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系成都市三圈区县的崇州(县级市)的一名教育技术装备战线的工作者,见证了本区域10余年的信息化推进工作历程,也见证了3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良好态势,在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备感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回顾“10年”历历在目,感慨良多。
早期,信息化的尝试性应用
上世纪90年代末,信息化硬软件水平相对低下,数字化的教育资源非常匮乏,信息化应用处于初级阶段。
计算机教育开始进入中小学,有3种形式,即计算机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其中以计算机学科教学为主要形式,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开始进入课堂。
这一时期的特点为:一是硬件条件落实后,计算机主要以586和早期的奔腾计算机为主,计算机速度较慢,存储空间小;几乎没有专业投影设备,在VGA接口的电视机还非常少见的情况下,多媒体投影教学主要是以计算机通过音视频线接入大屏幕彩电为主要形式,投影机只有极少的学校拥有;二是网络速度慢,上网主要通过56 K的Modem拨号上网,在网上获取图片、音视频教学课件是非常困难的,且网上这样的资源也非常少,几乎没有校园网,仅有少量局域网;三是应用难度大,由于种种原因,多媒体教育课件CAI获取的渠道有限,主要靠自制,制作软件主要有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且不少图片、音视频素材均需要自行制作。受上述原因及人才、技术、培训、硬件等的限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及程度还非常低,但CAI固有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很快为广大教师接受,并逐步得以推广。
此期间,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主要工作体现在:学生用机的少量装备,教学用机的个别装备,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职称计算机考试)、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的培训以及CAI的少量课堂应用为主。
“农远”项目期间,信息化的推广应用
2004年开始,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部委联合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崇州市的远程教育工程从04年底开始实施,先后实施了36所学校的模式二(每套价值1.5万元,含卫星地面接收系统、播放系统)和21所学校的模式三(每套价值15万元,在模式二的基础上增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农远”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大面积促进了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普及,另一方面多媒体投影系统(多媒体教室)开始普及到规模较大的农村学校,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一定的硬件环境,更重要的是,“农远”项目除了能接收三套教育电视台之外,可以通过卫星接收系统接收到中央电教馆精心整理打包上传到卫星上的中小学优质教育IP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程实录、教学课件以及图片、文字等素材。
“农远”项目在于其有着丰富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且卫星下载速度上限可达到每分钟3 M(3 000 K)左右,在当时不具备教育城域网,互联网ADSL速度尚不能为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提供共享的情况下,“农远”项目对于信息化的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尤其是边远的农村中小学校。
“农远”项目虽然对农村信息化的应用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但其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制约因素主要是三点:一是“农远”IP资源检索和使用不便,IP资源专人下载后需专人及时整理且需要为教师的使用提供便利;二是移动存储工具如U盘、网盘、移动硬盘、多媒体系统、计算机的严重不足;三是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普及程度还跟不上要求。
此期间,信息化应用的重点主要是针对“农远”项目工作推进需要,放在抓领导认识、抓装备投入、抓过程管理和教师培训及课题研究等,并且多以现场会、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推动工作的开展。
信息化应用的主要的工作内容体现在,开展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开展中小学教师课件制作比赛、电教成果评选活动,开展中小学资源应用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开展系列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活动,动员条件成熟的学校承担成都市级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的研究活动等。
灾后重建,硬件条件快速提升后信息化的普及应用
“5·12”汶川大地震,崇州市作为重灾县,教育基础设施虽然蒙受巨大损失,但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三年的灾后重建,经过中央、省、市政府的专项投入以及社会团体捐资、捐物、捐建,崇州市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有了跨越式提升。
