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次单元咨询是一种结构性的咨询,以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任务聚焦于来访者的小改变,从而引导其发现生命的意义与力量。在考前个体心理辅导中运用该模式,能达成稳定情绪、调整认知、改变行为三个目标,完成建立关系、了解问题、心理教育、解决问题、总结等五个任务。该模式运用共情、个人分享、指导与建议、具体化、鼓励式提问等10个具体技术,能“短平快”帮助学生解决绝大多数考前心理问题。
〔关键词〕咨询关系;问题解决;考前辅导;考试焦虑
〔中圖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9-0023-05
对学生而言,高(中)考犹如一场人生的大战,历经此役淬炼成钢;高(中)考又如一次成长的考验,艰难蜕变破茧成蝶。在学生遇到困境的这段人生旅程,心理老师真诚相伴,用心理智慧帮助学生科学面对,恰当调适,从而助其获得心灵的成长。
一、高(中)考考前心理辅导活动背景
作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四川省成都市自2012年始,每年5月开展面向22个区市县广大高三、初三学生的高中考考前心理辅导送教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包括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咨询等。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考试焦虑。
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广大初三、高三学生考前心理辅导的意愿愈加强烈,市级送教活动和学校专兼职心理老师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辅导需求。鉴于此,区市县整合心理师资,组成本地心育团队,对区域内学校开展考前心理辅导送教活动,不失为好的探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为原本紧张的复习又增加了难度,许多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于送教老师,如何快速高效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次单元咨询模式“短平快”的优势在咨询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二、一次单元咨询模式的基本理念
中国台湾学者王智弘教授2016年提出了一次单元咨询模式,他认为咨询师要把每一次的咨询效果作为心理咨询的努力目标,把每一次咨询都当作是最后一次。
一次单元咨询是一种结构性的咨询,以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任务聚焦于来访者的小改变,从而引导其发现生命的意义与力量。从咨询步骤来看,打个形象的比方——心理咨询师就像战地急救医生,接到伤员后迅速清创,进行一系列消毒措施,再对伤口进行包扎。对重伤员,送往后方大手术;对轻伤员,则扶上战马,帮助其继续出发。一次30分钟左右的咨询主要达到三个目标,即帮助来访者稳定情绪、调整认知、改变行为。
该模式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粹,通过简易的原则引导当事人调整生活,帮助当事人探寻生命的意义,对咨询师也是易学易用、修己安人的专业成长模式。
三、一次单元咨询模式在考前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目前成都市级和区县级组织的考前心理辅导送教活动,对送教的心理老师和受教的学生而言,都是一次契机。心理老师熟练掌握一次单元咨询的技术,在结构性的咨询中完成好五个任务,可获得较满意的咨询效果。
(一)建立关系——“接触”(2分钟)
遴选出的送教心理老师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不仅要有热情真诚的态度,更要具备缓解考试压力和应对疫情方面的知识,以及咨询心理学的技能,这些是胜任一次咨询的重要保证。
技巧1:自我表达
温和、亲切、稳定的表达是良好接触的开始,心理老师可用第一人称阐述自己的身份、咨询性质和目标。如:“我是×××老师,来自×××,尽可能为高三同学提供帮助,让大家能有好的心态面对最后阶段的复习,重拾自信,迎接高考。”
技巧2:开放式提问
如:“你来是有什么考试的困惑吗?”“你希望老师在哪方面帮到你呢?”开放式提问可激发学生倾诉的欲望,心理老师借此获得较多信息,迅速了解学生的咨询需求和目标,很好地切入正题。此时不宜用选择性提问和封闭式提问。
(二)了解问题——“清创”(6分钟)
技巧3:倾听
心理老师安心投入,聚精会神地听学生讲故事。此时不要急于打断学生说话,也不做分析、批评和建议。
技巧4:轻微鼓励
心理老师在倾听时,自然、适时地用简洁的语气词做回应,表示老师在认真倾听,这有助于学生的讲述。如“嗯……哦……是……”等。
