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阿拉伯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员。
他有一个阿拉伯语名字——苏莱伊曼,意为先知、聪明、严谨,而他也正是用他的缜密思维,赢者心态,畅快游弋于阿拉伯语世界。从山里娃到留学生,从教学一线的教师到学院的院长,他一直奋斗在外语类知名学府。他懂得人要善于吃苦、乐于吃苦,因为这正是强者的重要特点。他知道在人生的历练中,惟有以苦为乐,人才能走向深沉、缜密,才有利于彻悟。
他就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周烈。
走进周烈院长的办公室,他立刻上前握手,有力而热情,一如他的中文名字,周到热烈。为阿拉伯语奋斗半辈子,如今在外语院校的领导岗位上执著前行,是什么让他一直在外国语言的世界中徜徉?
农村生活的艰苦历练
周烈出生于浙江诸暨,一个钟灵毓秀、才子佳人辈出的地方。幼时,家中兄弟四人,周烈为长兄,外婆与他们同住,全家人常常饥一顿饱一顿。大学前的生活,周烈只留下一个强烈印象——苦。一个山里的娃娃,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却赶上国家自然灾害,红薯成了周烈家中的主食,顿顿吃红薯。以至于现在周烈一看到红薯,就避而远之。

少年时,父亲的话深深影响着周烈。“穷要穷的有志气”,这句话在小男孩的心里掀起了涟漪,让周烈从不妄自菲薄,始终富有骨气,这种心态伴随着周烈的人生。儿时的艰辛与父亲的教诲,让周烈养成了勤劳与节约的好习惯。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他还在生产队忙着挑猪肥。大学期间,他依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就在5年前,已经担任副校级领导的他还穿着不超过100元的衣服,最近两年才有所改善。穿廉价的衣服,周烈一点也不难受,“從农村出来的穷孩子,到拥有现在的成绩,我很知足,父亲带给我的是对金钱和物质的淡泊。”
母亲的善良润物无声。儿时活泼好动的周烈喜爱到河边捕鱼捉蟹,顺便也能改善一下生活。一次,他逮回来一只肥肥的大闸蟹,蟹肚子底下还兜着很多仔蟹,母亲一看,连说:“罪过,你赶紧给我放掉。”听话的周烈马上放生。才六七岁的小男孩,还不是很懂事,但这事让周烈至今无法忘怀,他说,做人要仁慈。
在乡下生活的20年,在父亲穷且意坚,母亲仁慈善良的教育与影响下,周烈懂得了什么叫吃苦,什么叫善良,什么叫生活,什么叫磨炼自己的意志。20年的磨炼让周烈敢于经受未来的任何考验,他从不认为吃苦是灾难,只是一种丰富的人生历练。
骨子里深爱阿拉伯语的名师
1974年,北外的老师在浙江招生时,工农兵学员周烈被选中到北外攻读外语,到了学校他才知道自己的专业是阿拉伯语。尽管那时他对阿拉伯语还一无所知,但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在阿拉伯语的世界中迅速成长,让他爱上了阿拉伯语,爱的痴狂,梦想成为一名外交官。事实上,凭他的学习成绩、政治表现、工作能力,完全有机会分配到外交部工作。然而在经过了严格的留学预考后,学校领导语重心长地说:“组织上决定派你去留学,条件是必须回校当老师。”
带着对阿拉伯语的热爱,带着对阿拉伯文化的向往,带着学成回国的愿望,周烈允诺了留学的条件。1979年,他从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留学归来,留在了北外阿语系当了一名教师,一待就是29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但当个人愿望与国家需要发生冲突时,就应该服从国家的需要。”对当初的选择,周烈毫不后悔。
讲台上的周烈辛勤耕耘,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精读”、“阅读”、“听力”、“报刊”、“写作”、“口语”、“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他的课永远激情洋溢,“我叫周烈,烈火的烈”,周烈一站上讲台就用这种独一无二的高亢声音介绍自己。他甚至在开课前“嘿!嘿!”地吼两嗓子,振奋全班同学的精神。周烈总是站着讲课,他不希望课堂上死板、沉闷,总是千方百计地采用一切手段让课堂活力四射。趣味、知识和热情是他的三大法宝,他最担心学生上课不停地看表,他最希望在他的课上,学生们会有“还没过够瘾呢,铃就响了”的感觉。
“上课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和放松,是我最愿意做的事。我一直把学生当朋友,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度过50分钟。我希望每堂课同学们都有收获,我恨不得马上把所有我知道的都让学生知道。”周烈对记者说。
对语言与学生的热爱造就了魅力之师,他对工作的全情投入换来了学生对他的敬重和喜爱。“周烈是北外最有魅力的老师。”一位学生如是说。周烈也因此四次获得“基础阶段外语教学优秀奖”、“陈梅洁奖”、“北外优秀教学奖”等殊荣。
曾有学生直言不讳地问周烈:“老师,凭您的能力和水平,为什么不去外交部?”“如果都去了外交部,谁来当你们的老师?”周烈诙谐地反问。是呀,虽然外交部少了一位优秀的外交官,但是北外却多了一位魅力之师。29年在教育战线的工作,周烈填补了阿拉伯语言文化研究在阿语界的空白,他主持的《阿拉伯语篇章语言学研究》成为开创性课题。
