配》《鼓滚刘封》等。
  三、滇剧的发展趋势
  当前中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的时尚文化成为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戏曲观赏群体一部分流向其他文化样式,让滇剧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演员队伍转行流失严重,青黄不接,基层剧团名存实亡,艺术创作从人才到作品都呈现断档,观众群体基本农村化、老龄化。滇剧这一云南古老的剧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滇剧的命运也就岌岌可危了。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文化的价值,意识到滇剧是云南的“滇粹”,应该发扬光大,不能让它消失。
  四、滇剧的保护与传承
  为了提升年轻学生对滇剧的认知,昆明市文化馆派出了一批专业老师进入各个小学,开展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如专业演出进校园,学生参与上舞台,倡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等。让我们云南的学生从小就了解滇剧并爱上滇剧。
  虽然滇剧如今发展式微,但仍然有一些滇剧爱好者,他们的执著和坚持戏曲的保护传承。不仅仅是数量有限的专业院团,专业戏曲工作者的责任,更要依靠民间,民众的力量。而后者恰恰是戏曲保护传承的生命力所在。这些人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又重新看到了滇剧,爱上了滇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滇剧这朵本土艺术奇葩又将璀璨绽放。
  (作者简介:王凤莲,女,大专,昆明市文化馆,二级演员,研究方向:戏曲)(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摘要:二胡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有上千年的历史,而且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当中,二胡演奏也在经历漫长演变。二胡在产生之后就普遍地运用在戏曲和说唱当中担当伴奏的角色,而随着二胡演奏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演奏观念的改进,二胡演奏开始成为独立的演奏艺术形式,无论是风格还是技法都不断地趋于成熟。在二胡演奏过程当中,除了要运用到大量的演奏技术之外,还有着审美心理的体验。良好的审美心理和情绪有助于二胡作品精准的演绎
摘要:关注整个老年人群体的文化需求一定要合理地展开群众文化工作,构架起科学的服务平台,让文化普及更多的老年人,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公共文化,这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老年人 文化工作 关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少有老年人为生计忧愁了,他们拥有大量的时间跟精力。这时就需要文化工作者展开形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
摘要:笙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的自由簧管气鸣乐器,一直被看作民族器乐中的瑰宝。笙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无论在戏曲伴奏还是在西安鼓乐等其他形式的民间乐种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众多笙演奏家、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创作笙乐曲、改良乐器,使“笙”这件古老的乐器枯木逢春,并作为一门专业的音乐学科出现在高校的课堂中,对笙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的笙乐教育中依然存在着诸多
摘要:本文首先对《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进行探究,然后从曲目结构、调式、和声等方面去解析《二泉映月》的内涵与表现手法,最后对该曲目弹奏技巧与艺术风格进行论述,希望与业内人士一起分享经验,共同提升钢琴曲目的演奏效果。  关键词:钢琴曲 《二泉映月》 艺术性 民族特色  《二泉映月》是20世纪30年代民间艺人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一首二胡独奏曲,这是阿炳艺术风格的凝聚体,同时也是我国获得至高荣誉的二胡曲目之一
摘要:所谓国画即中国画,它源于汉代,传承至今,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粹之一,国画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与丰富的古典文化内涵。国画创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意境的表现,而不是拘泥于对事物外在的描画。本文将在通过对国画艺术中主要运作技巧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意境表现手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国画艺术 意境 表现手法  国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
摘要:群众文学工作要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始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始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与呼,为真善美鼓与呼。群众文学工作者要义不容辞地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做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敢于与各种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作斗争,要追根溯源,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要与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小品、相声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扩大影响,要引导身边群众真正从内心树立起
现在是上课时间,窗外灿烂的阳光射进来,在赵老师的脸上打了一层光晕。乔冬冬捧着课本,心思却跑到昨晚看的一部电影上了。那是一部描写隐身技术的科幻片,主人公借助高科技隐身后无所不能,没人能看见他的一举一动,实在太棒了。想想看,要是自己也能隐身,即使在教室里踢足球,老师也不会知道,哪像现在呀,真惨,打个瞌睡都会被抓个正着。  乔冬冬正胡思乱想着,不知道赵老师已经点了他的名字。后边的赵凯拿笔戳他:“喂,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