心理老师高质量的倾听,能迅速建立与学生的信任关系。学生向老师倾诉,这本身也是压力的释放,有自我“清创”的作用。心理老师边倾听边评估学生的身心状况,也了解学生复习期间的生活情况和心理问题。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学生常见问题类型,主要有六种,举例如下:
案例一:负向表达型。某女生自述“自己平常很有实力,但是因为紧张,二诊时很多题做错。反复告诫自己不要紧张不要紧张,但都没有效果。感觉没有办法,灰心丧气,面对一天天临近的高考,心里就像猫抓一样”。(忍不住哭了)
案例二:绝对化要求型。某男生自述“前两次都没考好,觉得很对不起老师。我下次一定不能再考差了,但不知怎么才能考得好” 。(埋头,不断搓手)
案例三:情感困扰型。某女生自述“老师,我有一件事可以告诉你吗?我有个男朋友,他已经读大一了,老师你不要笑我早恋。我们每天都要微信联系,他常鼓励我,我也想考好。但我总调整不好情绪,感觉时间也不够用。我觉得恋爱对我复习还是有影响……”(大哭)
案例四:沟通不畅型。某女生自述“班主任是男老师,30多岁,最近老是对我们发脾气,我心里就更沉重了。这两周复习效果都很差,作业花很多时间,我感觉自己越来越浮躁,跟同学说话也没耐心,不知该怎么办” 。(小声哭了)
案例五:自卑型。某男生自述“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但成绩还是没起来。哎,我就是太笨了。这几天精神也不太好,学习提不起劲” 。(眉头紧锁) 案例六:难以静心型。某男生自述“老师,刚才来咨询的同学多,我打了一会儿篮球来的。学校操场晚上就锁了,我们想打球都不行。高考推迟了,感觉多出的时间不好打发。看到别的同学争分夺秒地学习,我也想紧张起来,但就是学不进,不学呢又不甘心,总之静不下心” 。(大汗涔涔,抖腿)
(三)心理教育——“消毒”(10分钟)
在倾听过程中,心理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下一步适当引导打下基础。面对学生的各种考前心理问题,适时的心理教育能够帮学生更好地觉察自己,正常化看待特殊時期的反应,并且接纳自己,促进深层的领悟。这一步骤是心理老师辅导工作的重点之一。
技巧5:共情
心理老师把学生在疫情期间复习应考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告诉他,让学生认识、了解自己的身心反应。共情既可促进咨询关系建立,也可缓解学生的压力,直接起到助人的效果。对以上案例心理老师如何共情?下面的对话供参考。
案例一:嗯,我听到你很委屈。有能力却不能正常体现出来,的确让人有些冤,你非常想要证明自己的实力。我也感到高考一天天临近,你愈发地着急。(让其哭泣宣泄,递纸巾)
案例二:是的,听你说班主任老师对你那么好,如果是我,考不好也觉得没脸见他了。
案例三: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我。对大多数女生来说,情感问题对高考的确有影响。我觉得在这点上,你很纠结。(递纸巾)
案例四:嗯,高考前我们更需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温暖支持和鼓励,我听到了你的无助。你觉得班主任的情绪会影响你的复习心情。(递纸巾)
案例五:是这样,老师好佩服你的刻苦勤奋,我似乎看到了别人放松时你仍然在练题的样子。
案例六: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你很会利用时间。我觉得你选择适当地打篮球,是很好的放松方式啊。只是眼下,你很想摆脱学不进去的状态。
技巧6:个人分享
心理老师告诉学生自己在应考期间曾经有与他类似的感受,或者很多人在类似的情况下都会产生相同的体验,或是在成长阶段都会出现的正常情感,让学生接纳自己的紧张、忐忑等情绪情感。例如:
案例一:像你这种有实力但发挥不出来的情况,在学生中非常普遍。面对高考,其实大家都很紧张。甚至有人一到考点就感到胸闷、不舒服。18年高考时,有个高二的女生提前去感受高考氛围,结果被“吓哭了”。在考场上,很多人一紧张就“卡壳”,大脑一片空白。适度的紧张、压力是我们考试需要的,因为面对重要的事件,身体各部分都被调动起来,让我们能很好应对,这其实是我们人类面对重大情境的一种保护机制。(学生听后说:“老师,真的啊?听你这样说,我心里一下子好受多了。”)
案例二:我想起读中师时,数学老师对我特别好,有一次没考好,感觉特别愧对他。
案例三:在你们的青春发育时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或是与某个异性同学有了比一般同学更近更好的感情,甚至萌发爱的情感,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恋爱的同学双双考上名校,或者两人都没考好,两种例子都是有的,关键是怎么把握情感的“度”。
案例四:班主任老师的确很重要,他就是集体的精神领袖。耐心宽容的老师,班级整体情况确实要好一些。
案例五:在每个班级里,都有像你这样的学生。虽然进步不明显,但因为他们一直在努力,从最终结果来看,他们考得都不差。
案例六: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你很会利用时间。我觉得你选择适当地体育运动是很好的放松减压方式,我也经常在紧张工作后骑骑车。眼下,你很想摆脱学不进去的状态。