伴随着周烈的辛勤耕耘,众多阿语专著、教材和文化经典在中国传播开来,如《阿拉伯语语言学》、《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阿拉伯语篇章语言学》、《实用阿拉伯语语法》、《阿拉伯语阅读》、《基础阿拉伯语》,《汉阿政治外交词典》(审校)……他参与编写的教材1994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7年获全国高校阿语教学指导组和全国高校阿语教学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一个人对祖国的贡献不一定在于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责、尽心、尽力。”着眼于现实,平心静气躬下身来,以十倍的努力,百倍的信心去做好每件事,是周烈的行为准则,也是他收获如此丰硕果实的原因。
46岁那年,周烈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还被聘为教授。按理说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已成绩斐然的他,如今走上了大学校长的管理岗位,担子加重了,责任重大了,是不是会将教学、科研稍微放松一下?当时,大家心里都有这个疑虑,然而,周烈却给了大家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他又给自己加了新的砝码——读博士。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周烈总是乐于迎接挑战。他利用业余时间攻读阿拉伯语言文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把一部伴随着无数中国少年儿童走入梦乡的阿拉伯语童话《一千零一夜》第三、第四部分译成了中文。40多万字的译稿,让人们感悟到了阿拉伯文化的深邃,但也让他从此落下了颈椎的毛病。“但这一切我无怨无悔!”周烈从容、坚定的语气让记者由衷地感到敬佩。
务实求效的管理工作
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的日子,周烈成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院长,上任的第一个月他度过了自己54岁的生日。人的半生已经走过,荣誉、梦想已成历史,新的挑战又向他开启。但当我们来到二外院长办公室时,身着水粉色棉制衬衫、佩带二外标志徽章的他依然热情饱满,让人如沐春风。
上任伊始,周烈对教职工提出要“增强务实意识”,“制订计划时要切合实际;开展工作时要脚踏实地;总结检查时要实事求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我喜欢做事情主动,哪怕是硬骨头,不用别人交代,我已经完成了。每天把工作安排好,不欠债,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想到的事情马上布置,不拖沓。其实,人有时候就像橡皮筋,富有弹性,可长可短,时间总能够挤出来,压出来。”
“以人为本,力促和谐”是周烈在二外担任领导期间的工作原则,他把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当他提出“如有学生、教师或家长来学校找办公人员解决问题,办公人员必须站起来热心解答”这一要求时,学校掀起了波澜,有人说,那来一个站一次,一天岂不要腰酸背痛?可是不从细节入手,学校的服务意识就不能落实,增强服务大局的观念就成为一纸空文,周烈坚定地这样认为。
多年来,二外以其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外语类高校中拥有重要一席。二外的学生“口语好,上手快,能力强”是几十年来教育界不争的事实。如今活跃在外交战线和外事工作岗位上的一批又一批毕业生,正以良好的业绩印证着这一点。作为国内最早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二外鲜明的国际化色彩和高层次的“产学研”结合之路独树一帜,在国内旅游业,从国家级旅行社总经理到业务骨干都有二外毕业生的身影。
执掌拥有40多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周烈开足了马力。他一方面秉承历史传统,一方面坚持教育创新。《大学》开篇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按周烈的理解,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为了美好的未来,为了和谐社会,通过勤奋学习,本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实现进步。明德、勤学、求是、竞先既是二外秉承的校训,也是周烈推动教育创新的源泉。
北京市教委今年启动了高校创新工程,共有25亿元专项经费,对任何一所北京高校来说,这都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周烈也在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在刚刚结束的2008年暑期干部培训会上,周烈把“龙头工程”、“人才工程”、“质量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国际化战略”、“动力工程”、“保障工程”、“党建创新工程”作为任期的主要目标。为了迎接创新工程,他把建设科学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放在首位,同时提出要坚持建设三级重点学科和两大优势学科群。对未来,周烈信心十足。
