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例资源的有效性转变探究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初中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样,都是整式方程,也是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数学学习的基础. 本文将对学生较易犯错的题型进行具体的实例类型分析,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错例资源;转变;一元二次方程
  在数学实践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作业练习中,学生所犯的错误基本上都是类同的,甚至有些同学对于同一类型的题目经常一犯再犯,需要改正多次才能做出题目的最终答案. 但长久以来,我们对于学生学习上所犯的错误始终没有确定一种有效的理念和策略,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使教师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高. 古人有云:失败乃成功之母. 因此,我们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当成一种宝贵的资源,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懂得“变废为宝”的办法,抓住学生错误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将错例资源转变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在这里,我将以初中数学中的“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为例,对学生常犯的错误之处进行分析,实现错例资源的有效性转变.
  一、忽视未知数及其系数的取值范围
  例 关于x的方程ax2 2x 1 = 0有两个不等实数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错解 由题意知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数根,所以Δ = 4 - 4a > 0,解得a < 1,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 < 1.
  分析 题中讲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数根,可以证明它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所以,其二次项系数a ≠ 0,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实际上是a < 1且a ≠ 0.
  评析 对于此种类型的题目,一定要注意一元二次方程的隐含条件:① 二次项系数不为0;② 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二、忽视方程根的判别式
  例 已知方程x2 - (m 3)x 2m 3 = 0有两个实数根,且两实数根的平方和等于11,求m的值.
  错解 因为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以可设方程的两个根分别为x1和x2.
  则有:x12 x22 = 11,x1 x2 = m 3,x1·x2 = 2m 3.
  得(m 3)2 - 2(2m 3) = 11,
  解得:m = 2或m = -4,
  所以m的值为2或-4.
  分析 在该题中,虽然已经知道方程的二次项系数1 ≠ 0,但是因为题目中已明确说明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以必须先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进行判断,即Δ ≥ 0. 当m = 2时,Δ = (m 3)2 - 4(2m 3) = -3,因为Δ ≤ 0,所以当m = 2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当m = -4时,Δ = 21,因为Δ ≥ 0,所以当m = -4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所以,m的值只能为-4.
  三、对法则使用错误
  例 已知方程(x - 1)(x 2) = 2(x 2),求方程的根.
  学生错解 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x 2),可得x - 1 = 2,解得x = 3,所以x = 3即为方程的根.
  分析 由等式的性质可知,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或者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在该题中,等式两边同时除以(x 2),但x 2可以为0,所以,学生在解题时失去了x = -2这个根. 正确的解法应该使用移项法,即(x - 1)(x 2) - 2(x 2) = 0,整理得(x 2)(x - 3) = 0,解得x1 = -2,x2 = 3.
  评价 对于该类一元二次方程,一般不主张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否则解题时容易失根.
  四、忽视实际问题对自变量范围的要求
  例 已知等腰△ABC,其三条边分别为a,b,c,其中a = 10,如果方程x2 (b 2)x 6 - b = 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ABC的周长.
  学生错解 由题意可得Δ = (b 2)2 - 4(6 - b) = b2 8b - 20 = 0,解得b1 = 2,b2 = -10,因为b为△ABC的边,所以将b2 = -10舍去,所以b = 2.
  又因为△ABC为等腰三角形,所以当c = b = 2时,△ABC的周长为14;当c = a = 10时,△ABC的周长为22.
  所以△ABC的周长为14或22.
  分析 因为当c = b = 2时,b c = 4 < 10,此时构不成△ABC,所以只能是c = a = 10,所以△ABC的周长只能为22.评价 对于实际问题,在采用一元二次方程进行解题时,要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不仅要检验方程的根是否符合方程本身,还要考虑方程的根是否符合实际常识等.