技巧7:指导与建议
通过前面的共情和个人分享技术的运用,学生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开始稳定下来。此时,心理老师适切指导,引导学生调整认知。在学生需要压力管理技术时,心理老师直接教授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法,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例如:
案例一:你被自己的紧张绑架了,来,我们先来放松一下。首先,试着做6次深呼吸,吸气时告诉自己“我的力量正一点点增加”“我在复原中”;呼气时想“我所有的烦恼、委屈正在一点点远离”“我正在卸下过重的负担”。接着,我们来感受肌肉放松……第二,学会正向表达,要相信积极的暗示会发挥神奇的力量,如“我会赶走紧张,我能行!”最后,试着在行为上做一些改变。比如,考场上连续遇到难题,情绪开始出现大的波动时,花几分钟时间及时调整,可以在草稿纸上画线:大幅度折线—小幅度曲线—直线—圆圈。(学生当场做一遍后,脸上阴郁的表情渐渐舒展开了。)
案例二:知道瓦伦达吗?他是一个钢索表演者,最后一次上场前不停地对自己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决不能失败”,结果不幸失足身亡。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称为“瓦伦达心态”。(学生若有所悟)同样,你对自己提出“我一定不能考差”“我必须要考好”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无形之中将自己变成了瓦伦达。(学生点点头)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种心态呢?首先,淡化结果,人生的路还很长,即使高考没考好,也不等于一辈子就完了。另外,班主任也相信你会尽力而为的。其次,考试时排除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到做题本身,而不去想考多少分。关注过程,丢掉成绩的包袱,考试就会轻松得多。要不要试一试?(学生肯定地点头)
案例三:你刚才说每天都与男朋友微信联系,可又觉得自己时间紧。是想在这段时间减少联系吗?(学生点头,但有顾虑)真正的爱情,会首先为对方考虑。我想,你的男朋友不会因为你减少联系而怪你的,相反,他应该很理解你,对吧?那么,现在要做的是自己如何处理好感情。(有些释然,仍有不解)我们试一下“宝盒暂存”的方法。回家后,把与男朋友有关的物品收在一个漂亮的盒子里,然后放在抽屉的一角,并默默地对它说:“亲爱的朋友,现在我要与你们暂时分开一段时间。把你们放在这里,不是我不管你们了。因为高考在即,我需要全力准备考试。等高考结束,我再来与你们相会,请你们在这里安静地等着我。”(学生有些领悟,眼里有了光彩)
〔关键词〕咨询关系;问题解决;考前辅导;考试焦虑
〔中圖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9-0023-05
对学生而言,高(中)考犹如一场人生的大战,历经此役淬炼成钢;高(中)考又如一次成长的考验,艰难蜕变破茧成蝶。在学生遇到困境的这段人生旅程,心理老师真诚相伴,用心理智慧帮助学生科学面对,恰当调适,从而助其获得心灵的成长。
一、高(中)考考前心理辅导活动背景
作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四川省成都市自2012年始,每年5月开展面向22个区市县广大高三、初三学生的高中考考前心理辅导送教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包括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咨询等。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考试焦虑。
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广大初三、高三学生考前心理辅导的意愿愈加强烈,市级送教活动和学校专兼职心理老师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辅导需求。鉴于此,区市县整合心理师资,组成本地心育团队,对区域内学校开展考前心理辅导送教活动,不失为好的探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为原本紧张的复习又增加了难度,许多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于送教老师,如何快速高效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次单元咨询模式“短平快”的优势在咨询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二、一次单元咨询模式的基本理念
中国台湾学者王智弘教授2016年提出了一次单元咨询模式,他认为咨询师要把每一次的咨询效果作为心理咨询的努力目标,把每一次咨询都当作是最后一次。