访谈中,周烈透露了他心中的一个愿望,那就是要争取二外博士点零的突破。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周烈给自己的任务是,加强外国语言文学和工商管理两大学科群的建设,扶植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我们正在努力提高申报博士点的综合实力,争取下一次申博有所突破。”
谈到二外科研工作的特色,周烈说:“要实现研究问题的本土化,研究方法的国际化和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据统计,“十五”期间,学校有106项科研项目直接服务于国家和首都的经济建设。如《北京市奥运旅游发展规划》、《北京市吸引海湾国家投资战略和措施研究》、《北京CBD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国际经验与现实选择》等被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采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外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对北京公共场所英文标识挑错,并推出了《公示语汉英翻译手册》,直接为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国际化语言环境提供智力支持。
周烈一到二外就赶上了备战北京奥运会的重任。他坚持加大英语、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种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奥运会对各类人才的迫切要求。在与国家体育总局合办的全国体育局长英语培训班、竞赛组织管理骨干英语强化班和退役优秀运动员英语本科班,为北京奥组委代培赛时实习生的基础上,周烈全面部署志愿者工作,要求学院各个部门一定要保证好志愿者的安全和交通。
对于大多数第一次成为志愿者的二外学生们,特别是举世瞩目的奥运志愿者,他们的工作新鲜而繁重,也难免会有疲惫之时,为此,周烈到新闻中心,到奥运场馆看望二外的志愿者,为他们鼓舞士气,“希望二外学生发挥语言优势,把二外校训精神展现出来,同时要注意身体。”一字一句,朴实真切。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二外优秀的志愿者们当然也不会被人们忘记。周烈說:“残奥会同样看到了600多名二外志愿者的身影。”
从阿拉伯文化中吸取养分,从做人做事的态度中锻炼自己,这让他由山里娃变为留学生,从教学一线教师走上学院院长的岗位,可以说他是成功的,而“永远不要将主动权交给别人”,“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就是周烈的赢者思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阿拉伯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员。
他有一个阿拉伯语名字——苏莱伊曼,意为先知、聪明、严谨,而他也正是用他的缜密思维,赢者心态,畅快游弋于阿拉伯语世界。从山里娃到留学生,从教学一线的教师到学院的院长,他一直奋斗在外语类知名学府。他懂得人要善于吃苦、乐于吃苦,因为这正是强者的重要特点。他知道在人生的历练中,惟有以苦为乐,人才能走向深沉、缜密,才有利于彻悟。
他就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周烈。
走进周烈院长的办公室,他立刻上前握手,有力而热情,一如他的中文名字,周到热烈。为阿拉伯语奋斗半辈子,如今在外语院校的领导岗位上执著前行,是什么让他一直在外国语言的世界中徜徉?
农村生活的艰苦历练
周烈出生于浙江诸暨,一个钟灵毓秀、才子佳人辈出的地方。幼时,家中兄弟四人,周烈为长兄,外婆与他们同住,全家人常常饥一顿饱一顿。大学前的生活,周烈只留下一个强烈印象——苦。一个山里的娃娃,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却赶上国家自然灾害,红薯成了周烈家中的主食,顿顿吃红薯。以至于现在周烈一看到红薯,就避而远之。

少年时,父亲的话深深影响着周烈。“穷要穷的有志气”,这句话在小男孩的心里掀起了涟漪,让周烈从不妄自菲薄,始终富有骨气,这种心态伴随着周烈的人生。儿时的艰辛与父亲的教诲,让周烈养成了勤劳与节约的好习惯。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他还在生产队忙着挑猪肥。大学期间,他依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就在5年前,已经担任副校级领导的他还穿着不超过100元的衣服,最近两年才有所改善。穿廉价的衣服,周烈一点也不难受,“從农村出来的穷孩子,到拥有现在的成绩,我很知足,父亲带给我的是对金钱和物质的淡泊。”
母亲的善良润物无声。儿时活泼好动的周烈喜爱到河边捕鱼捉蟹,顺便也能改善一下生活。一次,他逮回来一只肥肥的大闸蟹,蟹肚子底下还兜着很多仔蟹,母亲一看,连说:“罪过,你赶紧给我放掉。”听话的周烈马上放生。才六七岁的小男孩,还不是很懂事,但这事让周烈至今无法忘怀,他说,做人要仁慈。
在乡下生活的20年,在父亲穷且意坚,母亲仁慈善良的教育与影响下,周烈懂得了什么叫吃苦,什么叫善良,什么叫生活,什么叫磨炼自己的意志。20年的磨炼让周烈敢于经受未来的任何考验,他从不认为吃苦是灾难,只是一种丰富的人生历练。
骨子里深爱阿拉伯语的名师
