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的减盐试验,信不信由你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s5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病在我国发病率甚高。据估计,我国高血压病患者约有2亿人。不过,至少半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病。因为高血压病患者在发生严重并发症前并无明显症状,而他们亦从未测量过血压。而在已知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中,尚有部分病人并未治疗,其中或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并无不适”,而不以为意。因而,我国的高血压病治疗率不足40%,而真正经治疗达到满意地控制血压的则不到10%。换言之,我国90%以上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是失控的。
  需要强调的是,高血压的治疗药物固然是重要的,但改善病人的生活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高血压的发生与精神紧张、睡眠不足、嗜好烟酒、缺少运动、过食油腻及盐摄入过量有关。欲求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除坚持服药外,努力纠正不良的生活行为亦极为重要。
  
  对盐易感的患者
  更需注意盐的摄入量
  在各种与高血压病相关的不良生活行为中,盐摄入过多一事近年颇受学术界的重视,甚至有研究认为高血压病的“遗传因素”,其实也就是基于对盐的“易感”。也就是说,有高血压病遗传背景的人,对盐更加敏感,一旦盐摄入稍多,血压即会升高。而此点恰恰易被忽视,不但有高血压病遗传背景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高血压病患者对此亦多缺乏认识。
  为了证明减盐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作用,有人做了一个这样的试验:他招募了82位患“原发性高血压”病的30~70岁的患者,其中男性55人、女性27人,血压皆在140~160/80~99mmHg水平,未曾用过药物治疗,或曾用过一种药物连续治疗一个月而无效者。这些病人之前食用盐的量约每人每日17克。试验开始后,各人仍继续原来的生活状况,不服用降压药物,只是在试验开始后的前半个月中将每人每日的食盐量减去1/3,达到每日12克的水平,然后在两个月内逐步将每人每日的食盐量降至6克,并这样持续了8个月。结果,82人之中57人的血压下降,占参与试验者的65.9%,其中有39名患者的血压降到了正常范围,占参与试验者的47.6%,只有2名患者反而血压升高,占参加试验者的2.4% 。这个试验的结果应该是可信的,减盐后,将近2/3的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了,而且几近半数的患者血压降到了正常的水平。当然,这些患者的血压原本还不算太高,不过用这个试验来证明减盐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作用应是没有异议的。
  
  摄入食盐过多会引起
  血压升高的原因
  原来,人体有保持自身内环境的能力,当摄入过多食盐,血中盐分增高时,人体内的一种“化学感受器”便会兴奋起来,人会觉得口渴,于是便会多饮水。人体将摄入的水分保留若干在血液中,本意是稀释过多的盐分,但这些水分保留在血液中却是增加了血液的总容量,比如本来4 000毫升,现在变成4 800毫升了。于是,心脏被迫增加搏血的力度,血管中的血液流量大了,对血管壁的压力自然增加,也就是血压增高了。不但如此,近代医学研究还证明:当血液中盐含量高时会刺激肾脏分泌过多的“肾素”,这肾素能使人体内不活跃的血管紧张素I演变为活跃的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顾名思义,是一种使血管“紧张”、“收紧”的物质。血管中的血流量增加,而血管又收紧了,便是因为压力高了之故。
  我国民众口味素重,据说我国人均耗盐量世界第一,中国高血压病人多,相信或与此有关。所以为预防高血压,我国民众应改变口味过重的习惯。同样,为了有效地控制血压,高血压病人也必须注意控制盐的摄入。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指出:每人每日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而高血压患者最好能控制在3克以下,事实上我国民众每人每日的耗盐量多在12~15克左右,差距实在太大,应引起充分重视,至少患高血压病的人,认识减盐的重要性是刻不容缓的了。
其他文献
基于地铁车站PBA工法施工实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给出了控制沉降变形的关键工序,总结了施工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施工措施和地下管线保护措施,通过施工监测揭示了沉降规律及
再锋利的刀都会有生锈的一天,不过KNASA厨师刀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KNASA不但采用了一种美国太空总署专利合金制成,比起钛合金属更坚硬,并且还抗生锈,其刀锋更比一般厨师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领域上有着不断的突破,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质的飞越,也对各行各业传统的生存模式发起了挑战,所以,各行各业必须找寻新的方法与时代接轨,在科技新潮中寻找新技术来保证他们的生存。与其他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实行的较晚,电气自动化的很多方面都不够完善,对于人们的要求有时还不能达到,所以要提高对电气自动化重视,将不足的地方加以修善。所以本文从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入手,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