其中,全市学生机达5 061台,生机比达11.74∶1;教师机达2 461台,师机比达2∶1,个别学校达到1∶1;多媒体达502套,平均班机比达到2.61∶1,个别学校达到1∶1;2011年7月,我局全面完成49所学校简易校园网的建设工作,加上思科援建的3所学校的校园网,我市的校园网除幼儿园外已覆盖所有学校。
本级财政投入240万元建设的教育城域光纤专网中心机房及学校接入路由器建设任务已于去年12月24日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
此期间,信息化应用工作列入对学校每年的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包括对硬件建设、校本培训及送培、日常管理、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开展、教师信息化应用成果推荐等进行量化考评。全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快速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较为充分,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
教育局机关及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依托教育城域专网、教育局中心机房建成办公发文系统、资料交换系统、教籍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网上评卷系统等应用平台,基本实现办公的无纸化、自动化、网络化,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管理效益,并大大降低管理综合成本。
依托教育光纤专网,探索信息化的深入应用
目前,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等工作中,教育信息化的身影已无处不在。在教育信息化基础硬件条件基本具备以后,结合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我们更多是着眼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及课堂应用。
区域间结对学校远程互动教学
目前,崇州市与武候区结对学校有崇庆中学、行知中学、实验小学、学府街小学,分别对接武候区的十二中、棕北中学、龙江路小学、川师附小。
双方区域内专网建设基本完成,均接入成都市教育城域光纤专网,且对口学校的录播教室、听课教室基本也建设完毕,正处于调试阶段,计划在年底与武候区对接学校实质性开展互动教学。
我们将在成都市局的指导和协调下,加强与武候区兄弟学校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区域间结对学校远程互动教学的开展。
区域内远程互动教学
目前,崇州市建成5个录播教室,包括实验中学1所中学,实验小学、辰居路小学、学府街小学、蜀南小学4所小学,将这5所学校作为本市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源,分别与其他36所建听课教室的学校分联组、分阶段、分时段结对并依托教育专网开展远程互动教学工作。
从2011年10月起,计划每一录播室每周至少开展一次远程互动教学活动。
区域内录播教学
依托上述5所学校的录播教室,把本校或本市优质课程资源通过专网、课程资源管理平台直播(广播)到一所学校或多所学校。同时,将该课程资源存储于教育局中心机房的课程资源管理平台,供广大师生日后观摩、学习和研究。
从2011年11月起,计划每一录播室每工作日至少开展一次。
建设县级课程资源管理平台
依托5所学校的录播教室产生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崇州市课程资源管理平台”,提供课程预告、精品课程、专家讲座、资源管理、网上督导等,促进区域内直播(录播)工作的开展,逐步形成并丰富本土资源库。
拟通过2~3年的建设,建成区域覆盖各学段、各学科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库。
远程教研工作
依托与录播(听课)教室同步建设的视频会议系统(MCU)开展远程教研、学术研讨、集体备课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名师讲堂、名师课堂及专题研究等。
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应用、深入应用,涉及人力、物力、财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我们作了如下的思考。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工作激励机制及学校干部培训考核机制等
把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工作成绩纳入对学校年度目标考核,把领导干部信息化应用能力纳入评优、评先、晋级考核内容之一。
教育局、学校层面的技术人员保障
由于信息化深入应用工作对主要技术工作人员的学历、经验、技术、责任心、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相对稳定,教育局及学校均应加强队伍建设、技能培训、在职提高工作。
学校组织机构保障
学校有信息化应用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录播教学、课程资源建设等信息化应用工作要有专人领导、专人负责,且参照教育局工作领导小组把有关人员纳入组织架构。
经费保障
根据成都市教育局提出的目标,要在2015年在中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重中之重的内容,其特点是装备金额大且需要持续不断的经费投入。
崇州市现有教育信息化设备折算6 000万元,按成都市现行教育信息化装备标准,还有3 000万元左右的缺口。信息化设备使用寿命通常为5~8年,结合我市实际,在10年内,崇州市信息化投入每年平均需要900万元左右(含专网运维费)。
如何建立起不断增长的财政为主的投入保障机制,这也是崇州市教育信息化能否快速推进并可持续发展所必须正视并逐步解决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装备是基础,人才是保障,核心是应用,关键是效益发挥。新时期推进教育信息化,我们将以“装备满覆盖、资源满覆盖、应用满覆盖”为目标,统筹城乡教育技术装备,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应用,助力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快速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崇州市教育局教仪电教站)