1974年,北外的老师在浙江招生时,工农兵学员周烈被选中到北外攻读外语,到了学校他才知道自己的专业是阿拉伯语。尽管那时他对阿拉伯语还一无所知,但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在阿拉伯语的世界中迅速成长,让他爱上了阿拉伯语,爱的痴狂,梦想成为一名外交官。事实上,凭他的学习成绩、政治表现、工作能力,完全有机会分配到外交部工作。然而在经过了严格的留学预考后,学校领导语重心长地说:“组织上决定派你去留学,条件是必须回校当老师。”
带着对阿拉伯语的热爱,带着对阿拉伯文化的向往,带着学成回国的愿望,周烈允诺了留学的条件。1979年,他从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留学归来,留在了北外阿语系当了一名教师,一待就是29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但当个人愿望与国家需要发生冲突时,就应该服从国家的需要。”对当初的选择,周烈毫不后悔。
讲台上的周烈辛勤耕耘,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精读”、“阅读”、“听力”、“报刊”、“写作”、“口语”、“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他的课永远激情洋溢,“我叫周烈,烈火的烈”,周烈一站上讲台就用这种独一无二的高亢声音介绍自己。他甚至在开课前“嘿!嘿!”地吼两嗓子,振奋全班同学的精神。周烈总是站着讲课,他不希望课堂上死板、沉闷,总是千方百计地采用一切手段让课堂活力四射。趣味、知识和热情是他的三大法宝,他最担心学生上课不停地看表,他最希望在他的课上,学生们会有“还没过够瘾呢,铃就响了”的感觉。
“上课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和放松,是我最愿意做的事。我一直把学生当朋友,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度过50分钟。我希望每堂课同学们都有收获,我恨不得马上把所有我知道的都让学生知道。”周烈对记者说。
对语言与学生的热爱造就了魅力之师,他对工作的全情投入换来了学生对他的敬重和喜爱。“周烈是北外最有魅力的老师。”一位学生如是说。周烈也因此四次获得“基础阶段外语教学优秀奖”、“陈梅洁奖”、“北外优秀教学奖”等殊荣。
曾有学生直言不讳地问周烈:“老师,凭您的能力和水平,为什么不去外交部?”“如果都去了外交部,谁来当你们的老师?”周烈诙谐地反问。是呀,虽然外交部少了一位优秀的外交官,但是北外却多了一位魅力之师。29年在教育战线的工作,周烈填补了阿拉伯语言文化研究在阿语界的空白,他主持的《阿拉伯语篇章语言学研究》成为开创性课题。
伴随着周烈的辛勤耕耘,众多阿语专著、教材和文化经典在中国传播开来,如《阿拉伯语语言学》、《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阿拉伯语篇章语言学》、《实用阿拉伯语语法》、《阿拉伯语阅读》、《基础阿拉伯语》,《汉阿政治外交词典》(审校)……他参与编写的教材1994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7年获全国高校阿语教学指导组和全国高校阿语教学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一个人对祖国的贡献不一定在于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责、尽心、尽力。”着眼于现实,平心静气躬下身来,以十倍的努力,百倍的信心去做好每件事,是周烈的行为准则,也是他收获如此丰硕果实的原因。
46岁那年,周烈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还被聘为教授。按理说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已成绩斐然的他,如今走上了大学校长的管理岗位,担子加重了,责任重大了,是不是会将教学、科研稍微放松一下?当时,大家心里都有这个疑虑,然而,周烈却给了大家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他又给自己加了新的砝码——读博士。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周烈总是乐于迎接挑战。他利用业余时间攻读阿拉伯语言文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把一部伴随着无数中国少年儿童走入梦乡的阿拉伯语童话《一千零一夜》第三、第四部分译成了中文。40多万字的译稿,让人们感悟到了阿拉伯文化的深邃,但也让他从此落下了颈椎的毛病。“但这一切我无怨无悔!”周烈从容、坚定的语气让记者由衷地感到敬佩。
务实求效的管理工作
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的日子,周烈成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院长,上任的第一个月他度过了自己54岁的生日。人的半生已经走过,荣誉、梦想已成历史,新的挑战又向他开启。但当我们来到二外院长办公室时,身着水粉色棉制衬衫、佩带二外标志徽章的他依然热情饱满,让人如沐春风。
上任伊始,周烈对教职工提出要“增强务实意识”,“制订计划时要切合实际;开展工作时要脚踏实地;总结检查时要实事求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我喜欢做事情主动,哪怕是硬骨头,不用别人交代,我已经完成了。每天把工作安排好,不欠债,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想到的事情马上布置,不拖沓。其实,人有时候就像橡皮筋,富有弹性,可长可短,时间总能够挤出来,压出来。”
