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先生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4468738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先生不是教书育人的先生,他是万昌药店的创办人。
  万昌药店在蒿子口镇的东头,与张三爹的张记粮油行正对门,也是两间门面。从卸掉的门板往里看,左边一间和右边的一间相隔处,从门前一直到后头是一道长长的柜台,柜台上放着一个锃亮的紫铜舂筒和一杆称药用的戥子。还有一沓永远用不完的包药用的白纸——颜色有些灰暗。
  右边的一间是诊脉室,神龛稍前一些放着一张方桌,方桌的上方有一把太师椅,是万先生坐着为病人诊脉的。桌上有一个诊包,也有一沓白纸。这沓白纸是万先生用来给病人开处方的。
  上方的神龛里供奉着药王孙思邈塑像,神龛下面挂着《神农尝百草》和《药王行医图》。
  万先生的药店门前雕刻着一副对联,绿底金字:
  但愿世间人无病;
  何忧架上药生尘。
  不找万先生看病,只要看一眼门前的这副对联,就会让人想到万先生的为人和处事了。他不以卖药赚钱为目的,以治病救人为宗旨。按万先生的话说,他是施仁爱于乡党,救民众于苦难。因此,万昌药店的声名远播。
  万先生虽然开的是药店,生意却很好,可以说门庭若市。方圆数十里的人,都来他的药店看病、买药。镇上的客栈、酒馆、饭店都沾他的光——生意兴隆。这些店铺的老板,无论是口里还是心里都非常感谢万先生。一有空就来他的门店看望他一下,说一两句客套话。万先生总是打着躬、拱着手回敬说:“这都是你们积德的造化,给我带来的好生意。”他决不以功自居,要别人感激他。
  万先生的出名,药店的生意兴隆,是他所在地的蒿子口镇周围数十上百里,有一种流行的大肚子病。得了这种病的人:颈项细得像磨芯,四肢瘦得像麻杆,肚子大得像筲箕。当地流行着这么一首歌谣:
  大肚子病,
  肚子大似鼓。
  脚尖离门还有一尺五,
  肚子早就进了屋。
  万先生原来也治不好这种病,他以为这大肚子病是气胀鼓(肚),他用华佗治气胀的秘方——砒霜二两,分两次服用的方法治疗病人。其结果,闹出了一条人命。好在死者妻子通情达理——没和万先生发生“医闹”。
  乡党们也认为万先生与乡亲们都是平时无冤,往日无仇,病人的死亡是他的命不牢。
  万先生却给死者买了一副好棺木,給了死者妇人一笔补偿,千叮咛万嘱咐妇人:一定要抚养好三岁的儿子。
  蒿子口的街人见了,很受感动,对万先生越发敬重。
  万先生的药店兴望,声名远播,得益于镇东头的一口苦井和两位老人。
  万昌药店东头再没有店铺了,却有一片苦楝与杨柳树交织,生长得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的遮掩下有一口老井,这老井因长期有树叶落入,井水变得既黑又苦涩,没多少人使用。说确切一些,在这井里饮水的只有两位老人。
  两位老人就住在这树林子里,他们没有力气到镇西头的西荆河里去挑水,只好饮用这井里的水。
  周围的人几乎都得了这种大肚子病,唯有这老两口却特别的精神。他们的肚子没像怀孕妇人长大。
  万先生作为药店的医生,他难免不去想这老两口为什么不得这种病?他最终想到了那老两口唯一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是饮用那口井里的苦水。万先生茅塞顿开,从井里打了一桶水上来观察,这水墨黑、墨黑,比写字磨出来的墨汁好不到哪里去。他用指头沾了一点,滴在舌尖上一尝,寡苦寡苦。良药苦口利于病。说不定这林中的老两口不得大肚子病的原因就在这里。
  万先生采来苦楝树根和杨柳树的叶子,把它们煨成药液,这药液跟那井水的颜色和味道一模一样。万先生在这些药液中加以适量砒霜,灌给小猪小狗喝,它们的性命没有受到损伤。万先生心里有了数,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他把这些树叶树根晒干,研磨成粉末,佐以蜂蜜,做成药丸,给一些大肚子病人试服。还真灵,轻微的病人,没多久肚子就收敛了许多,甚至连腹水也减少了。
  万先生从这“尝百草”中看到了希望。他又在这些药液中加进一些补中益气的中草药,这药就真正成了治疗大肚子病的灵丹妙药。
  周围的人们给万先生送来了好多“玄壶济世”、“妙手回春”的条匾、锦旗。万先生的药店顿时蓬荜生辉。万先生总是说:“这是大家祖宗有德,天不该绝我们蒿子口的人民。”
  万昌药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他又要看病、又要采药、又要制药,药店的人手不够用了。
  原来被万先生医治身亡者的儿子这时已长大成小伙。万先生把他收为了徒弟——要教他学艺,教他做人。
  有乡党发现:万先生的徒弟与他的神态和相貌有着惊人的相似,。
  万先生说:“值不得大惊小怪,师徒如父子嘛!”