一次单元咨询是一种结构性的咨询,以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任务聚焦于来访者的小改变,从而引导其发现生命的意义与力量。从咨询步骤来看,打个形象的比方——心理咨询师就像战地急救医生,接到伤员后迅速清创,进行一系列消毒措施,再对伤口进行包扎。对重伤员,送往后方大手术;对轻伤员,则扶上战马,帮助其继续出发。一次30分钟左右的咨询主要达到三个目标,即帮助来访者稳定情绪、调整认知、改变行为。
该模式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粹,通过简易的原则引导当事人调整生活,帮助当事人探寻生命的意义,对咨询师也是易学易用、修己安人的专业成长模式。
三、一次单元咨询模式在考前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目前成都市级和区县级组织的考前心理辅导送教活动,对送教的心理老师和受教的学生而言,都是一次契机。心理老师熟练掌握一次单元咨询的技术,在结构性的咨询中完成好五个任务,可获得较满意的咨询效果。
(一)建立关系——“接触”(2分钟)
遴选出的送教心理老师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不仅要有热情真诚的态度,更要具备缓解考试压力和应对疫情方面的知识,以及咨询心理学的技能,这些是胜任一次咨询的重要保证。
技巧1:自我表达
温和、亲切、稳定的表达是良好接触的开始,心理老师可用第一人称阐述自己的身份、咨询性质和目标。如:“我是×××老师,来自×××,尽可能为高三同学提供帮助,让大家能有好的心态面对最后阶段的复习,重拾自信,迎接高考。”
技巧2:开放式提问
如:“你来是有什么考试的困惑吗?”“你希望老师在哪方面帮到你呢?”开放式提问可激发学生倾诉的欲望,心理老师借此获得较多信息,迅速了解学生的咨询需求和目标,很好地切入正题。此时不宜用选择性提问和封闭式提问。
(二)了解问题——“清创”(6分钟)
技巧3:倾听
心理老师安心投入,聚精会神地听学生讲故事。此时不要急于打断学生说话,也不做分析、批评和建议。
技巧4:轻微鼓励
心理老师在倾听时,自然、适时地用简洁的语气词做回应,表示老师在认真倾听,这有助于学生的讲述。如“嗯……哦……是……”等。
心理老师高质量的倾听,能迅速建立与学生的信任关系。学生向老师倾诉,这本身也是压力的释放,有自我“清创”的作用。心理老师边倾听边评估学生的身心状况,也了解学生复习期间的生活情况和心理问题。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学生常见问题类型,主要有六种,举例如下:
案例一:负向表达型。某女生自述“自己平常很有实力,但是因为紧张,二诊时很多题做错。反复告诫自己不要紧张不要紧张,但都没有效果。感觉没有办法,灰心丧气,面对一天天临近的高考,心里就像猫抓一样”。(忍不住哭了)
案例二:绝对化要求型。某男生自述“前两次都没考好,觉得很对不起老师。我下次一定不能再考差了,但不知怎么才能考得好” 。(埋头,不断搓手)
案例三:情感困扰型。某女生自述“老师,我有一件事可以告诉你吗?我有个男朋友,他已经读大一了,老师你不要笑我早恋。我们每天都要微信联系,他常鼓励我,我也想考好。但我总调整不好情绪,感觉时间也不够用。我觉得恋爱对我复习还是有影响……”(大哭)
案例四:沟通不畅型。某女生自述“班主任是男老师,30多岁,最近老是对我们发脾气,我心里就更沉重了。这两周复习效果都很差,作业花很多时间,我感觉自己越来越浮躁,跟同学说话也没耐心,不知该怎么办” 。(小声哭了)
案例五:自卑型。某男生自述“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但成绩还是没起来。哎,我就是太笨了。这几天精神也不太好,学习提不起劲” 。(眉头紧锁) 案例六:难以静心型。某男生自述“老师,刚才来咨询的同学多,我打了一会儿篮球来的。学校操场晚上就锁了,我们想打球都不行。高考推迟了,感觉多出的时间不好打发。看到别的同学争分夺秒地学习,我也想紧张起来,但就是学不进,不学呢又不甘心,总之静不下心” 。(大汗涔涔,抖腿)
(三)心理教育——“消毒”(10分钟)
在倾听过程中,心理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下一步适当引导打下基础。面对学生的各种考前心理问题,适时的心理教育能够帮学生更好地觉察自己,正常化看待特殊時期的反应,并且接纳自己,促进深层的领悟。这一步骤是心理老师辅导工作的重点之一。
技巧5:共情
心理老师把学生在疫情期间复习应考的行为、想法和感受告诉他,让学生认识、了解自己的身心反应。共情既可促进咨询关系建立,也可缓解学生的压力,直接起到助人的效果。对以上案例心理老师如何共情?下面的对话供参考。
案例一:嗯,我听到你很委屈。有能力却不能正常体现出来,的确让人有些冤,你非常想要证明自己的实力。我也感到高考一天天临近,你愈发地着急。(让其哭泣宣泄,递纸巾)
案例二:是的,听你说班主任老师对你那么好,如果是我,考不好也觉得没脸见他了。
案例三: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我。对大多数女生来说,情感问题对高考的确有影响。我觉得在这点上,你很纠结。(递纸巾)
