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实施以来,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感触很深。匈牙利音乐家说得好:“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善的音乐效果。”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为了让每个学生各种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让音乐在童心里飞扬,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说一说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作核心,如果在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了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语为心语,”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教师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排置好语镜,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把学生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肢体语言是音乐教学中特殊的一种语言。用身体动作配合音乐表达一定的意义,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音乐殿堂,它更适合在低年级使用,使学生真正感受音乐魅力。
声势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人体很多部位,乃至全身的自由活动都可作不同姿势。这里所谓“姿势”就是一种运动状态。因此,“姿势”也可以理解为身体运动的方式。姿势创出来的声音就是声势。常用的是:拍手、拍腿、拍脚、捻指。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舞蹈所共有的基本词汇,对锻炼学生听觉能力、反映能力、记忆能力、音高及力度辨别能力有积极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优美逼真的肢体语言、活泼的身势语言,使学生动情地投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爱学、乐学、愿意带着美好的情感来唱歌,欣赏歌曲,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听一听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采用启发性的语言、手势,准确、流畅的范奏,优美动听的范唱,夸张的表演,幻灯、插图、简笔画、音像手段的结合等,营造情感氛围,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由听生情,由看生动,从整体上感受出音乐主题思想和艺术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在动物园里》一课中,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再让他们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学生就会竖起小耳朵听。既激发了兴趣,又了解了声音的强弱、长短的变化。此时播放《在动物园里》,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学生会用愉悦的心情听歌曲,从中体验歌曲的情感。同时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挂图式静态教学的不足,使课堂动感,让学生盟生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唱歌的愿望。
三、想一想
通常,小学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直观,词句优美形象,容易与学生的内心体验产生共鸣。教师应利用这一优势,用影像结合,形象化地范唱、范奏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和模仿,并根据音乐内容启发学生,用稚嫩的思想,去想象音乐中的人物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在说什么,语气怎样?在干什么,是如何做的用什么动作写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入音乐意境,从而体验歌曲的情绪,速度及力度。如歌曲《找春天》,在预先不告诉学生曲名的情况下,播放乐曲,让学生为该曲命名。再播放《找春天》,同时,播放有关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的影像资料,问学生:“乐曲中表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会学鸟儿叫吗?你心中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学生议开了,启发学生用声音、语言、动作来表达对歌曲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位学生不同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游戏、表演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我们在歌唱教学中,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让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四、跳一跳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该熟悉歌曲后,组织并启发学生自编、自演或用音乐游戏等形式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处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把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对美的追求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既深化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强化了教学的目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从音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培养审美情趣,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和音乐审美素质。如《保护小羊》一课,我抓住孩子们好动的特征,在教会他们集体舞的基础上,带他们到大草坪上游戏、表演,通过表演,体验羊和狼的心情。在教学中,不但营造了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而且缩短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跟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师是导演,是演员,有序地领导孩子走进音乐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并且可以容入到孩子中间,和他们一起欢歌跳跃。在这种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的积极性就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我在课堂上经常让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树立了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氛围里感受音乐的美。
五、敲一敲
一位哲人说过:“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社会生活中,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儿童是与音乐最亲密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是一个音乐家。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要能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进行大胆的动手去实践。在打击乐器演奏中,请学生用一件乐器替代一种动物的叫声,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判断。例如:双响筒与小青蛙,铃鼓与小白猪,三角铁与小花猪,响板与小黄鸭等,学生边念儿歌边演奏打击乐,还可以分组,分别担任齐奏与领奏。又如在唱会《乃哟乃》后,请学生回家试着找可以发出do、mi、sol三个音的物体演奏这首歌曲。学生带来了茶杯、碟子、碗,或是自己制的节奏乐器,如:空饮料瓶里装上沙、竹板、盛水的玻璃杯等。学生拿着自制的乐器,随着音乐的节奏变化敲击,用不同的节奏表达音乐的情绪。在教学中,让学生勇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吟诗、作画,其乐融融,必有创新。用音乐创编童话,为诗歌、故事配乐,和学生一起制作乐器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创新”教育的新局面。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摸索者。而在儿童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新形式,精心导学。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摸索者。通过创新,充分展示每个学生各方面特长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的成功与快乐。■
