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校情境教学的构建与实践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_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特殊学校的学生,智龄与年龄不符,将来要步入社会,生存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尤为重要。本文是旨在利用建构主义的情境性教学思想谈谈在特殊学校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特殊学校
  一、情境教学的建构主义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的关于知识和学习的情境性特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构建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传送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二)特教生的特点
  特殊学校的学生,属于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智商普遍在55-65左右,平均智力年龄为60;智龄与年龄不符,智龄大多在6-7岁左右,然而身体年龄平均在20左右:未来发展培养方向:他们的将来不是进入学校读书学习科学知识,而是直接步入社会,所以生存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就尤为重要。而这种生存技能不能只凭老师讲授而习得,而是需要自己的真正理解和亲身的体验才能掌握。
  (三)建构主义情境性与特殊学校教育的结合点
  建构主义的情境性理论认为,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特殊学校的学生智力年龄比较低,对课本文化知识的记忆和背诵能力相对欠缺,但是他们已经形成了在这个智力水平范围内有关的知识经验,比如,得到别人帮助时,会说谢谢,来客人要问好。有的同学会打篮球,并且球技特别突出,这是与他之前的学习经验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在针对特殊学生进行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创设情境,与学生“协作”“会话”并引领学生进行意义构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能力发展和积极情感形成的有机统一,这样就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时效性。
  情境教学法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去创设与所需要培养的相关技能相贴近的情境,使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信息和言语指导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特教生情境教学构建策略
  (一)创设情境的时间:
  1、课堂随机预设。运用先行者组织策略,预设情境教学,是指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技能培养的目标,在研究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在上课前就科学合理的创设情境。旨在营造氛围和机会,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为开展教学活动打下基础。形式可以是小热身游戏,复习上一次学习过的歌曲和朗诵,还可以是影音资源等。还可以提出一些超越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唤起其尝试欲望。
  2、课堂随机生成。在教师确定教学目标之后,在课堂上捕捉随机出现的各种信息,例如学生的衣着服饰,表情和行为,某种响声等,然后将这些可能生成新问题,新结论的情境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和发现。比如提出问题,让大家谈一谈暑假里的活动,第一天上学来学校有什么变化,找一找某位同学的穿着与昨天的不同,从而提高同学的发现与认知能力。
  (二)教学情境的类型:
  1、故事性情境。教师通过讲与所需要培养技能相关的有趣的故事,来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相关能力,并内化为信念,指导自己的行为。比如在做“抓乌龟”的游戏教学中,学生围坐一圈,教师讲一个故事,当里面出现乌龟的字眼的时候,要快速抓住右边伙伴的手指。这个活动旨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反应能力,育教于乐。特殊学校的学生智力年龄在6-8岁,比较容易被故事吸引,故此种情景类型对其针对性较强。
  2、活动式情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与所需培养的能力有关的活动,包括小游戏,才艺表演等形式来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掌握基本知识和能力。
  3、情感式情境。教师利用音乐,图片等制造一个强大的情感气场,烘托气氛,感染学生。比如教授手语歌《感恩的心》,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和洗礼,让他们懂得回报社会对其的帮助,真正做到“动之以情”,并通过激情为“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特殊学校的情境教学构建实践
  (一)构建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思维和学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是处在特定的情景脉络中的。其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一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一总结转化。
  教师在第一节《认识自己》的主题课上,大量搜集并选择了有关的图片素材,视频素材等,并采用课堂随机预设和课堂随机生成相结合的方式,营造了学习氛围,提出了随机问题,创设了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了特定的语境。在互动环节中,教师扮演面试官的角色,向学生提问:“你的名字是什么?爱好是什么,自己有哪些擅长做的事。”从而达到“认识自己”的短期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生存技能,为步入社会奠定基础”的长期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更好的了解和把握特定情境的认知场,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教学信息生动具体,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
  (二)重视小组协作学习,实现多维互动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合理分配分组是小组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的起点,也是将来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由于各个学生的知识建构不同,所以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十分重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同时,在讨论中学生也可能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这种情境下,强调学习的交互性。正是由于师生心理关系的存在,所以教学活动中充满着师生的激情和灵感。充满人性,教学活动才能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
  教师在一堂“培养团队合作力”的主题课上,采取创设活动式情境的方式,把同学分成小组,选出队长,为了完成教室布置的团队任务,组内进行讨论。通过一个主活动:“盲人与拐杖”,一位同学蒙上眼睛视为“盲人”,由另一位同学搀扶视为“拐杖”。盲人在拐杖的带领下,用手触摸不同的实物,接下来和大家分享自己都摸到了什么,以及在蒙上眼睛之后的感觉,并感谢拐杖的搀扶和帮助,才没有使自己在黑暗中受伤,从而感激信任的力量,增强彼此的协作能力。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特教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教学是一门沟通的艺术,积极营造一种氛围去改变教与学的不对称,并因材施教,有望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并也能让那些特殊学校的孩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提供更好的学校心理服务是特殊教育更完善发展的一个重要需求,如何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还有待特殊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的长期合作和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心理系
其他文献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IBS的症状常由饮食诱发或加重,由此推测食物过敏可能是IBS的原因之一。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采用食物过敏原皮肤试验和食物激发试验检测IBS患者的食物过敏情况,并观察食物剔除和脱敏治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