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学生接触爱的艺术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熙熙攘攘的自行车道上,一位女教师骑着自行车和一辆小汽车发生了碰撞。小汽车的主人马上走下来气势汹汹地冲她喊:“你碰住我的车了。”
  女教师冷冷地答:“是你的车碰住了我。”
  男人显然很有优越感,全不顾自己10岁左右的孩子正在车里聆听他们的对话,居高临下地责问:“你这个人不讲理。你是为了超我的车,才发生碰撞的。所以是你撞了我的车。”
  女教师仍然不卑不亢地说:“先生,在自行车道上,我的身体和您的汽车发生了碰撞,您却认为是我伤害了您的车。您说这不讲道理的人究竟是谁呢?”
  话毕,女教师不再答理这个面红耳赤、心疼汽车的男人,飞身跨上自行车,汇入涌动的车流……
  班会课上,为了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的观察、思考来获得明辨是非的能力,我特地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骑车人和汽车发生碰撞的偶然事件,制作了一组动画回放给学生看。我问学生:当骑车人和汽车相撞时,车主——孩子的父亲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他的言行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你对女教师的表现又怎样看?如果是你遇上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最后,我还要求学生就整个事件做一个简要的评判。
  学生针对我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不少同学认为在矛盾冲突中,孩子的父亲不能冷静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是推卸责任、为自己开脱,结果自讨没趣,自取其辱。而且他这样做,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好,会让孩子误认为坐汽车的比骑自行车的高人一等,只要自己开着汽车,就可以对骑自行车的人不屑一顾、横加指责。这样,孩子从父亲那里获得的所谓“人生经验”,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长大后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一些学生对女教师得理不让人的做法也颇有微词,认为微笑与宽容更有利于解决问题,也可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学生透过这一事件,对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漠视生命的现象做了归因——有父若此,认定是人体伤害了汽车,也难怪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漠视生命,对同学乃至亲人缺乏应有的关爱和同情。
  我为学生的回答而欣慰。作为撞车事件中的女教师,我虽然只是与车里的孩子萍水相逢,却也非常希望他能和我的学生一样,通过这小小的事情,获得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我相信他也和我的学生一样,本身固有向上、向善的一面,且能随着年龄的成长获得道德的自我完善。然而,他们毕竟都是孩子,无论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健康人格的建立,都需要来自生活的积极的引导。
  闲暇时,我常常在想:人活着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更受人尊敬?健全的人格和独有的人格魅力要靠什么才能修炼成功?
  追本溯源,我们不难得知:人们活着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所谓的分数、名校、靓车、豪宅、身份、地位……都属于生存目的的旁枝末节,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却难以和幸福指数等同。一个幸福的人,必然是具备爱的艺术的人,必然是拥有爱的能力的人。懂得爱的艺术,拥有爱的能力,你就能赢得世人的尊敬,修炼出健康的人格与独有的人格魅力。遗憾的是,多数人关心的首先是自己能否被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那么,如何做一个幸福的、有能力爱的人呢?
  看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我们知道爱的最高境界是“给”不是“得”。这里的“给”并不是牺牲,而是创造。“给”是力量的最好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比如,作为一名教师,我有能力驾驭课堂,将知识顺利传递给学生,这便是“给”的体现。一节完美的课上完,能让师生双方都倍感舒畅,这是最能让教师体会到自己的力量的。一位歌唱演员,能在舞台上展示自己优美的歌喉,得到观众的认可,如此,每一场演出,他都能获得“给”的愉悦,因而会更加爱自己、爱事业、爱观众。同理,在教学生活中,我也总是引导学生为班级做奉献,小到领一盒粉笔、捡一次垃圾、浇灌一次花草树木、陪同学看一次病,大到在运动会上拼搏获得一个冠军、创编一个舞蹈,我都会大张旗鼓地对他们提出表扬,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由生命力的升华带来的欢乐。为什么我们说“助人为乐”?因为帮助他人体现了我们对周围的人有用,我们有能力“给”。当学生在一次次“给”中获得快乐,也就接触了爱的艺术。随着学生获得“给”的愉悦的增多,会更加热爱这个世界,更加幸福。
  如若前面提到的汽车主人,在和我碰撞后,不是气势汹汹地指责我,而是关心地问候我,我必然会向他表示真挚的感谢,双方便都能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这是因为他在“给”我关心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宽容、理解,同时用行动告诉了孩子,如何去与人交往、关爱生命、获得幸福。按照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说法,相互关心、宽容,便是让自己的行动获得道德原则的“超我”的认可,因而能获得幸福感。
  但是,现实里很多事情却不尽如人意。比如,汽车的主人可能有这样的经历:他的车和行人发生了碰撞,他好心问候行人,却被行人讹诈。习得这样一个经验,每当他的汽车和别人碰撞,他便一律采用“恶人先告状”的做法,埋怨行人,以逃避责任。若真是这样,便属于以前讹诈他的行人没有掌握爱的艺术,导致他失去了一部分爱的能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必然会降低自己和他人的幸福指数,常常于莫名其妙中惹一肚子气,并把这一肚子气传播给他人(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踢猫”情绪),我们的社会风气因此每况愈下。一旦这些被学生和孩子学到,就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在教学中常常告诫学生:“静坐常思己过。”因为“思己过”能让我们明白自己做事有哪些亏欠别人的地方,一来便于改正错误、完善人格;二来不至于总感觉这个世界亏待了自己,惹得一肚子怨气,导致生活变得一地鸡毛。
  弗洛姆认为天真的、孩童式的爱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这看似绕口令的话,其实饱含哲理。生活中,我们若能让学生明白,爱别人是我们自己的需要,我们必须拥有爱的能力才能让自己乃至这个世界充满理解、宽容、欢乐、和谐,他们便能在“给”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幸福指数想不提高都难。也因此,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作为班主任,要去引导学生健全人格、尊重生命、完善自我,就必须从陪自己的学生去接触爱的艺术开始。
其他文献
对吸附法从盐湖卤水中提取锂的快洗除镁工艺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质量浓度为187g/L的氯化钠溶液作为冲洗剂,在常温下对饱和吸附剂在淋洗前进行快速冲洗除镁,通过控制
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和反馈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历程、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  一、精心选材,设计童趣性作业  新课程倡导数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设计作业时,教师要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从2009年起,我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推出了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评价内容及标准的具体化     我校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