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青年教员讲课培训和平时实际讲课谈几点个人的体会。通过讲课,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用语言介绍个人的教学设想。
【关键词】讲课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一、背景
讲课是教师用语言表达具体课时的一种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也就是一位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系统地说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
二、讲课的内容
(一)讲教材
就是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整体性地把握教材,要明确所教单元或教学内容在教年级、学期的教材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作用、重难点及确定的理由,充分说明这一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教学中前后知识联系。
(二)讲教法
就是要求教师说出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理论依据。教学要充分体现“双自主”原则,要具有科学性、启发、灵活性。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体现直观性原则。同时教材还应采取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分析疑点的具体措施。
(三)讲学法
就是要求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会学习、开发智力的目的。讲学法要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教给学生适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学习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三、讲课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讲课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讲课应遵循的原则,它是保证讲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原则对讲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材分析正确、透彻。讲课中,教师不仅要从微观上弄清弄懂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做到准确无误,更重要的是要从宏观上正确把握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在本学科、本年段的地位、作用以及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讲课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两个方面分层次、客观、准确地分析学情,为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讲课活动的灵魂
讲课是说者向听者展示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讲课活动中,讲课人不仅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1.讲课要有理论指导。在讲课中对教材的分析应以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对学情的分析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教法的设计应以教学论和学科教法为指导,力求所说内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2.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注意到对教法本身的探索、积累与运用,而忽略了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使之系统化、规律化,因而淡化、浅化了教学实践的功能。
3.理论与实际要有机统一。在讲课中,既要避免空谈理论,脱离实际,
“放之四海而皆准”;又要避免只谈做法不谈依据;还要避免为增加理论色彩而张冠李戴,理论与实际不一致、不吻合。要做到理论切合实际,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
(三)实效性原则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有其鲜明的目的。讲课活动也不例外。讲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目的明确。大体上,讲课可用于检查、研究、评价、示范等多种目的。一般来说,检查性讲课主要用于领导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研究性讲课主要用于同行之间切磋教法;评价性讲课主要用于教学评比、竞赛活动;示范性讲课是为了给教师树立讲课的样板,供其学习、参考。
2.针对性强。这主要是针对检查性、研究性两种讲课活动而言。检查性讲课一般来说主要针对以下问题: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研能力;研究性讲课应主要针对承上启下的课节、知识难度较大的课节、结构复杂的课节以及同科教师之间意见分歧较大的课节等。
3.准备充分。讲课前讲课评说人要围绕本次讲课活动的目的进行系统的准备,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分析学情,做到有的放矢。讲课人还要写出条理清楚、有理有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的讲课稿。
(四)创新性原则——讲课活动的生命线
讲课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将教学构思转化为教学活动之间的一种课前预演,其本身也是集体备课。在讲课活动中,讲课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更要借助同行、专家参与评说和共同研究的良好机会,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讲课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充满激情,亲切自然
讲课时要精神饱满,充满激情,要使所有听课的人都能感受到激情的感染,使他们从表象上感到讲课者对说好这节课的决心与自信心,从而引起听者的共鸣。
(二)摆正讲课在学科教学中的位置
讲课最主要是说出教学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目的在于引导教师以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运用教育理论的自觉性,它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非全部。
(三)紧凑连贯,简练准确
讲课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语言表达要简练干脆,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自然。
(四)表现专长,突出特色
要说出教材的教法有别于常规的特殊理解或安排,从而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专长和教学成果,突出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鲁洁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钟玉梅主编,高等教育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讲课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一、背景
讲课是教师用语言表达具体课时的一种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也就是一位教师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系统地说出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
二、讲课的内容
(一)讲教材
就是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整体性地把握教材,要明确所教单元或教学内容在教年级、学期的教材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作用、重难点及确定的理由,充分说明这一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教学中前后知识联系。
(二)讲教法
就是要求教师说出教学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理论依据。教学要充分体现“双自主”原则,要具有科学性、启发、灵活性。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体现直观性原则。同时教材还应采取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分析疑点的具体措施。
(三)讲学法
就是要求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会学习、开发智力的目的。讲学法要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教给学生适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恰当地运用学习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三、讲课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讲课活动的前提
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讲课应遵循的原则,它是保证讲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性原则对讲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材分析正确、透彻。讲课中,教师不仅要从微观上弄清弄懂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做到准确无误,更重要的是要从宏观上正确把握本节课教材内容的在本学科、本年段的地位、作用以及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讲课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两个方面分层次、客观、准确地分析学情,为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讲课活动的灵魂
讲课是说者向听者展示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讲课活动中,讲课人不仅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1.讲课要有理论指导。在讲课中对教材的分析应以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对学情的分析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教法的设计应以教学论和学科教法为指导,力求所说内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2.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注意到对教法本身的探索、积累与运用,而忽略了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使之系统化、规律化,因而淡化、浅化了教学实践的功能。
3.理论与实际要有机统一。在讲课中,既要避免空谈理论,脱离实际,
“放之四海而皆准”;又要避免只谈做法不谈依据;还要避免为增加理论色彩而张冠李戴,理论与实际不一致、不吻合。要做到理论切合实际,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
(三)实效性原则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有其鲜明的目的。讲课活动也不例外。讲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目的明确。大体上,讲课可用于检查、研究、评价、示范等多种目的。一般来说,检查性讲课主要用于领导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研究性讲课主要用于同行之间切磋教法;评价性讲课主要用于教学评比、竞赛活动;示范性讲课是为了给教师树立讲课的样板,供其学习、参考。
2.针对性强。这主要是针对检查性、研究性两种讲课活动而言。检查性讲课一般来说主要针对以下问题: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研能力;研究性讲课应主要针对承上启下的课节、知识难度较大的课节、结构复杂的课节以及同科教师之间意见分歧较大的课节等。
3.准备充分。讲课前讲课评说人要围绕本次讲课活动的目的进行系统的准备,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分析学情,做到有的放矢。讲课人还要写出条理清楚、有理有据、重点突出、言简意赅的讲课稿。
(四)创新性原则——讲课活动的生命线
讲课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将教学构思转化为教学活动之间的一种课前预演,其本身也是集体备课。在讲课活动中,讲课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更要借助同行、专家参与评说和共同研究的良好机会,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讲课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充满激情,亲切自然
讲课时要精神饱满,充满激情,要使所有听课的人都能感受到激情的感染,使他们从表象上感到讲课者对说好这节课的决心与自信心,从而引起听者的共鸣。
(二)摆正讲课在学科教学中的位置
讲课最主要是说出教学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目的在于引导教师以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运用教育理论的自觉性,它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非全部。
(三)紧凑连贯,简练准确
讲课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语言表达要简练干脆,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自然。
(四)表现专长,突出特色
要说出教材的教法有别于常规的特殊理解或安排,从而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专长和教学成果,突出教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鲁洁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钟玉梅主编,高等教育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