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题精选】
1. 请在下列关联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3个,分别填入句子的空格中。
既然 不管 尽管 无论 既而 因而 然而
①古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并不完全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们②是现实主义者,思想中就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成分,③他们能够从艺术描写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现实。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体制改革、政策扶持、增加就业、壮大产业等措施,积极引导渔农增收致富。
②也有人指出,近年来诞生的诸多民营博物馆尚且令人忧心,处于边缘化的家庭藏馆呢?
③在常人看来,胡适的童年是伴随着书山字海度过的,显得枯燥无味。
A. 经过何况不免B. 经过况且未免
C. 通过况且不免D. 通过何况未免
【参考答案】
1. ①尽管;②既然;③因而。2. D。经过:指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情况发生变化;通过: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何况:表示递进关系,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前边可加“更”“又”,前一分句常用“尚且”“都”呼应;况且:表示递进关系,用于陈述句,表示后面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理由。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难以避免;未免:表示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
【析题有得】
1. 勤于辨析,加强积累。
虚词选用单独设题,自广东省2007年新课改以来,今年还是首次。并且归入到语用表达板块。自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从备考的角度来说,与实词相比,虚词备考的难度显然偏大。加强积累仍是根本,只是要借助辨析而不是识记为主要方式。如:“不必”与“未必”,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例句: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 熟知角度,利于解题。
虚词辨析的角度不外乎如下几个:
①词性。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诚然,你的意见是对的”。
②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如“对”和“对于”,前者使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如“小王对我笑了笑”“我们对你完全信任”。
③词语搭配。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如:既……又……,不是……就是……,宁可……也不……(并列);不但……而且……,不仅……还……(递进);虽然……但是……,尽管……却……(转折);如果……就……,即使……也……(假设);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条件);因为……所以……(因果)。
④表达关系。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⑤语气。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3. 注重实战,归结方法。
在实际演练中要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结整理。
①造句法。当有些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比较模糊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那么其意义和用法就会一目了然。如表选择关系的几组关联词的区别,可造句如下:不是老于户牖,就是战死沙场//与其老于户牖,不如战死沙场//我宁可战死沙场,也决不老于户牖。——“不是……就是……”表示二者必选其一,非此即彼的意思;“与其……不如……”表示先舍后取的选择关系,立场较明确;“宁可……也不……”表示先取后舍的选择关系,感情强烈,态度坚决。
②辨字法。有些虚词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很容易混淆,像“备加”与“倍加”及“径自”与“径直”等。只要辨清其中不同的那个字,就能够分出彼此的意思了。例如:“备加”中的“备”是完全、周到的意思,可引申为极、尽;“倍加”中的“倍”含有加倍的意思。“径自”中的“自”强调的是主观性,含有自作主张、擅自做主的意思,含贬义;“径直”中的“直”主要表示动作、行为一直进行下去,不间断、不费周折或不绕弯。
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勤于归结,会总结出许多适合自己使用的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责任编校彭琳
1. 请在下列关联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3个,分别填入句子的空格中。
既然 不管 尽管 无论 既而 因而 然而
①古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并不完全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们②是现实主义者,思想中就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成分,③他们能够从艺术描写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观现实。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体制改革、政策扶持、增加就业、壮大产业等措施,积极引导渔农增收致富。
②也有人指出,近年来诞生的诸多民营博物馆尚且令人忧心,处于边缘化的家庭藏馆呢?
③在常人看来,胡适的童年是伴随着书山字海度过的,显得枯燥无味。
A. 经过何况不免B. 经过况且未免
C. 通过况且不免D. 通过何况未免
【参考答案】
1. ①尽管;②既然;③因而。2. D。经过:指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情况发生变化;通过: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何况:表示递进关系,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前边可加“更”“又”,前一分句常用“尚且”“都”呼应;况且:表示递进关系,用于陈述句,表示后面进一步申述或追加理由。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难以避免;未免:表示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
【析题有得】
1. 勤于辨析,加强积累。
虚词选用单独设题,自广东省2007年新课改以来,今年还是首次。并且归入到语用表达板块。自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从备考的角度来说,与实词相比,虚词备考的难度显然偏大。加强积累仍是根本,只是要借助辨析而不是识记为主要方式。如:“不必”与“未必”,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例句: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 熟知角度,利于解题。
虚词辨析的角度不外乎如下几个:
①词性。如“固然”和“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词,后者除有同样的性质、功能外,还可以作副词,如“他诚然是一名优秀的小品演员”“诚然,你的意见是对的”。
②适用对象、场合、范围等。如“对”和“对于”,前者使用范围比后者广,一般而言,用“对于”的地方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如“小王对我笑了笑”“我们对你完全信任”。
③词语搭配。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是固定的。如:既……又……,不是……就是……,宁可……也不……(并列);不但……而且……,不仅……还……(递进);虽然……但是……,尽管……却……(转折);如果……就……,即使……也……(假设);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条件);因为……所以……(因果)。
④表达关系。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只要”与“只有”,前者所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后者所强调的是必要条件。
⑤语气。如“难道”与“莫非”,前者多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及前者强烈。
3. 注重实战,归结方法。
在实际演练中要注意解题方法的归结整理。
①造句法。当有些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比较模糊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那么其意义和用法就会一目了然。如表选择关系的几组关联词的区别,可造句如下:不是老于户牖,就是战死沙场//与其老于户牖,不如战死沙场//我宁可战死沙场,也决不老于户牖。——“不是……就是……”表示二者必选其一,非此即彼的意思;“与其……不如……”表示先舍后取的选择关系,立场较明确;“宁可……也不……”表示先取后舍的选择关系,感情强烈,态度坚决。
②辨字法。有些虚词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很容易混淆,像“备加”与“倍加”及“径自”与“径直”等。只要辨清其中不同的那个字,就能够分出彼此的意思了。例如:“备加”中的“备”是完全、周到的意思,可引申为极、尽;“倍加”中的“倍”含有加倍的意思。“径自”中的“自”强调的是主观性,含有自作主张、擅自做主的意思,含贬义;“径直”中的“直”主要表示动作、行为一直进行下去,不间断、不费周折或不绕弯。
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勤于归结,会总结出许多适合自己使用的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责任编校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