早期,信息化的尝试性应用
上世纪90年代末,信息化硬软件水平相对低下,数字化的教育资源非常匮乏,信息化应用处于初级阶段。
计算机教育开始进入中小学,有3种形式,即计算机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其中以计算机学科教学为主要形式,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开始进入课堂。
这一时期的特点为:一是硬件条件落实后,计算机主要以586和早期的奔腾计算机为主,计算机速度较慢,存储空间小;几乎没有专业投影设备,在VGA接口的电视机还非常少见的情况下,多媒体投影教学主要是以计算机通过音视频线接入大屏幕彩电为主要形式,投影机只有极少的学校拥有;二是网络速度慢,上网主要通过56 K的Modem拨号上网,在网上获取图片、音视频教学课件是非常困难的,且网上这样的资源也非常少,几乎没有校园网,仅有少量局域网;三是应用难度大,由于种种原因,多媒体教育课件CAI获取的渠道有限,主要靠自制,制作软件主要有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且不少图片、音视频素材均需要自行制作。受上述原因及人才、技术、培训、硬件等的限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普及程度还非常低,但CAI固有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很快为广大教师接受,并逐步得以推广。
此期间,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主要工作体现在:学生用机的少量装备,教学用机的个别装备,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职称计算机考试)、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的培训以及CAI的少量课堂应用为主。
“农远”项目期间,信息化的推广应用
2004年开始,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部委联合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崇州市的远程教育工程从04年底开始实施,先后实施了36所学校的模式二(每套价值1.5万元,含卫星地面接收系统、播放系统)和21所学校的模式三(每套价值15万元,在模式二的基础上增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农远”项目的实施,一方面大面积促进了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普及,另一方面多媒体投影系统(多媒体教室)开始普及到规模较大的农村学校,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创造一定的硬件环境,更重要的是,“农远”项目除了能接收三套教育电视台之外,可以通过卫星接收系统接收到中央电教馆精心整理打包上传到卫星上的中小学优质教育IP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程实录、教学课件以及图片、文字等素材。
“农远”项目在于其有着丰富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且卫星下载速度上限可达到每分钟3 M(3 000 K)左右,在当时不具备教育城域网,互联网ADSL速度尚不能为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提供共享的情况下,“农远”项目对于信息化的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尤其是边远的农村中小学校。
“农远”项目虽然对农村信息化的应用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但其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制约因素主要是三点:一是“农远”IP资源检索和使用不便,IP资源专人下载后需专人及时整理且需要为教师的使用提供便利;二是移动存储工具如U盘、网盘、移动硬盘、多媒体系统、计算机的严重不足;三是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普及程度还跟不上要求。
此期间,信息化应用的重点主要是针对“农远”项目工作推进需要,放在抓领导认识、抓装备投入、抓过程管理和教师培训及课题研究等,并且多以现场会、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推动工作的开展。
信息化应用的主要的工作内容体现在,开展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开展中小学教师课件制作比赛、电教成果评选活动,开展中小学资源应用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开展系列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活动,动员条件成熟的学校承担成都市级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的研究活动等。
灾后重建,硬件条件快速提升后信息化的普及应用
“5·12”汶川大地震,崇州市作为重灾县,教育基础设施虽然蒙受巨大损失,但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三年的灾后重建,经过中央、省、市政府的专项投入以及社会团体捐资、捐物、捐建,崇州市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有了跨越式提升。
其中,全市学生机达5 061台,生机比达11.74∶1;教师机达2 461台,师机比达2∶1,个别学校达到1∶1;多媒体达502套,平均班机比达到2.61∶1,个别学校达到1∶1;2011年7月,我局全面完成49所学校简易校园网的建设工作,加上思科援建的3所学校的校园网,我市的校园网除幼儿园外已覆盖所有学校。
