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86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y8023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6例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预后情况,65例均匀一致低密度影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单孔钻颅方法;21例混杂密度影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其中采用双孔钻颅方法20例,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例;25例因引流通畅而不予血肿腔冲洗,其余病例血肿腔予以冲洗。结果:本组86例全部治愈,15例患者有少量硬膜下积液。平均随访4个月,6例积液消失,9例减少或未增加。结论:单孔或双孔血肿引流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手术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045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ml。本病表现为慢性过程,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效果满意。疗效欠佳或病死者,多因未及时诊治、病情危重或伴有并发症者。
  资料与方法
  2006~2009年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86例,男66例,女20例,年龄20~85岁,其中<30岁10例;30~50岁19例,50~70岁40例,>70岁17例。双侧21例,单侧65例。有10例无明显外伤史,均为老年人,76例发病前数月均有不同程度的头部外伤史,外伤时间1.5~13个月。
  临床表现: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22例,肢体偏瘫55例,失语10例,局限性癫痫3例,智力障碍5例,记忆力减退30例,人格改变15例,意识模糊8例,一侧Babiskin征阳性56例。
  辅助检查:本组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而确诊,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学表现是硬膜下新月形占位性病变,表现为低密度影66例,混杂密度影12例。血肿量的计算按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30~50ml 1例,50~100ml 25例,100ml以上40例,平均为80ml。意识模糊患者血肿量均超过100ml。
  手术方法:对于65例均匀一致低密度影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单孔钻颅的方法,且血肿腔不予以冲洗;对于21例混杂密度影的慢性硬膜下血肿,采用双孔钻颅的手术方法20例,采用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例,有25例因引流通畅而未行血肿腔冲洗,其余病例的血肿腔予以冲洗。引流管常规接脑室外引流器。引流管留置时间为1.5~5天,平均2天。
  结 果
  术后患者头痛立即减轻或消失,偏瘫、失语体征均于术后1周内恢复。术后第2天常规复查头颅CT,常规住院2~3周,出院前亦复查头颅CT 1次,71例提示血肿全部消失,15例患者尚有<10ml的硬膜下积液,随访4个月,复查头颅CT,有6例积液消失,9例积液无增加或略有减少。对于手术治疗后无硬膜下积液,常规随访4~6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恢复至发病前的状态。对于术后有少量硬膜下积液的患者,随访时间延长至12个月,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
  讨 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手术治疗是有效方法,但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方法的选择尚不一致,术后可有少数血肿复发,并可能出现脑内血肿或张力性气颅等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慢性硬膜下血肿占颅内血肿的10%[1],一般认为,血肿的不断扩大与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和凝血机制有关。出血多由脑皮层小血管或矢状窦旁静脉损伤后引起。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发于老年患者,因其早期受伤多较轻,不引起病人及家属注意,出现临床症状及神经系统体征后,常被误诊为脑梗死、高血压、老年性痴呆等。要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及时行CT扫描。
  慢性硬膜下血肿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钻孔引流术(单孔法或双孔法)及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包膜切除术[2]。单孔钻颅引流术已被临床证实为简单、安全、易操作、无严重并发症且疗效满意的首选方法[3]。本组中单孔法65例,双孔法20例,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例。
  慢性硬膜下血肿优先考虑单孔法颅骨钻孔血肿腔冲洗闭式引流,手术时要注意:①单孔法:血肿较小,意识障碍轻的病人,均采用此法,注意要定位准确,接近血肿中心稍低位作小直切口,大孔钻颅,悬吊硬脑膜,颅骨孔近枕部咬一小缺口,引流管要软,以便引流置弯曲角度小,冲洗方便,不至损伤脑组织。术中如发现硬膜腔血凝块较多,难以彻底冲洗,可改用双孔法或骨窗开颅[4],彻底清除血凝块。术中如发现有不能自止新鲜出血,应果断开颅,彻底止血;②双孔法:一孔同上,同法于额后部再钻一骨孔,放入导管,冲洗。③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用于包膜较厚或已有钙化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或经钻孔引流失败的病人。
  本组1例为双孔法引流失败者,作额颞顶部大切口,切除血肿包膜,而贴附于脑皮质的血肿膜保留不动。不管何种术式,均将引流管通过钻孔外2~3cm处的刺孔引出,关颅前脑组织常尚未复位,引流管处的头部切口置于最高点,血肿腔充满生理盐水,排尽气体,再缝合头皮。术后如果血肿残腔大(>原1/2),特别是中线结构复位不全,有脑受压征象者,主要是由于血肿包膜及腔内成分的阻挡作用,致引流不畅,注入尿激酶可溶解血栓及血凝块,消除其阻挡作用,利于脑复位。需要注意的是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为禁忌证,须予相应治疗。本组术后复查10例血肿残腔缩小为原血肿的1/3~2/3,通过注入尿激酶引流,2~3天内血肿残腔均缩小至术前的1/3~1/4以内,之后痊愈。
  慢性硬膜下血肿一经发现应尽早手术,颅骨钻孔血肿腔冲洗闭式引流术是首选,无论单孔法和双孔法均具有方法简单、损伤小、安全、并发症少、不受年龄及病情限制等优点,是一种疗效肯定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33-234.
  2 吴洪波,刘细成,张书清,等.慢性硬膜下血肿39例手术治疗分析.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1(1):27-28.
  3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5:442-443.
  4 扬明,朱永坚.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浙江创伤外科,2006,8,11(4):346.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方案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71例均全身情况尚可,无明显肠绞窄征象,无典型腹膜炎表现的患者进行胃肠减压、抗炎、补液、纠正电解质、监测生命体征等保守治疗,19例有腹膜炎体征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治疗。结果:71例保守治疗后59例痊愈出院,其中7例2月后再次发作。6例有腹膜炎体征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治疗,术中出现有肠坏死作肠切除者4例。结论:粘连性肠梗阻掌握手术时机十分重
摘 要 目的:探讨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优点。方法:对80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同期80例传统全子宫切除术进行比较,统计两组的手術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无术后发热、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80例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发热及并发症少,恢复快,生活质量好。两组间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筋膜内子宫切除术较传统全子宫切除术优化了手术步骤,并保持了盆底结构的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和价值体系的内核。在价值多元的博弈中,青年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情况下,通过多种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化在广大青年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30.043  2008年10月~2010年5月收住院的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225例,其中30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13.33%,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28~52岁,平均37岁。CO重度中毒9例,中度中毒21例。左下肢DVT 21例,右下肢DVT 9例;髂股静脉血栓
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与其国内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息息相关.而美国正是通过卓有成效的国家观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本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出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
摘 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并对阳性组119例和对照组410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比较一般情况,发现年龄、高血压程度、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出血量、GCS评分等,对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对防治上消化道出血、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电流差分跨导放大器(CDTA)的多功能滤波器.所设计的滤波器电路只含一片CDTA和少量无源元件,单路结构简单,在不改变整个电路的拓扑结构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双二阶低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切除术治疗无功能肾积水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和总结32例后腹腔镜肾切除术治疗无功能肾积水的l临床资料。结果:32例手术成功,手术时间70—180分钟,平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