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活性细胞对白念珠菌的反应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zk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真菌中,除浅部真菌外,念珠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性真菌.由于它常在机体免疫机能受损情况下感染,又归为机会致病性真菌.引起致病的念珠菌一直以白念珠菌居首位,根据近年来的报道[1],引起念珠菌血症的除白念珠菌(40%~60%)外,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sis,20%~30%),热带念珠菌(C.tropicalis)和光滑念珠菌(C.glabrata,<5%),有些念珠菌也偶能致病如克柔念珠菌(C.krusei).虽然抗真菌药多年来有所增新,如氟康唑(fluconazol)、伏力康唑(voriconazol)、米卡芬净(micarfungin)等,由于药物的毒性及菌株可能产生的耐药性,因此了解和认识机体对菌体的反应,提高宿主对念珠菌的免疫能力,是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由此也可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疗效。

其他文献
昔多芬(sildenafil citrate, ViagraTM)原本是作为一种治疗心血管病的扩血管药物而开发的。在临床试验中发现昔多芬用于治疗心血管病效果不佳,但却发现在服用昔多芬引起的副反应中阴茎勃起也是其中之一,即将它改成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应用于临床。鉴于昔多芬在上市前没有对心血管病人及其服用某些治疗心血管等药物的病人进行安全性试验,1998年8月10日,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