其他文献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林学学科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与东北林业大学联合共建,2011年获批建设,2014年通过建设期验收。实验室的前身是“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和“林木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特色鲜明,科学育种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现代林业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系统研究林木功能基因组,揭
柳溪村的柳小苏一直很健康,25岁了,从未进过医院。那年夏天,她身上突然冒出许多红疱来。那些疱比粟米大,比豆子小,不像是痱子,也不像是疹子。“哎哟喂,该不是红斑狼吧!”邻居毛婶一声惊叫,把柳小苏吓了一跳。柳小苏不知道红斑狼是什么病,但从毛婶那惊诧的叫声里知道不是小病。柳小苏丈夫黄大毛是个屠夫,家里经常吃肉,她怀疑这病是吃了问题肉吃出来的。她打算跟丈夫打声招呼,去乡卫生院看医生。   出门后,柳小苏沿
1  王老蔫的媳妇检查出了瘤子。  三小接了王老蔫五回电话,便一身尘土地撵了回来。王老蔫把他叫到背人处,慌张地朝左右望了望,才低声地问:工钱给了吗?三小听了,眼睛使劲眨了眨,一屁股坐在身边的大石头上,嗓子里咕噜咕噜地像壶里的水开了,张开厚厚的嘴唇往外吹气。王老蔫目不转睛地望了他一阵,脸憋得发紫,不再追问,顺手卷了一根旱烟,恨恨地掐断大头那边的尖尖,踩在了脚下,又用鞋掌子搓了搓。  三小的眼皮子就像
接受采访的1个小时前,夏军还在有条不紊地整理两天后参会的演讲报告,在他看来,一年365天几乎没有歇息的时候。多年来的高强度工作也让他把做事效率看得极为重要,“一个人一生也做不了几件事,把时间握紧,能够扎扎实实将一件事做好已经很不容易”。  几十年只为做好一件事,夏军的这件事恰好与水紧密相连。  1985年,他成为了我国自主培养的首位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2003年-2009年期间,他将中国人的水
科学只有被大众掌握,才能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人们认可科学的价值,那么科普就是有必要的。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细数科普榜样,少不了民间“代言人”嵇晓华。  传播科学的“松鼠”们  对于作家来说,笔名总是比本名火的,参见“老舍,原名舒庆春”“冰心,原名谢婉莹”“金庸,原名查良镛”等。“姬十三”也是如此,在它作为笔名渐渐火起来之后,“嵇晓华”这个本名就越来越不被人提及了。  
朱扬决定晚饭后带他新买的音响到楼下广场练歌。   朱扬今年六十有三,前年退休。他喜欢的不是唱歌,而是画画。   前年下半年,朱扬妈妈刘老太太脑子变迷糊了。她不记得时间,也不认得人。把中午说成晚上,清晨说成傍晚;把朱扬叫哥哥,把老伴叫儿子,女儿根本不认识了,把媳妇当成邻居。但刘老太太有一样始终记得很清楚,那就是朱扬爸爸朱吉祥唱的歌。据说,刘老太太年轻时就是被老朱的歌声迷住,才嫁给他的。   那天晚饭
东方刚放出鱼肚色,李老汉就已经骑着他的电三轮出了门。村庄还酣眠在八月的瓜果香里,只有风在四处游荡。它们一会儿摇动着树叶儿沙沙作响,一会儿又牵动着田里的作物高低俯仰。这会儿,它们拨弄着李老汉的头发,撩起他的衣襟,灌满了他的袖笼和裤管。电动车滑行在柏油路上,像一叶飘在村庄这片湖里的小舟,寂然、孤单。   来到了玉米地头,把电动车停放好后,李老汉抱下车斗里的一摞尼龙袋子。在田埂上坐了下来,从口袋里摸索出
晚上九点半,卷帘门哗的一声拉下来,再咔嚓一下落上锁,这里就属于陈良宝一个人。他就似非洲某个部落里的国王或酋长,可以为所欲为。   那是一幢五层高的购物大楼,虽然这幢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建筑物早已过气,与周边那些新建的高楼大厦相比显出了老迈与土气,但在这个仅有十来万人口的小城里,却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地标性建筑与购物天堂。商厦原来属于国有性质,在改革开放后改为民营。新主人是小城里的首富,他除了拥有大量
天灰蒙蒙的,如一口大锅扣在头顶,空气沉闷闷的,弥漫着一股浓郁的土腥味儿。春生开着拖拉机,突突突,突突突,在田野里撒着欢儿……   俗话说,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春生起个大早,就开着拖拉机下地了,后庄这户人家今年才接的活,要赶在下雨前把地耕好,可不敢误了人家的事。   两个小时没到,三亩地耕完了。雨淅淅沥沥,清凉凉地飘起来,山风轻轻,清凉凉的世界,清凉凉的心。自从有了拖拉机,春
把冷板凳坐“热”  不管是高铁还是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里驶过都会留下轰鸣声。华东交通大学教授雷晓燕格外关注这种声音,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甚至会专门前去感受一番,仔细听一听不同线路、不同区段列車运行引起的噪声,感受乘客在车内所受到的振动。从事轨道交通环境振动与噪声研究多年,雷晓燕这种关注专业问题的习惯已经成为一种本能。在本能的驱使下,他认为,仅是感受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轨道交通引起环境振动、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