本级财政投入240万元建设的教育城域光纤专网中心机房及学校接入路由器建设任务已于去年12月24日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
此期间,信息化应用工作列入对学校每年的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包括对硬件建设、校本培训及送培、日常管理、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开展、教师信息化应用成果推荐等进行量化考评。全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快速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应用较为充分,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
教育局机关及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依托教育城域专网、教育局中心机房建成办公发文系统、资料交换系统、教籍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网上评卷系统等应用平台,基本实现办公的无纸化、自动化、网络化,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管理效益,并大大降低管理综合成本。
依托教育光纤专网,探索信息化的深入应用
目前,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等工作中,教育信息化的身影已无处不在。在教育信息化基础硬件条件基本具备以后,结合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总体部署,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我们更多是着眼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及课堂应用。
区域间结对学校远程互动教学
目前,崇州市与武候区结对学校有崇庆中学、行知中学、实验小学、学府街小学,分别对接武候区的十二中、棕北中学、龙江路小学、川师附小。
双方区域内专网建设基本完成,均接入成都市教育城域光纤专网,且对口学校的录播教室、听课教室基本也建设完毕,正处于调试阶段,计划在年底与武候区对接学校实质性开展互动教学。
我们将在成都市局的指导和协调下,加强与武候区兄弟学校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区域间结对学校远程互动教学的开展。
区域内远程互动教学
目前,崇州市建成5个录播教室,包括实验中学1所中学,实验小学、辰居路小学、学府街小学、蜀南小学4所小学,将这5所学校作为本市优质教学资源的辐射源,分别与其他36所建听课教室的学校分联组、分阶段、分时段结对并依托教育专网开展远程互动教学工作。
从2011年10月起,计划每一录播室每周至少开展一次远程互动教学活动。
区域内录播教学
依托上述5所学校的录播教室,把本校或本市优质课程资源通过专网、课程资源管理平台直播(广播)到一所学校或多所学校。同时,将该课程资源存储于教育局中心机房的课程资源管理平台,供广大师生日后观摩、学习和研究。
从2011年11月起,计划每一录播室每工作日至少开展一次。
建设县级课程资源管理平台
依托5所学校的录播教室产生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崇州市课程资源管理平台”,提供课程预告、精品课程、专家讲座、资源管理、网上督导等,促进区域内直播(录播)工作的开展,逐步形成并丰富本土资源库。
拟通过2~3年的建设,建成区域覆盖各学段、各学科较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库。
远程教研工作
依托与录播(听课)教室同步建设的视频会议系统(MCU)开展远程教研、学术研讨、集体备课等工作。同时积极开展名师讲堂、名师课堂及专题研究等。
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应用、深入应用,涉及人力、物力、财才等方方面面的保障,我们作了如下的思考。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工作激励机制及学校干部培训考核机制等
把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工作成绩纳入对学校年度目标考核,把领导干部信息化应用能力纳入评优、评先、晋级考核内容之一。
教育局、学校层面的技术人员保障
由于信息化深入应用工作对主要技术工作人员的学历、经验、技术、责任心、能力等综合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相对稳定,教育局及学校均应加强队伍建设、技能培训、在职提高工作。
学校组织机构保障
学校有信息化应用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录播教学、课程资源建设等信息化应用工作要有专人领导、专人负责,且参照教育局工作领导小组把有关人员纳入组织架构。
经费保障
根据成都市教育局提出的目标,要在2015年在中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重中之重的内容,其特点是装备金额大且需要持续不断的经费投入。
崇州市现有教育信息化设备折算6 000万元,按成都市现行教育信息化装备标准,还有3 000万元左右的缺口。信息化设备使用寿命通常为5~8年,结合我市实际,在10年内,崇州市信息化投入每年平均需要900万元左右(含专网运维费)。
如何建立起不断增长的财政为主的投入保障机制,这也是崇州市教育信息化能否快速推进并可持续发展所必须正视并逐步解决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装备是基础,人才是保障,核心是应用,关键是效益发挥。新时期推进教育信息化,我们将以“装备满覆盖、资源满覆盖、应用满覆盖”为目标,统筹城乡教育技术装备,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应用,助力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快速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崇州市教育局教仪电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