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新冠肺炎的阴云笼罩全球,世界局势亦几经风云变幻,艺术的世界仍静静敞开怀抱,欢迎每一位探索者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在政治经济波折跌宕与洪流涌动之时,艺术往往能成为风暴中的静止点,为人提供心灵的栖息场所。
北京798艺术区,工作日的傍晚,灰色的冬云仍难压抑跳跃渲染的色彩生命力。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展览如常举行。线条与色块的碰撞,机械与动画的交融,汇聚成一方静谧安然的天地,倾诉着直击人心的艺术之声。
作为当代艺术领域资深研究者,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给人以温文尔雅、随和亲切的印象。当代艺术给大众的晦涩抽象、空中楼阁之感,在这场访谈中消弭于无形。作为二十年前的来华留学生,田霏宇向《留学》记者讲述了他与中国之缘、对艺术的见解。饱含深情的回顾、深入浅出的表述中,一幅横跨大洋的艺术史与人生故事相交汇的画卷呈现眼前。
二十载 半生缘
田霏宇1979年出生在美国费城,大学期间就读于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主修文学和历史。大二时,田霏宇开始学习中文,并得到机会来到中国的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交换学习。
那时,“汉语热”还没有兴起,对这一决定,田霏宇听到的大多是反对之声。“很多人认为中文太难了,但是我却觉得很有意思。我一直偏文科,喜欢研究语言,中文在我看来是一个‘硬货’,如果能够学会这门语言,起码这些年的时间不会浪费。”田霏宇说,“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声音,说中国未来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时我选择中文也出于对未来的判断,可以说是兴趣和能力的结合。”
大四时,田霏宇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兴趣。2001年,本科毕业后,他获得了富布莱特奖学金,再次来到中国深造,赴清华大学进修一年,学习汉语。
“从小到大成长的环境很舒适,周围的人和事也很单一。那时很渴望来到世界的另外一边,在中国进行了解和学习。”田霏宇告诉《留学》记者,“在那个年代,中外的交流还不够频繁,那时即使中文说得不够好,别人也会夸赞你中文说得真好。”但是田霏宇一直希望入乡随俗,真正地融入中国的文化环境。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他练就了一口十足地道的汉语。
回忆起在清华大学的学习生活,田霏宇用“胶囊”来形容当时的环境和感觉。当时,还是学生的他还没能和外界产生很多接触。毕业后,田霏宇选择留在中国,他以自由翻译、写手、助理的诸多身份,从事他喜欢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工作。
2002年秋天,广东美术馆筹备首届广州三年展。那时,田霏宇参与了该展会的画册编辑工作,他在美术馆中住了两三个月,每天熬夜进行校对、翻译。那几个月的生活令他格外难忘。“那时开始感受到了中国文化机构中的生活,包括大家在办公室中每天聊什么、吃什么,这些比课堂上学到的有意思得多。”田霏宇说,“中国同事勤勉的工作精神也很打动我。只要大家觉得一件事是有意义的,就不会畏难,不会说这件事干不了。”
工作之余,田霏宇也在追求更深层次的学术进修,他申请到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回到美国深造两年,进行东亚研究,毕业论文主题就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一直是令他魂牵梦萦的“远方的呼唤”。完成学业后,田霏宇在北京与纽约间几经辗转,在未来道路选择上一度犹豫徘徊。最终,他还是听从内心的声音,于2006年搬回北京发展,开始集中、专业地从事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工作。
田霏宇刚定居中国的两三年,正值北京奥运会前后,中国吸引了世界的关注。“那时全球对中国的兴趣很高,很多国际大型美术馆的董事团经常来中国旅游,我会帮他们进行安排。平时我也会为国外的艺术杂志写一些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文章,自己也开始策划展览。”田霏宇告诉《留学》记者。2009年,凭借在当代艺术领域多年工作经验,田霏宇创办了国际发行的双语当代艺术杂志《艺术界LEAP》,并担任编辑总监。此外,他还成为了国际知名艺术杂志Artforum的特约编辑,并创建了Artforum的中文网站,担任创始主编。
如今,田霏宇在中国生活已有17年,回顾这些年的经历,田霏宇感叹了中国的快速发展。“生活在这样日新月异的环境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和大家共同见证了这么多变化,真的感受非常特殊。”
UCCA:从创始到转型
与中国当代艺术史交汇奏鸣
让田霏宇为之“痴迷”的中国当代艺术,在2000-2010年期间经历了快速形成的阶段。在中国工作探索的田霏宇,也成为了这段艺术发展史的见证者与推动者之一。田霏宇说,他“赶上了中国当代艺术地下时期的尾巴”。
“2001年我来到中国时,看的头几个展览,都处于很临时的语境。”田霏宇回忆道,“可能是在一个快要被拆的建筑里,可能是刚开的楼盘,甚至是在西单图书大厦,总之都不在美术馆或画廊里。”
在2001-2003年左右,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开始逐渐被大众与市场认可和接受,很多美术院校也在这几年间成立了当代艺术系。“在短暂的5到10年之内,当代艺术在中国从一个非常小众的圈子变成了一个行业,从艺术媒体、市场、机构、评论家到院校等,所有的元素都配齐了。”作为这个过程的见证者,田霏宇认为自己“非常幸运”。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创立,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紧密相关。UCCA创始人是比利时人盖伊·尤伦斯 (Guy Ullens)。20世紀80年代,尤伦斯开始收藏中国古代画作。彼时,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讨论日趋火热,中国当代艺术逐渐萌芽生长,尤伦斯先生也将收藏的重点转向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后来,00年代当代艺术在中国走向大众化时,尤伦斯先生决定在中国创办一所艺术机构。2005年,北京798艺术区刚刚兴起,尤伦斯他当代艺术中心在此选址落地,2007年正式开 放。
