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身材、黑里透红的脸膛、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他叫张洪军,一个从内蒙古开鲁县小街基镇中心村走出的青年农民工,一个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的“全国优秀农民工”。
在开鲁县所有外出务工人员的眼里,张洪军是他们致富路上的“领头羊”;在中心村全村人的眼里,张洪军是困境中打不倒、压不垮的“真汉子”。
1972年,张洪军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外出务工几年来,他靠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诚实守信、勇挑重担的处事原则及协调配合的团队作风,在千里之外的吉林省延吉市的建筑市场,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从2002年开始,他带出的打工人员由80人增加到2007年的400人,自己的年收入也从2002年的2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40多万元。在他的施工队伍中,每人每年最低纯收入能达到1万元,有技术的木工、瓦工、电焊工等,能达到两万多元。
偿还债务的艰辛
当初,29岁的张洪军离开家乡到吉林省延吉市打工,只是基于一个简单的目的:挣钱还债。因为只有还了债,才可以挺起脊梁,不再过被人追着讨债的日子。
1989年,初中毕业的张洪军随着开砖厂的父亲当了一名工人;但好景不长,1995年,随着周边砖厂的增多,父亲砖厂的效益直线下降,最后不得已倒闭了,累计外债达13万元。砖厂倒闭的消息一传出,讨债的人便潮水般涌上门来,昔日的朋友也躲得远远的。父亲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还是没能凑够还债的钱;父亲为了躲债,直到腊月二十九夜里才悄悄地回到家里过年。这情景在张洪军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张洪军感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再苦再累也要帮父亲还债。
为了还债,他到表哥的建筑队当了一名小工,搅拌水泥、搬砖,他样样都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骑着自行车到外村去干活,有时晚上十点多才回家,衣服都没来得及脱,倒在床上就睡着了。秋收时,为了帮助家里多干点活,张洪军白天在建筑队干活,晚上趁着月光去地里帮着扒玉米,一干就到半夜一点多,第二天还得继续到建筑队干活。在超负荷的劳动下,张洪军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然而,外债并没有因张洪军的超负荷劳作而明显地减少,一年下来,除去一家人的花销,所剩无几。
年轻的张洪军开始动摇了——13万元的外债什么时候能够还清?很偶然的机会,他居然跟着别人参加了赌博;妻子劝阻无果,发展到向他提起了离婚。此时的张洪军才恍然醒悟:如果不戒掉玩赌恶习,自己将身无分文,妻离子散。张洪军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坚定地改正了。
逆境中寻求创业机会
经过这番挫折,2001年3月,张洪军满怀信心地去了吉林省延吉市。在老乡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建筑楼房的商家,商家承诺:管吃住,每天25元的工资。张洪军二话没说,当即就把活儿订了下来,老板见他爽快,让他再回村找50人到工地干活。张洪军回到村里和村干部说明情况后,两位村领导很快帮他找到了他需要的人数。一行人很珍惜这次挣钱的机会,一到工地就拼命地干活,一个月就把活干完了。
工人干活按天数付工钱,没活干的时间里,工人们都没法挣到钱。这样,工人们的打工收入很没有保障。在没有活干的日子里,张洪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知道乡亲们和他出来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干活赚钱,苦和累都不怕;现在没活干,他觉得对不住大家。困难之际,他找到工地老板商量,承包了工地上废旧物品清理的项目,同时,又联系了周边的几个建筑工地的清理项目。就这样,老乡们一边清理破烂,一边干楼房建筑活;到年底,每人带回家6000多元。就这样,张洪军在这一轮的几经波折中也算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看到外出的村民赚回了钱,在家的村民纷纷找到张洪军,也希望一同出去打工。庆幸的是,当时延吉市几个搞建筑的老板正需要工人,他们让张洪军再多招一些工人。
高兴之余,张洪军也做到了心细。建筑业属高风险行业,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大祸,于是他通过村广播宣传,同需要外出打工的老乡们约法三章:规定不许酗酒,应听从指挥;并与每一名打工者签订安全保证书。在慎重把关下,当年他带走了110人,到延吉后,两个老板争着把这110人分成了两组,他们每个人拿出一万元给张洪军,但张洪军婉言谢绝道:只要你们能把工资按时发放到工人手中,就足够了。年底,每个人足额带回了8000多元现金。
