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声速飞行器界面多相催化数值研究进展

来源 :航空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t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未来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高速度、长航时新需求的提出,飞行器高温流动与热防护系统相互作用凸显,引发极端力学、热学条件下气固界面多相催化等高温界面效应.回顾了高超声速飞行器中界面多相催化理论建模和数值研究历程,重点综述了界面多相催化的给定速率系数模型、含微细观特征的唯象模型、基于微观理论模拟的跨尺度模型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作者团队在飞行器界面多相催化效应建模、机理和应用相关方面的研究结果.结合未来飞行器减重、增程、保形的设计需求,进一步提出了国内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支撑热防护系统轻量化、低冗余设计.
其他文献
依照国家教育部对“新工科”建设要求,文章指出虚拟仿真实验在化工专业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教学资源与仿真实验的开放,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并以锅炉仿真操作系统为例,对化工仿真实验课程教学进行探究.
通过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本校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具体包括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评价体系确立、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创业体系重构四方面.
本文以梧州学院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深入分析了地方高校化工类特设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围绕地方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产业需求,依托政校企合作平台,开展课程体系改革.通过构建“通识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环节”模块化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开设行业类课程,强化专业课程思政等措施,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工程实践和学习应用能力,满足地方产业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癌症已成为全球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小分子化疗药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缺乏肿瘤靶向性,普遍存在全身系统毒性强和耐药频发等问题.因此,如何将足量的化疗药物定向运送至肿瘤部位成为化学治疗的最大挑战.抗体偶联药物(ADC)利用抗体的肿瘤特异性将高毒性小分子靶向递送至肿瘤部位,能克服小分子化疗药物的上述缺陷,是近年来肿瘤药物研发热点.然而抗体的大分子特点使ADC在肿瘤部位的渗透率低,严重限制了ADC的肿瘤治疗效果.近年来,使用具有肿瘤靶向能力的多肽取代抗体发展的多肽偶联药物(PDC)是另一种新型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途径
为促进旋流快分(SVQS)系统的工业应用、准确评估其性能,参照国家标准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密度、黏度的油气模型,并采用商用软件FLUENT 2019 R3对一套Φ600mm×3150mm的SVQS系统进行了流动模拟和可行性验证.用单因素变量法分别研究了油气性质对系统无量纲切向速度和压降的影响;用标量输运方程分析了油气在系统内的停留时间分布规律.结果 表明,无量纲切向速度随油气密度增加或黏度降低而变大;无量纲最大切向速度随油气密度增加或黏度减小而呈对数递增,最大为0.912;密度越大、黏度越小的油气在SVQS系
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藏族学生建设家乡起重要的推进作用.文章就区外高校藏族学生化学实验课程存在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对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基于降膜流动实验台,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研究了波纹板表面液体的平均液膜厚度和有效润湿面积等定量信息,并通过三维模拟进一步分析了喷淋密度和波纹倾斜角度β对降膜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液体在波纹板表面的流动并非均匀,分为沟流和溪流两种形式;当喷淋密度较小时,液体在波谷内形成沟流,当喷淋密度达到400 m3/(m2·h),液体跨越相邻波纹进行溪流流动;两种形式波纹板整体的润湿性能均较差,且液膜厚度分布不均;波纹倾斜角度对降膜流动特性影响较大
钒铅锌矿含有多种有价金属,V品位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工作采用硫酸浸出法从该矿中提取钒锌,对浸出过程热力学进行分析,通过条件实验研究硫酸浓度、液固比、浸出时间、搅拌速率、浸出温度等条件对钒、铅、锌等主要有价金属浸出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较高pH值及较高温度下,浸出液中V会出现水解,含V的水解产物留在浸出渣中影响V浸出率.得到最优浸出条件为:硫酸浓度200 g/L,液固比3:1,浸出时间30 min,搅拌速率200 r/min,浸出温度为30℃.最优条件下V浸出率可达97.90%,Zn浸出率为97.1
本文针对化工行业和专业课程特点,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重点和关注学习过程三大理念,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信息化技术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培养理念与实践,探讨了”信息技术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途径与方法.
本工作采用碳基还原法实现氧化锌烟尘中铅、锡与锌的同步分离回收,考察了预处理脱氟氯硫(Na2CO3碱洗、煅烧)和配加添加剂(CaO、膨润土)对碳基还原过程铅、锡挥发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烟尘未经预处理,在还原实验条件为温度1300℃、焦粉用量14.04wt%和保温时间120 min时,铅、锡挥发率分别为58.49%和89.28%.在相同的还原实验条件下,碱洗和煅烧均能使铅、锡挥发率降低.烟尘经碱洗后,铅、锡挥发率分别降至12.97%和16.99%;煅烧使铅、锡挥发率分别降至30.46%和57.83%.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