  五、结 语
  多次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所述一元二次方程的题型为学生最容易犯错的方面. 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该部分的知识,教师要积极的对学生学习上所犯的错误进行分类总结,并陈列出较易犯错的题目类型,真正地将错例资源转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嵇康松. 变错例为有效教学资源的探究——以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为例[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24):91.
  [2]张启淼. 谈谈错例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4(21): 84-85.
其他文献
【摘要】 在高中阶段如何把数学概念讲全面、透彻,让学生能深入领会数学概念精髓,有效进行数学知识学习与掌握,不仅是数学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数学教学实践课题,需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一步探究教学方法.下面不妨结合个人教学体会浅谈如何进行数学概念教学,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关键词】数学;数学概念;概念教学;教学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  由于概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 我校是区内一所普通高中,不少学生学习数学概念通常是死记硬背,一知半解,在只是机械记住零碎知识,而没有形成相应能力的情况下去匆忙做题,模仿教师讲过的某些典型的例题. 其结果是,一旦遇到新背景、新问题,就束手无策. 何况,没能切实领会数学概念的本质
【摘要】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 有证据表明:我国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意识与能力不容乐观. 本文以此为线索,具体分析了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然后针对影响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因素及现实情况,提出了一些促进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生;质疑;问题场;教学策略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哈尔莫斯在《数学的心脏》这篇文章中强调指出
每一个单独的个体都存在着差异,每一名学生都会在课堂上表现出属于自己的独有特性,同时,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是双边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需要彰显个性.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体察到学生的这种需求,以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方向,大力彰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体现,培养具有个性的数学人才.  一、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学生个性需求  
【摘要】 “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数学学习中的“合理抢跑”. 课前的预习工作,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兴趣,还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教会学生一些科学的预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预习”收到实效.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留给教师的:重视对学生预习作业的检查,只有及时养成反馈、检查的好习惯,才能让“课前预习”起到“开胃酒”的作用.  【关键词】 先学后教;预习兴趣;预习方法
【摘要】离心率是圆锥曲线的一个特别重要性质,求圆锥曲线离心率的值或取值范围,是解析几何中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中考查的高频考点.纵观近年的高考,数学试题越来越“返璞归真”,既不需要深奥的知识,也没有高难的技巧,许多题目源于课本,由若干基础知识经串并联、类比、改造而成,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引申、拓展、探究,做到解一题通一片,跳出题海.  【关键词】圆锥曲线;离心率;椭圆;双
【摘要】本节课利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探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坐标运算.  【关键词】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材分析: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是苏教版第二章平面向量,2.3向量的坐标表示第一课时内容.它在学生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及向量的线性运算之后,是对向量概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平面向量代数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引言:欣赏、评析一道精妙的好题,是一种感官享受,也是一种思考和研判的过程.  一、背景与立意  1.原题呈现:如图,矩形ABCD中,AB=3,AD=4,E为AB上一点,AE=1,M为射线AD上一动点,AM=a(a为大于0的常数),直线EM与直线CD交于点F,过点M作MG⊥EM,交直线BC于G.  (1)若M为边AD中点,求证:△EFG是等腰三角形;(2)若点G与点C重合,求线段MG的长;  (3)
【摘要】 疑是思之源,思维是从问题提出开始. 数学课堂上只要学生有不同的意见,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质疑来讨论解决,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置矛盾情景,为学生质疑提供可能,为数学课堂增加亮点.  【关键词】 质疑;动力;矛盾;点燃;智慧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真笨!”学生屡次的挫败,造成了课堂的沉默;“1、2——停下”,“1、2、3——坐端正”,认为唯有学生这整齐划一才是最好的;“别打岔,认真听”,学生的
真实的课堂上,学生说错话 、做错题不可避免,他们犯错的过程实际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部分错误,可视为一种真实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办?是以一个“错”字堵住学生的嘴巴?还是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还是巧妙利用学生错误,发挥错误的价值,使之激活课堂?答案不言而喻. 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这些错误,将错误转化为再生资源,使学生明白错误原因,改正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