一、说一说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作核心,如果在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了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语为心语,”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教师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排置好语镜,把握好语感的基础上把学生兴趣迅速转移到学习上来,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肢体语言是音乐教学中特殊的一种语言。用身体动作配合音乐表达一定的意义,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音乐殿堂,它更适合在低年级使用,使学生真正感受音乐魅力。
声势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姿势。人体很多部位,乃至全身的自由活动都可作不同姿势。这里所谓“姿势”就是一种运动状态。因此,“姿势”也可以理解为身体运动的方式。姿势创出来的声音就是声势。常用的是:拍手、拍腿、拍脚、捻指。它是世界各国、各民族舞蹈所共有的基本词汇,对锻炼学生听觉能力、反映能力、记忆能力、音高及力度辨别能力有积极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优美逼真的肢体语言、活泼的身势语言,使学生动情地投入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爱学、乐学、愿意带着美好的情感来唱歌,欣赏歌曲,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听一听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采用启发性的语言、手势,准确、流畅的范奏,优美动听的范唱,夸张的表演,幻灯、插图、简笔画、音像手段的结合等,营造情感氛围,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由听生情,由看生动,从整体上感受出音乐主题思想和艺术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在动物园里》一课中,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再让他们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学生就会竖起小耳朵听。既激发了兴趣,又了解了声音的强弱、长短的变化。此时播放《在动物园里》,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学生会用愉悦的心情听歌曲,从中体验歌曲的情感。同时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挂图式静态教学的不足,使课堂动感,让学生盟生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唱歌的愿望。
三、想一想
通常,小学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直观,词句优美形象,容易与学生的内心体验产生共鸣。教师应利用这一优势,用影像结合,形象化地范唱、范奏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和模仿,并根据音乐内容启发学生,用稚嫩的思想,去想象音乐中的人物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在说什么,语气怎样?在干什么,是如何做的用什么动作写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入音乐意境,从而体验歌曲的情绪,速度及力度。如歌曲《找春天》,在预先不告诉学生曲名的情况下,播放乐曲,让学生为该曲命名。再播放《找春天》,同时,播放有关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冰雪消融的影像资料,问学生:“乐曲中表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会学鸟儿叫吗?你心中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学生议开了,启发学生用声音、语言、动作来表达对歌曲的感受,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位学生不同方式想象、解释,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游戏、表演等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我们在歌唱教学中,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让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四、跳一跳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该熟悉歌曲后,组织并启发学生自编、自演或用音乐游戏等形式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处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把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对美的追求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既深化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强化了教学的目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从音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培养审美情趣,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格素质和音乐审美素质。如《保护小羊》一课,我抓住孩子们好动的特征,在教会他们集体舞的基础上,带他们到大草坪上游戏、表演,通过表演,体验羊和狼的心情。在教学中,不但营造了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而且缩短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跟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师是导演,是演员,有序地领导孩子走进音乐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并且可以容入到孩子中间,和他们一起欢歌跳跃。在这种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的积极性就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我在课堂上经常让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树立了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氛围里感受音乐的美。
五、敲一敲
一位哲人说过:“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社会生活中,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儿童是与音乐最亲密的人群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儿童天生都是一个音乐家。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要能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进行大胆的动手去实践。在打击乐器演奏中,请学生用一件乐器替代一种动物的叫声,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判断。例如:双响筒与小青蛙,铃鼓与小白猪,三角铁与小花猪,响板与小黄鸭等,学生边念儿歌边演奏打击乐,还可以分组,分别担任齐奏与领奏。又如在唱会《乃哟乃》后,请学生回家试着找可以发出do、mi、sol三个音的物体演奏这首歌曲。学生带来了茶杯、碟子、碗,或是自己制的节奏乐器,如:空饮料瓶里装上沙、竹板、盛水的玻璃杯等。学生拿着自制的乐器,随着音乐的节奏变化敲击,用不同的节奏表达音乐的情绪。在教学中,让学生勇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吟诗、作画,其乐融融,必有创新。用音乐创编童话,为诗歌、故事配乐,和学生一起制作乐器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创新”教育的新局面。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摸索者。而在儿童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新形式,精心导学。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摸索者。通过创新,充分展示每个学生各方面特长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的成功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