慢慢地,在大家眼中张洪军已是为大家着想、讲信用的打工能人。
2003年,找张洪军要跟随其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举家外出的就有5户。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底,活干完了,工人们要回家了,可工程款没有全部到位。张洪军的手里只有老板打的欠条,工人拿不到工资,怎么办?为了让工人们高高兴兴地带着钱回家过年,张洪军奔走了整整5天,在亲朋好友那里凑足了20万元,给工人们足额发放了工资。问题虽得到了解决,但此时的张洪军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干活方式对乡亲们来说,没有收入保障,何不自己成立正规公司,承包一手的工程项目,相比就更容易拿到工程款,大家的工资也就更有保障了。
想到做到,2005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张洪军成立了工程承包公司,并带着280人开始了全新的创业生活。
通过将近一年的辛勤打拼,2006年初,张洪军的建筑队在圈内也慢慢有了不错的口碑,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参加吉林省卫生厅家属楼建筑施工的投标,并中标。从此,张洪军的创业路也越走越开阔,他的年收入也开始以数十万计。他所带的队伍,每次都得到项目甲方的好评。2006年他被评为“通辽市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饮水思源 回报乡亲
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张洪军有了积蓄,但他深知这钱与村领导的支持、乡亲们的共同努力分不开。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裕了,那才是真正的富裕。为了让村民靠技术赚钱,他时刻动员村民学技术。在他所带领的民工中,40岁以下的大部分是木工、钢筋工、塔吊工、电工等。张洪军深知,只要有一技之长,赚钱容易又不受累。
同时,谁家有困难,张洪军总是乐于助人,并把老乡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处理。2006年,村民马国军的父亲突然得了重病,张洪军得知后,自己打车从长春把马国军夫妇送了回来,并预支了2万元钱帮助治病。村里人真要遇到了困难,借钱、帮忙,张洪军从来都不会拒绝。几年来,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脱贫的有37户102口人,全村新增砖瓦房27栋93间。每年春节,张洪军都拿出1万多元走访村里的孤寡老人;同时,为使老人有一个文化活动娱乐的场所,他计划投资6万元给村里建一个文化娱乐广场,让老人们有一个健康的休闲空间。
三农在线2010-6-15
在开鲁县所有外出务工人员的眼里,张洪军是他们致富路上的“领头羊”;在中心村全村人的眼里,张洪军是困境中打不倒、压不垮的“真汉子”。
1972年,张洪军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外出务工几年来,他靠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诚实守信、勇挑重担的处事原则及协调配合的团队作风,在千里之外的吉林省延吉市的建筑市场,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从2002年开始,他带出的打工人员由80人增加到2007年的400人,自己的年收入也从2002年的2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40多万元。在他的施工队伍中,每人每年最低纯收入能达到1万元,有技术的木工、瓦工、电焊工等,能达到两万多元。
偿还债务的艰辛
当初,29岁的张洪军离开家乡到吉林省延吉市打工,只是基于一个简单的目的:挣钱还债。因为只有还了债,才可以挺起脊梁,不再过被人追着讨债的日子。
1989年,初中毕业的张洪军随着开砖厂的父亲当了一名工人;但好景不长,1995年,随着周边砖厂的增多,父亲砖厂的效益直线下降,最后不得已倒闭了,累计外债达13万元。砖厂倒闭的消息一传出,讨债的人便潮水般涌上门来,昔日的朋友也躲得远远的。父亲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还是没能凑够还债的钱;父亲为了躲债,直到腊月二十九夜里才悄悄地回到家里过年。这情景在张洪军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张洪军感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再苦再累也要帮父亲还债。
为了还债,他到表哥的建筑队当了一名小工,搅拌水泥、搬砖,他样样都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骑着自行车到外村去干活,有时晚上十点多才回家,衣服都没来得及脱,倒在床上就睡着了。秋收时,为了帮助家里多干点活,张洪军白天在建筑队干活,晚上趁着月光去地里帮着扒玉米,一干就到半夜一点多,第二天还得继续到建筑队干活。在超负荷的劳动下,张洪军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然而,外债并没有因张洪军的超负荷劳作而明显地减少,一年下来,除去一家人的花销,所剩无几。
