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脑小血管病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来源 :山东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包括动脉硬化和血管搏动性改变、血压变异性改变、脑血流量和脑血管反应性的变化等方面.动脉硬化的发生及血管搏动性的改变会导致高脉动血流流入颅内小血管,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引起或加重脑部小血管的损害,致使相应的脑部供血区域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逐渐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较高的血压变异性会增加血管壁的应力,导致动脉硬化和内皮损伤,内皮损伤可能会增加小血管的通透性,最终导致脑小血管病的发生,此外还会引起低灌注及微血管损伤,使局部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认知功能.脑血流量的降低会使颅内小血管重构,加重血脑屏障的破坏及内皮功能障碍,从而促进脑小血管病的进展.脑血管反应性是评价脑血管调节及储备功能的有效手段,不仅能反映血管硬度,还能反映内皮功能,可作为认知功能减退的早期标志.
其他文献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目前最为有效的促肝纤维化因子之一,在介导和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正常肝脏中,多种细胞如肝细胞、肝星状细胞(HSCs)可分泌潜伏形式的TGF-β1存储于TGF-β池。当肝脏受到持续损伤时,TGF-β池中的TGF-β1生物活性被激活后不仅可促进肝内多种细胞不断分泌TGF-β1和其他细胞因子,还可促进肝内多种细胞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导致细胞外基质增生和降解失衡。HSCs作为肝纤维化启动和发展的中心,其分泌的TGF-β1作用于HSCs自身和肝细胞受体等其他细胞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D-二聚体(D-D)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50例TIA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I分为脑梗死组(58例)、非脑梗死组(9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检测两组血浆sCD40L、D-D水平,并进行ABCD2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IA后CI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sCD40L、D-D联合ABCD2评分对TIA后发生CI的预测价值。结果脑梗死组高脂血症占比、ABC
目的 观察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异位病灶组织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6(CDK6)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105例EMs患者为观察组,其中临床分期为Ⅰ期11例、Ⅱ期27例、Ⅲ期58例、Ⅳ期9例;卵巢型86例,深部浸润型19例.同期行子宫切除手术的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组.术中收集观察组异位病灶组织及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中FoxM1、CDK6;分析EMs异位病灶组织中FoxM1、CDK6表达与患者病理分期、临床分型的关系;采用Sp
目的 观察普罗帕酮与胺碘酮在混合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 混合性心律失常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150 mg胺碘酮,静脉注射,无效者于15 min后再次注射150 mg胺碘酮.在心律得到控制后,予以胺碘酮1 mg/min持续微量泵入,48 h后停用.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罗帕酮35~70 mg,静脉注射,无效者于20 min后再次注射普罗帕酮35~70 mg,心律控制后予以胺碘酮,用法同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率、P-R间期、QTc、LV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后复发再次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肝癌初次手术治疗后复发患者58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再次手术组24例与射频消融组34例。再次手术组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开腹肝癌切除术,射频消融组行腹腔镜联合超声肝癌射频消融、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癌射频消融。比较两组再次治疗前的临床资料、再次治疗的术中术后情况以及预后。结果再次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初次切除至复发时间、肝功能分级、复发肿瘤数目、位置、大小、血清检测项目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再次手术组治疗
目的 观察双房双极及单房单极射频消融术在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48例,根据消融方式不同分为A组、B组.A组给予双房双极射频消融治疗,B组给予单房单极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半年行心脏超声及12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两组术后半年左房前后径、射血分数,统计两组术后半年房颤复发(房颤或房扑持续时间>30 s)及窦性转复律例数.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中房颤消融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电除颤次数、术后呼吸
目的 探讨miR-944过表达对三阴乳腺癌(TNBC)MDA-MB-231细胞系的侵袭、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qRT-PCR法检测TNBC细胞系MDA-MB-231、MDA-MB-453、HCC1806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HBL-100中的miR-944.选取miR-944相对表达量最低的MDA-MB-231进行后续实验.收集对数生长期的MDA-MB-231分为miR-944过表达组(miR-944-IN组)、阴性对照组(miR-944-NC组),miR-94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真菌球型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术前CT检查判断为真菌球型鼻窦炎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术前CT检查、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结果.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鼻窦CT平扫并重建,均行内镜鼻窦手术,术中观察鼻窦内黏膜肿胀、分泌物等情况,并与术前鼻窦CT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结果 30例患者术中检查和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诊断准确率为93.7%.鼻窦CT检查可见鼻窦内钙化影27例;鼻窦内完全浑浊高密度影21例;部分浑浊且表面不规则的“土坷垃征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钙结合蛋白S100A12(S100A12)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急性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SAP患者153例,根据患者急性期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102例)和死亡组(51例),比较两组血清ALB、S100A12水平及一般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AP患者急性期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LB、S100A12对SAP患者急性期死亡的诊断效能。结果死亡组S100A12、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改良C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KNG1在胃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KNG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生存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构建胃癌预后列线图。运用miRWalk、TargetScanv7.2及TCGA数据库,预测调控KNG1异常表达的miRNA。通过GSEA富集分析KNG1可能参与的生物学功能。结果KNG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P<0.01),且高表达的胃癌患者具有更差的预后(P<0.05)。多因素Cox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