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桂花雨 浓浓文字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wboy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极其深广的。本设计重视理解、把握、运用文本中蕴涵的情感,引导学生以读为本,解读词之义、品读文之美,让“读”“说”始终贯穿着整个过程。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智慧、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流程
  一、辨词导入——激起探“雨”欲望
  板书“雨”字,看到雨字,你想到什么?添上“桂花”二字,看到“桂花雨”三个字,你又想到什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美妙的——《桂花雨》。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课题分两次板书,由自然界的雨引到桂花雨,让学生通过联想,初步感受桂花雨的奇妙,从而达到未读其文、已闻其声的效果。通过师生谈话、让学生质疑,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感知——回忆“雨”中往事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书交流。
  (1)选读感兴趣的段落,相机正音。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文章脉络。
  (3)质疑,教师梳理重、难点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是初读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学促教,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扣词品“香”——读出“雨”中滋味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学生自读,透过文字感受花香。
  3.紧扣“浸”字,解读“全年”。
  (1)理解“浸”的本意,结合语境,体会“浸”的妙用,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花香。
  (2)设疑解读“全年”。金秋十月,桂子瓢香,弥漫四方,让左邻右舍沉浸在花香中,但为何一年四季村里人都浸在香气里呢?联系课文第四小节说一说。
  4.指导朗读两处含有“浸”的语句。(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读出桂花香的浓郁,香味沁人心脾。
  【设计意图:此环节围绕一个“香”字,紧扣两个“浸”字,引导学生品析,感悟桂花香的浓郁、香的醉人,桂花香,永溢人的心间。】
  四、析句知“乐”——体验“雨”中情趣
  1.真香啊!但是在作者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吗?你认为更重要的是什么?
  出示语句: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之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2.品读第三节,体验“摇花之乐”。
  (1)指名读第三节,其余学生思考:哪些语句描写了“摇花之乐”?
  (2)引导学生交流。
  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老是”,指导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体会“我”迫不及待的心情)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这段话共两句,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抓住 “帮着、铺、抱、使劲儿”等词语体会摇桂花时内心的兴奋、喜悦。特别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要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品味。)
  b.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摇桂花的情景。教师配乐示范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到那个花雨缤纷的日子。
  c.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d.播放摇桂花的课件,再次和作者分享“摇花乐”。
  e.齐读,读出“摇花乐”,读出“花雨美”。
  【设计意图: “摇花乐”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所在。此环节,教者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析,理解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验“摇花乐”。灵动的想象,使学生心驰神往;课件的展示,又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做到了“乐”中“学”,“学”中“乐”。】
  3.品味“话中之情”。
  (1)后来作者离开故乡,到了外地,可再忙,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然而母亲却说——(出示母亲的话)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分组读。思考并交流:外地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读懂母亲的心吗?