在政治经济波折跌宕与洪流涌动之时,艺术往往能成为风暴中的静止点,为人提供心灵的栖息场所。
北京798艺术区,工作日的傍晚,灰色的冬云仍难压抑跳跃渲染的色彩生命力。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展览如常举行。线条与色块的碰撞,机械与动画的交融,汇聚成一方静谧安然的天地,倾诉着直击人心的艺术之声。
作为当代艺术领域资深研究者,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给人以温文尔雅、随和亲切的印象。当代艺术给大众的晦涩抽象、空中楼阁之感,在这场访谈中消弭于无形。作为二十年前的来华留学生,田霏宇向《留学》记者讲述了他与中国之缘、对艺术的见解。饱含深情的回顾、深入浅出的表述中,一幅横跨大洋的艺术史与人生故事相交汇的画卷呈现眼前。
二十载 半生缘
田霏宇1979年出生在美国费城,大学期间就读于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主修文学和历史。大二时,田霏宇开始学习中文,并得到机会来到中国的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交换学习。
那时,“汉语热”还没有兴起,对这一决定,田霏宇听到的大多是反对之声。“很多人认为中文太难了,但是我却觉得很有意思。我一直偏文科,喜欢研究语言,中文在我看来是一个‘硬货’,如果能够学会这门语言,起码这些年的时间不会浪费。”田霏宇说,“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声音,说中国未来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时我选择中文也出于对未来的判断,可以说是兴趣和能力的结合。”
大四时,田霏宇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兴趣。2001年,本科毕业后,他获得了富布莱特奖学金,再次来到中国深造,赴清华大学进修一年,学习汉语。
“从小到大成长的环境很舒适,周围的人和事也很单一。那时很渴望来到世界的另外一边,在中国进行了解和学习。”田霏宇告诉《留学》记者,“在那个年代,中外的交流还不够频繁,那时即使中文说得不够好,别人也会夸赞你中文说得真好。”但是田霏宇一直希望入乡随俗,真正地融入中国的文化环境。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他练就了一口十足地道的汉语。
回忆起在清华大学的学习生活,田霏宇用“胶囊”来形容当时的环境和感觉。当时,还是学生的他还没能和外界产生很多接触。毕业后,田霏宇选择留在中国,他以自由翻译、写手、助理的诸多身份,从事他喜欢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工作。
2002年秋天,广东美术馆筹备首届广州三年展。那时,田霏宇参与了该展会的画册编辑工作,他在美术馆中住了两三个月,每天熬夜进行校对、翻译。那几个月的生活令他格外难忘。“那时开始感受到了中国文化机构中的生活,包括大家在办公室中每天聊什么、吃什么,这些比课堂上学到的有意思得多。”田霏宇说,“中国同事勤勉的工作精神也很打动我。只要大家觉得一件事是有意义的,就不会畏难,不会说这件事干不了。”
工作之余,田霏宇也在追求更深层次的学术进修,他申请到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回到美国深造两年,进行东亚研究,毕业论文主题就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一直是令他魂牵梦萦的“远方的呼唤”。完成学业后,田霏宇在北京与纽约间几经辗转,在未来道路选择上一度犹豫徘徊。最终,他还是听从内心的声音,于2006年搬回北京发展,开始集中、专业地从事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工作。
田霏宇刚定居中国的两三年,正值北京奥运会前后,中国吸引了世界的关注。“那时全球对中国的兴趣很高,很多国际大型美术馆的董事团经常来中国旅游,我会帮他们进行安排。平时我也会为国外的艺术杂志写一些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文章,自己也开始策划展览。”田霏宇告诉《留学》记者。2009年,凭借在当代艺术领域多年工作经验,田霏宇创办了国际发行的双语当代艺术杂志《艺术界LEAP》,并担任编辑总监。此外,他还成为了国际知名艺术杂志Artforum的特约编辑,并创建了Artforum的中文网站,担任创始主编。
如今,田霏宇在中国生活已有17年,回顾这些年的经历,田霏宇感叹了中国的快速发展。“生活在这样日新月异的环境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和大家共同见证了这么多变化,真的感受非常特殊。”
UCCA:从创始到转型
与中国当代艺术史交汇奏鸣
让田霏宇为之“痴迷”的中国当代艺术,在2000-2010年期间经历了快速形成的阶段。在中国工作探索的田霏宇,也成为了这段艺术发展史的见证者与推动者之一。田霏宇说,他“赶上了中国当代艺术地下时期的尾巴”。
“2001年我来到中国时,看的头几个展览,都处于很临时的语境。”田霏宇回忆道,“可能是在一个快要被拆的建筑里,可能是刚开的楼盘,甚至是在西单图书大厦,总之都不在美术馆或画廊里。”
在2001-2003年左右,当代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开始逐渐被大众与市场认可和接受,很多美术院校也在这几年间成立了当代艺术系。“在短暂的5到10年之内,当代艺术在中国从一个非常小众的圈子变成了一个行业,从艺术媒体、市场、机构、评论家到院校等,所有的元素都配齐了。”作为这个过程的见证者,田霏宇认为自己“非常幸运”。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创立,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紧密相关。UCCA创始人是比利时人盖伊·尤伦斯 (Guy Ullens)。20世紀80年代,尤伦斯开始收藏中国古代画作。彼时,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讨论日趋火热,中国当代艺术逐渐萌芽生长,尤伦斯先生也将收藏的重点转向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后来,00年代当代艺术在中国走向大众化时,尤伦斯先生决定在中国创办一所艺术机构。2005年,北京798艺术区刚刚兴起,尤伦斯他当代艺术中心在此选址落地,2007年正式开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