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晚上,上二年级的儿子突然发问:“妈妈,什么是月经啊?”我猝不及防。
“你在哪儿看到的这个词?”我本能地反问。
“今天老师发的书上说女生如果在学校发现自己来了月经但又没带……没带什么什么……”我说:“卫生巾!”他说:“哦,对,又没带卫生巾该怎么办?”
原来儿子是在学校的安全教育书里看到的,我一颗悬着的心轻松多了。我一面感叹学校这方面教育之早,一面暗笑自己敏感。看着儿子好奇的眼神,我哑然:打死我也想不到,作为一个8岁男孩的妈妈,居然这么早就触碰这个话题。但为避免儿子今后在公共场合“胡言乱语”,我必须趁机给儿子讲讲。
“月经就是女孩子每月肚子经历一次疼痛,就像妈妈肚子疼一样!”
“你天天都喊肚子疼!”我被“噎”在那里,平时不愿意和他做游戏而谎称肚子疼的我,今天被儿子说得哑口无言。既然讲了就讲到底,我继续:“你想看看卫生巾什么样吗?”
“不就是和纸尿裤一样吗?”看着儿子不屑的眼神,我明白自己平时没有刻意避他耳目而随意放置的卫生巾,人家早就见怪不怪了。
“肚子疼是女生的小秘密,记住以后这个话题不要在外面大声说出来。”儿子“嗯”了一声,就继续看书了。
今天这个话题,对大多数养男孩的家庭依然是一个“禁忌”。记得我上初中时学校在此方面的教育遮遮掩掩,弄得男生女生对此神神秘秘。还有些男生一看到女生捂着肚子趴在桌上就起哄、嘲笑,想到这儿,我想我的儿子不能成为那样的男生,而应该有爱心、乐于助人。
“如果女同学肚子疼了,你该怎么帮助她?”我继续引导。
“老师说了,应该带她去找女老师!”儿子一本正经地回答。
“对,你还可以帮她倒一杯热水。”我举重若轻,直接告诉儿子应该怎样帮助“那几天”的女生。
“没问题。到时候我也给你倒热水。”儿子爽快地答应。
敏感的话题,就这样结束谈话。我想如果更多的男孩家庭把这些“禁忌”变成“日常谈话”,那么孩子的好奇心会很容易转化为爱心的。
“你在哪儿看到的这个词?”我本能地反问。
“今天老师发的书上说女生如果在学校发现自己来了月经但又没带……没带什么什么……”我说:“卫生巾!”他说:“哦,对,又没带卫生巾该怎么办?”
原来儿子是在学校的安全教育书里看到的,我一颗悬着的心轻松多了。我一面感叹学校这方面教育之早,一面暗笑自己敏感。看着儿子好奇的眼神,我哑然:打死我也想不到,作为一个8岁男孩的妈妈,居然这么早就触碰这个话题。但为避免儿子今后在公共场合“胡言乱语”,我必须趁机给儿子讲讲。
“月经就是女孩子每月肚子经历一次疼痛,就像妈妈肚子疼一样!”
“你天天都喊肚子疼!”我被“噎”在那里,平时不愿意和他做游戏而谎称肚子疼的我,今天被儿子说得哑口无言。既然讲了就讲到底,我继续:“你想看看卫生巾什么样吗?”
“不就是和纸尿裤一样吗?”看着儿子不屑的眼神,我明白自己平时没有刻意避他耳目而随意放置的卫生巾,人家早就见怪不怪了。
“肚子疼是女生的小秘密,记住以后这个话题不要在外面大声说出来。”儿子“嗯”了一声,就继续看书了。
今天这个话题,对大多数养男孩的家庭依然是一个“禁忌”。记得我上初中时学校在此方面的教育遮遮掩掩,弄得男生女生对此神神秘秘。还有些男生一看到女生捂着肚子趴在桌上就起哄、嘲笑,想到这儿,我想我的儿子不能成为那样的男生,而应该有爱心、乐于助人。
“如果女同学肚子疼了,你该怎么帮助她?”我继续引导。
“老师说了,应该带她去找女老师!”儿子一本正经地回答。
“对,你还可以帮她倒一杯热水。”我举重若轻,直接告诉儿子应该怎样帮助“那几天”的女生。
“没问题。到时候我也给你倒热水。”儿子爽快地答应。
敏感的话题,就这样结束谈话。我想如果更多的男孩家庭把这些“禁忌”变成“日常谈话”,那么孩子的好奇心会很容易转化为爱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