案例四:嗯,高考前我们更需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温暖支持和鼓励,我听到了你的无助。你觉得班主任的情绪会影响你的复习心情。(递纸巾)
案例五:是这样,老师好佩服你的刻苦勤奋,我似乎看到了别人放松时你仍然在练题的样子。
案例六: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你很会利用时间。我觉得你选择适当地打篮球,是很好的放松方式啊。只是眼下,你很想摆脱学不进去的状态。
技巧6:个人分享
心理老师告诉学生自己在应考期间曾经有与他类似的感受,或者很多人在类似的情况下都会产生相同的体验,或是在成长阶段都会出现的正常情感,让学生接纳自己的紧张、忐忑等情绪情感。例如:
案例一:像你这种有实力但发挥不出来的情况,在学生中非常普遍。面对高考,其实大家都很紧张。甚至有人一到考点就感到胸闷、不舒服。18年高考时,有个高二的女生提前去感受高考氛围,结果被“吓哭了”。在考场上,很多人一紧张就“卡壳”,大脑一片空白。适度的紧张、压力是我们考试需要的,因为面对重要的事件,身体各部分都被调动起来,让我们能很好应对,这其实是我们人类面对重大情境的一种保护机制。(学生听后说:“老师,真的啊?听你这样说,我心里一下子好受多了。”)
案例二:我想起读中师时,数学老师对我特别好,有一次没考好,感觉特别愧对他。
案例三:在你们的青春发育时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或是与某个异性同学有了比一般同学更近更好的感情,甚至萌发爱的情感,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恋爱的同学双双考上名校,或者两人都没考好,两种例子都是有的,关键是怎么把握情感的“度”。
案例四:班主任老师的确很重要,他就是集体的精神领袖。耐心宽容的老师,班级整体情况确实要好一些。
案例五:在每个班级里,都有像你这样的学生。虽然进步不明显,但因为他们一直在努力,从最终结果来看,他们考得都不差。
案例六: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你很会利用时间。我觉得你选择适当地体育运动是很好的放松减压方式,我也经常在紧张工作后骑骑车。眼下,你很想摆脱学不进去的状态。
技巧7:指导与建议
通过前面的共情和个人分享技术的运用,学生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开始稳定下来。此时,心理老师适切指导,引导学生调整认知。在学生需要压力管理技术时,心理老师直接教授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法,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例如:
案例一:你被自己的紧张绑架了,来,我们先来放松一下。首先,试着做6次深呼吸,吸气时告诉自己“我的力量正一点点增加”“我在复原中”;呼气时想“我所有的烦恼、委屈正在一点点远离”“我正在卸下过重的负担”。接着,我们来感受肌肉放松……第二,学会正向表达,要相信积极的暗示会发挥神奇的力量,如“我会赶走紧张,我能行!”最后,试着在行为上做一些改变。比如,考场上连续遇到难题,情绪开始出现大的波动时,花几分钟时间及时调整,可以在草稿纸上画线:大幅度折线—小幅度曲线—直线—圆圈。(学生当场做一遍后,脸上阴郁的表情渐渐舒展开了。)
案例二:知道瓦伦达吗?他是一个钢索表演者,最后一次上场前不停地对自己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决不能失败”,结果不幸失足身亡。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称为“瓦伦达心态”。(学生若有所悟)同样,你对自己提出“我一定不能考差”“我必须要考好”这种绝对化的要求,无形之中将自己变成了瓦伦达。(学生点点头)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种心态呢?首先,淡化结果,人生的路还很长,即使高考没考好,也不等于一辈子就完了。另外,班主任也相信你会尽力而为的。其次,考试时排除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到做题本身,而不去想考多少分。关注过程,丢掉成绩的包袱,考试就会轻松得多。要不要试一试?(学生肯定地点头)
案例三:你刚才说每天都与男朋友微信联系,可又觉得自己时间紧。是想在这段时间减少联系吗?(学生点头,但有顾虑)真正的爱情,会首先为对方考虑。我想,你的男朋友不会因为你减少联系而怪你的,相反,他应该很理解你,对吧?那么,现在要做的是自己如何处理好感情。(有些释然,仍有不解)我们试一下“宝盒暂存”的方法。回家后,把与男朋友有关的物品收在一个漂亮的盒子里,然后放在抽屉的一角,并默默地对它说:“亲爱的朋友,现在我要与你们暂时分开一段时间。把你们放在这里,不是我不管你们了。因为高考在即,我需要全力准备考试。等高考结束,我再来与你们相会,请你们在这里安静地等着我。”(学生有些领悟,眼里有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