  (3)联系上文,让学生找出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说一说,再读一读文字,体会母亲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4)教师深情地引读母亲的话。在母亲的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当“我”把一大袋桂花捧给母亲时,母亲满怀深情地说(学生读母亲的话)。“我”把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中,轻轻对自己说(学生读母亲的话)。
  【设计意图:理解母亲的话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此环节通过读、议、悟,让学生找母亲与桂花之间的小故事,化解了难点。学生在逐层的朗读中,一步步走进母亲的内心,触摸到母亲的心灵,从而很好地品味话中的情感,体会母亲对故乡的爱之真、爱之浓、爱之深。】
  五、文本链接——创造“雨”外意蕴
  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故乡的一草一木无一不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于是作者在文末这样写到:
  “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1. 齐读这段话。
  2. 补充作者简介及作品《烟愁》的后记中的一段话。(配乐朗读,逐行出示)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或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他们对我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3.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4.是的,让作者魂牵梦萦的不仅是桂花迷人的香味,更是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是对故乡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
  5.再次读这段话,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通过拓展文本,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深入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妙、故乡的可爱;让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芬芳,是快乐,是温馨,更是无尽的相思、暖暖的牵挂,收获的是美丽的人生!课后请同学们读这样两本书:琦君散文集《桂花雨》,林海音散文《城南旧事》。
其他文献
顾名思义,这是一本观察语文课堂的书。  先说书的来历。我多年应专业期刊约稿,点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又连续多年担任“中语杯”“圣陶杯”等课堂教学观摩课评委会主任,既然担任了这个角色,就要作综述。这本书就是这么来的。  再说为什么要出这样一本书。“敝帚自珍”之类的谦辞还真用不得,因为这里面含有青年教师的教学案例。这些青年教师或许不是名师,却有成为名师的潜质。有的当初不是名师,如今已有名气;有的正在“
书名:语言修辞艺术  作者:沈谦  出版单位: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1998年  ISBN:9787505713598  定价:29.8元  修辞,作为语言學术语,看似与大众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距离,但其实它就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之中,是人们对话与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修辞往往可以使交谈的过程富有情趣,使交谈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具体。古代的文人墨客更是通过对修辞艺术纯熟而又充满创造性的运用,
在2016年世界读书日当天,北师大“章黄国学”公众号推出了一篇文章《读书,远离苍白的人生》,作者是高中语文新课标修订组负责人、北师大资深教授、章黄国学当代重要传人王宁先生。文章篇幅不长,但言辞恳切,寄慨尤深。谈到读书的重要性时,王宁先生说:“为什么读书?我们一生中,如果只靠自己的社会体验是很苍白的。我的经历算是丰富的,但还是很苍白的。因为一个人活着,靠自己的生活去体验会缺少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只能靠
目前,由于部分教师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只教不考”的自读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自读课教学上不是包办代替,就是放任自流,致使自读课成为没有个性、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有在自读课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习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意义和创造意义。    一、端正教育思想,寻找内驱力    自读课是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
教学目标:学习描写场景的方法。要求能反映出这个场景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写场景。  教学难点:抓住场景的特点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一个熟悉的场景》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习作练习。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文章的主次”。根据教材特点,本次习作教学可以作如下设计:    一、情景激趣,创设感性表象    1 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教
设计理念  阅读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它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生活。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感情诵读,在读中悟语,读中悟情。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读准课文只识不写的5个生字;学会要求会认会写的10个生字;学会课文练习第二题的词语。  2.读准课文,把5、6、7自然段读得正确流利,了解破冰故事,学会品读写老天鹅破冰的感人场面,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的考查重心正经历着从文学审美性到文章思辨性的明显转移,倾向于在文章如何确立观点、如何进行阐释或论证的过程中,来判断考生的说理方式、思辨色彩和深刻程度。在很多时候,一篇作文有没有思辨性,思辨的质量与程度如何,已成为判断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为此,本文将以“鄙视链”话题作文为例,来探讨提高作文思辨性的若干向度,为思辨性写作教学提供一个可供操作、模仿的经典案例。  原始命题材料如下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案例】  《嘱咐》是一篇歌颂母爱的散文。教学时以教材为媒介,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跟同伴合作交流、和教师互动中,关注人文,知道母亲无声嘱咐“我”的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一、创设情境,产生问题  1.今天我们来聊
“河水在欣赏美景”,这只是一句简单的拟人句,显得很普通。但当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在课堂上学习课文《月亮湾》时,能讲出这样的话,那就显得很不普通了。因为学生的回答,让我看到了他们思维的创新之花。  《月亮湾》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老师在复习了第一自然段内容后,就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提问,后来大家把问题集中到了“从哪儿能看出月亮湾的美”这一内容。面对学生的提问,授
生态语言学将语言学和生态学两门理论研究相结合,为认识生态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近几年,国内外语言学界对生态视角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该学科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生态学的角度来阐释翻译理论的某些问题,与社会、心理、地理等多个学科相关联,使得最终的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弥补了一部分空白。不管是对语言学的发展,还是对文化的传播,生态语言学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的学术著作也越来越多。《生态视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