年轻的张洪军开始动摇了——13万元的外债什么时候能够还清?很偶然的机会,他居然跟着别人参加了赌博;妻子劝阻无果,发展到向他提起了离婚。此时的张洪军才恍然醒悟:如果不戒掉玩赌恶习,自己将身无分文,妻离子散。张洪军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坚定地改正了。
逆境中寻求创业机会
经过这番挫折,2001年3月,张洪军满怀信心地去了吉林省延吉市。在老乡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建筑楼房的商家,商家承诺:管吃住,每天25元的工资。张洪军二话没说,当即就把活儿订了下来,老板见他爽快,让他再回村找50人到工地干活。张洪军回到村里和村干部说明情况后,两位村领导很快帮他找到了他需要的人数。一行人很珍惜这次挣钱的机会,一到工地就拼命地干活,一个月就把活干完了。
工人干活按天数付工钱,没活干的时间里,工人们都没法挣到钱。这样,工人们的打工收入很没有保障。在没有活干的日子里,张洪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知道乡亲们和他出来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干活赚钱,苦和累都不怕;现在没活干,他觉得对不住大家。困难之际,他找到工地老板商量,承包了工地上废旧物品清理的项目,同时,又联系了周边的几个建筑工地的清理项目。就这样,老乡们一边清理破烂,一边干楼房建筑活;到年底,每人带回家6000多元。就这样,张洪军在这一轮的几经波折中也算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看到外出的村民赚回了钱,在家的村民纷纷找到张洪军,也希望一同出去打工。庆幸的是,当时延吉市几个搞建筑的老板正需要工人,他们让张洪军再多招一些工人。
高兴之余,张洪军也做到了心细。建筑业属高风险行业,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大祸,于是他通过村广播宣传,同需要外出打工的老乡们约法三章:规定不许酗酒,应听从指挥;并与每一名打工者签订安全保证书。在慎重把关下,当年他带走了110人,到延吉后,两个老板争着把这110人分成了两组,他们每个人拿出一万元给张洪军,但张洪军婉言谢绝道:只要你们能把工资按时发放到工人手中,就足够了。年底,每个人足额带回了8000多元现金。
慢慢地,在大家眼中张洪军已是为大家着想、讲信用的打工能人。
2003年,找张洪军要跟随其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举家外出的就有5户。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底,活干完了,工人们要回家了,可工程款没有全部到位。张洪军的手里只有老板打的欠条,工人拿不到工资,怎么办?为了让工人们高高兴兴地带着钱回家过年,张洪军奔走了整整5天,在亲朋好友那里凑足了20万元,给工人们足额发放了工资。问题虽得到了解决,但此时的张洪军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干活方式对乡亲们来说,没有收入保障,何不自己成立正规公司,承包一手的工程项目,相比就更容易拿到工程款,大家的工资也就更有保障了。
想到做到,2005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张洪军成立了工程承包公司,并带着280人开始了全新的创业生活。
通过将近一年的辛勤打拼,2006年初,张洪军的建筑队在圈内也慢慢有了不错的口碑,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参加吉林省卫生厅家属楼建筑施工的投标,并中标。从此,张洪军的创业路也越走越开阔,他的年收入也开始以数十万计。他所带的队伍,每次都得到项目甲方的好评。2006年他被评为“通辽市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饮水思源 回报乡亲
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张洪军有了积蓄,但他深知这钱与村领导的支持、乡亲们的共同努力分不开。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人富裕了,那才是真正的富裕。为了让村民靠技术赚钱,他时刻动员村民学技术。在他所带领的民工中,40岁以下的大部分是木工、钢筋工、塔吊工、电工等。张洪军深知,只要有一技之长,赚钱容易又不受累。
同时,谁家有困难,张洪军总是乐于助人,并把老乡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处理。2006年,村民马国军的父亲突然得了重病,张洪军得知后,自己打车从长春把马国军夫妇送了回来,并预支了2万元钱帮助治病。村里人真要遇到了困难,借钱、帮忙,张洪军从来都不会拒绝。几年来,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脱贫的有37户102口人,全村新增砖瓦房27栋93间。每年春节,张洪军都拿出1万多元走访村里的孤寡老人;同时,为使老人有一个文化活动娱乐的场所,他计划投资6万元给村里建一个文化娱乐广场,让老人们有一个健康的休闲空间。
三农在线20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