“以人为本,力促和谐”是周烈在二外担任领导期间的工作原则,他把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当他提出“如有学生、教师或家长来学校找办公人员解决问题,办公人员必须站起来热心解答”这一要求时,学校掀起了波澜,有人说,那来一个站一次,一天岂不要腰酸背痛?可是不从细节入手,学校的服务意识就不能落实,增强服务大局的观念就成为一纸空文,周烈坚定地这样认为。
多年来,二外以其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外语类高校中拥有重要一席。二外的学生“口语好,上手快,能力强”是几十年来教育界不争的事实。如今活跃在外交战线和外事工作岗位上的一批又一批毕业生,正以良好的业绩印证着这一点。作为国内最早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二外鲜明的国际化色彩和高层次的“产学研”结合之路独树一帜,在国内旅游业,从国家级旅行社总经理到业务骨干都有二外毕业生的身影。
执掌拥有40多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周烈开足了马力。他一方面秉承历史传统,一方面坚持教育创新。《大学》开篇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按周烈的理解,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为了美好的未来,为了和谐社会,通过勤奋学习,本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实现进步。明德、勤学、求是、竞先既是二外秉承的校训,也是周烈推动教育创新的源泉。
北京市教委今年启动了高校创新工程,共有25亿元专项经费,对任何一所北京高校来说,这都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周烈也在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在刚刚结束的2008年暑期干部培训会上,周烈把“龙头工程”、“人才工程”、“质量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国际化战略”、“动力工程”、“保障工程”、“党建创新工程”作为任期的主要目标。为了迎接创新工程,他把建设科学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放在首位,同时提出要坚持建设三级重点学科和两大优势学科群。对未来,周烈信心十足。
访谈中,周烈透露了他心中的一个愿望,那就是要争取二外博士点零的突破。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周烈给自己的任务是,加强外国语言文学和工商管理两大学科群的建设,扶植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我们正在努力提高申报博士点的综合实力,争取下一次申博有所突破。”
谈到二外科研工作的特色,周烈说:“要实现研究问题的本土化,研究方法的国际化和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据统计,“十五”期间,学校有106项科研项目直接服务于国家和首都的经济建设。如《北京市奥运旅游发展规划》、《北京市吸引海湾国家投资战略和措施研究》、《北京CBD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国际经验与现实选择》等被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采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外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对北京公共场所英文标识挑错,并推出了《公示语汉英翻译手册》,直接为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国际化语言环境提供智力支持。
周烈一到二外就赶上了备战北京奥运会的重任。他坚持加大英语、法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种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奥运会对各类人才的迫切要求。在与国家体育总局合办的全国体育局长英语培训班、竞赛组织管理骨干英语强化班和退役优秀运动员英语本科班,为北京奥组委代培赛时实习生的基础上,周烈全面部署志愿者工作,要求学院各个部门一定要保证好志愿者的安全和交通。
对于大多数第一次成为志愿者的二外学生们,特别是举世瞩目的奥运志愿者,他们的工作新鲜而繁重,也难免会有疲惫之时,为此,周烈到新闻中心,到奥运场馆看望二外的志愿者,为他们鼓舞士气,“希望二外学生发挥语言优势,把二外校训精神展现出来,同时要注意身体。”一字一句,朴实真切。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二外优秀的志愿者们当然也不会被人们忘记。周烈說:“残奥会同样看到了600多名二外志愿者的身影。”
从阿拉伯文化中吸取养分,从做人做事的态度中锻炼自己,这让他由山里娃变为留学生,从教学一线教师走上学院院长的岗位,可以说他是成功的,而“永远不要将主动权交给别人”,“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就是周烈的赢者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