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日:心理健康 社会和谐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这些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对养生保健的热情空前高涨,而媒体上各种养生节目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变着花样吸引众多观众的眼球。有的观众还拿出笔记本,极其认真地把养生专家们的各条建议一笔一画地记下来,经常温习,字字入心。
  “延年益寿”这个成语,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活的美好期许。热衷于学习各种养生知识固然无可厚非,但是您知道“养心”的重要性吗?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成立时,在宪章中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989年,WHO又将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身康体健”,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衡量健康的标准之一。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现代醫学和健康领域,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转向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心理健康对人生的幸福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日益明显。因为心理不健康导致的各种极端事件屡见报端:或仅因几句口角,就对邻居痛下杀手;或是偶尔的考试失利,就选择自杀轻生;或嫉妒别人的才华,对同窗手足狠心投毒;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压抑或苦闷,有人甚至将魔爪伸向了无辜的孩子……
  毋庸置疑,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因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人们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心理健康的意义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充分认可。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精神卫生法》,在其总则中明确指出,“精神卫生既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并在其相关解释中还强调“心理健康关系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用人单位、学校、社区、家庭都要关注精神卫生问题,共同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那么,究竟何谓心理健康?如何评估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呢?从2008年起,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名誉理事长蔡焯基教授的带领下,专家组通过文献调研、调查和反复研讨,历经3年的努力,最终制定出“中国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即—
  1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自我意识)
  在自我认知方面,心理健康的人能了解并恰当地评价自己,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且具备一定的自我接纳能力,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接受自己。
  2自我学习,独立生活
  (生活和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具有从经验中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生活能力是指能够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衣食住行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够利用获得的知识、能力或技能解决常见的问题。
  3情绪稳定,有安全感
  (情绪健康)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等有基本的安全感,在平时生活中能够保持情绪基本稳定,情绪状态能够保持以积极情绪为主导,而且能根据外界环境调控自己情绪的变化。
  4人际关系和谐良好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是评价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指标。比如,要求一个人具有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处理与保持基本的人际交往关系,且能在人际互动中体验到正常的情绪情感,获得满足感,同时还能够接纳他人及交往中的问题等。
  5角色功能协调统一
  (角色功能)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果一个人基本能够履行社会所要求的各种角色规定,其心理与行为符合所处的环境、符合年龄等特征,也能在社会规范许可范围内实现个人需要的适当满足,那就意味着他的角色功能协调统一了。
  6适应环境,应对挫折
  (环境适应)
  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愿意面对和接受现实,能积极应对困难和挫折。
  促进心理健康,预防精神障碍是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拼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还需要你的“软实力”—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学习和了解相关心理科普知识,及早识别异常心理的“苗头”,在需要心理帮助时尽早向专业人士求助。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心理“肌肉”,遇到挫折,多想几种不同的应对策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弹性。
  在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本刊也邀请了多位心理学领域的嘉宾从职场合作、夫妻关系经营、亲子关系维护以及社区邻里交往几个方面,分别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感悟,祝愿各位读者朋友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美满!
其他文献
信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从心理学上看,可以理解为想法、态度或认知评价。我们先来看几个心理咨询小故事。  故事1:“我对他好,他就必须对我好”  一位女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就失恋了,她感觉自己都要崩溃了,半年都无法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于是,含着泪走进了咨询室。“他高中时候对我很好,而我对他不理不睬,怎么一上大学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很冷漠。我对他那么热情,每天主动给他打电话、发短信,嘘寒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