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班幼儿有意注意水平低下,生活经验少,观察目的、理解能力差。往往只能对熟悉的物象,才能调动已有经验去观察、理解画面内容,把画面中的形象与记忆中的内容相对应,从而感受阅读的乐趣。
《谁拉的便便》这一绘本,角色是孩子熟悉喜欢的小动物,图像夸张,画面内容有趣,比较符合小班幼儿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选择了这一内容作为教研公开课展示给大家。
此活动我借助了电子书、动物图片和指偶,目的想利用直观、具体、形象的物象,吸引幼儿注意,通过让幼儿猜猜、戴上指偶说说、学学小动物拉便便后的动作等动静交替的活动组织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过程的设计中,层层深入, 阅读这本书如同游戏一般,借助电子书,让孩子先猜一猜,再找一找,“这是谁拉的便便呢?”翻开仅仅关闭的厕所门折页,孩子感受到意外的惊喜,一翻一拉,孩子在有趣的阅读中,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孩子懂得了人和动物存在不同的便便,明白了人和动物每天都要吃东西,每天都要拉便便,科学性的内容通过新颖独特的图画和有趣生动的情节来表现,使孩子易于理解与接受,同时在说说、学学的游戏中,把平时需要花费许多力气养成的卫生习惯在共读中轻轻松松地传达给孩子。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我觉得天衣无缝了,还正在心里暗暗自喜呢!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设想,集中集体的智慧后结果如下: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采用的活动方式“边看边讲、观察猜测、聆听验证”,引导孩子理解画面,发现画面之间的相互联系,知道存在人与动物不同的便便,鼓励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与想象。整个活动进行得很顺畅,孩子无须猜测就能讲述出是谁拉的便便,无须根据捕捉画面的每一个细微信息来推断,他们都会说:我打开小折页看见了,(因为阅读封面后,幼儿进行了区域阅读)孩子对图的感悟能力不能提高。根本不需要老师递进式的提问,连自己预设的问题也无法提出,更不需要老师灵敏、机智的回应。同时最初的运用指偶练习句型的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孩子的兴趣点只在玩指偶上,感觉自己只考虑到活动的形式变化,没有关注到孩子学习、认知的特点。
活动后我思考着:绘本教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想传递给孩子什么价值点?在一次次的思索和碰撞中,我觉得绘本教学并非是将情节内容教给孩子,而应该提升孩子早期阅读的意识和对书的一种感悟能力,培养孩子观察图示和以图示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介于此绘本具有“揭晓秘密后的惊喜”的特点,因此在我们集体教研后决定:活动前只先阅读封面,不让孩子自主阅读书中画面。同时运用游戏活动“我问你答”代替运用指偶练习句型:我拉的,我是xx。
在第二次试教中,孩子在封面阅读的引发下,对新颖、有趣的画面比较感兴趣,能大胆发挥想象,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想象,有的把便便说成:“这是瓜子儿”、“是黑芝麻”、“是黑豆豆”等等,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说,虽然揭秘后孩子欢呼跳跃,体验到了发现的惊喜,但在观察过程中孩子不能关注到画面之间的联系,没有抓住画面中的相关信息去进行推断,话题很散,耗时比较多,活动中显得教师一味地追求孩子发挥想象、大胆表达,对图的感悟能力仍然不能得到培养。同时经过孩子的猜测,感觉揭秘时执教老师一问一答,游戏情景不够真实。
针对此情况,在集体教研后,我们又把活动做了进一步调整:在阅读封面后把书放置一些在区角的书架上,让部分能主动参与自主阅读的孩子课前先接触绘本,在集中教学时,他能迁移已有经验,关注页面间的联系,引发孩子去捕捉画面信息,通过图画更好理解故事内容,能够起到生生互动的作用;在图片内容揭秘时,让配班老师根据不同角色、用不同音色讲述,会让孩子更加觉得逼真,同时为孩子以后的分析式和提升阅读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次试教中,图片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大家有话可说,表达积极,在教师开放式、猜想式、递进式的提问中孩子能捕捉画面的细微信息,并能联系画面内容,理解讲述故事,效果大不相同。但在全园集中教研时,教师们觉得对于小班刚入园的孩子来说,容量太大,能否把此绘本分成:科学故事(发现存在不同的人与动物的便便,大胆猜测、想象);生活故事:拉便便后的日常生活习惯(明白人和动物每天都要吃饭、拉便便的道理以及拉便便后的日常行为习惯;运用游戏活动反复练习句型),让孩子在每个环节都能读懂读透,体验提升,更好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一课多研,让我对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孩子早期阅读的组织实施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一些教学指导策略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通过一学期的绘本教学,在绘本教学中我有更深的感悟:
首先,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绘本教学并非是将情节内容教给孩子,而应引导孩子学会捕捉画面信息,提升孩子早期阅读的意识和对图书的感悟能力;激发孩子好奇好问的兴趣和学习行为,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能观察画面和关注画面间的相互联系,学习判断推理,培养幼儿对相关文字、符号、特殊图示的兴趣,感受图示与口语的关系、口语与文字的关系;培养幼儿同伴间互听信息、互相补充的合作学习能力。
其次,在每一次开展绘本教学前,我们应摸清孩子的阅读水平,拟定合适的目标,教师要精读细读绘本,对孩子的反应要有机智灵敏的回应能力,教师真正要以一个阅读者、陪伴着、支持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
再次,问题设置是关键,教学中我运用了大量的猜测性提问,引领阅读;在阅读中,又结合了作品的图画,进行猜测。孩子不断体验发现惊喜的快乐,如“这一粒粒的便便究竟是谁拉的呢?”“谁拉的便便怎么没有人呢?”。我还采用了递进式提问,通过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孩子思考,如“谁的尾巴是细细的呢?”“小猪的尾巴有一撮黑毛吗?”等等,只有在这样猜想式、开放式、递进式的提问中,才能激发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热情,孩子的语言、思维、判断、推理能力以及对图片的感悟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同时使我懂得了,在绘本阅读中不要受绘本文字的局限,应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尽量引导孩子用完整、准确、丰富以及符合孩子自身特点的语句表达。
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反思及其同伴的互助中,我对早期阅读教育理念加深了,互助意识强化了,让我深深懂得了:从一本故事书到现场的教学活动,如同烹饪,从选材到口味的定位,加工烹饪,最后色香味地呈现,其中每一步都是关键,每个细节都会决定着成败。需要凝聚很多人的智慧,需要在不断地反思中成长,这样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作品时,幸福感才会油然产生。相信在这样的学习中,不仅能建立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还能引发对画面细节的不断探索。(作者单位:瑞金市直属机关幼儿园、瑞金市教育局)
《谁拉的便便》这一绘本,角色是孩子熟悉喜欢的小动物,图像夸张,画面内容有趣,比较符合小班幼儿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选择了这一内容作为教研公开课展示给大家。
此活动我借助了电子书、动物图片和指偶,目的想利用直观、具体、形象的物象,吸引幼儿注意,通过让幼儿猜猜、戴上指偶说说、学学小动物拉便便后的动作等动静交替的活动组织形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过程的设计中,层层深入, 阅读这本书如同游戏一般,借助电子书,让孩子先猜一猜,再找一找,“这是谁拉的便便呢?”翻开仅仅关闭的厕所门折页,孩子感受到意外的惊喜,一翻一拉,孩子在有趣的阅读中,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孩子懂得了人和动物存在不同的便便,明白了人和动物每天都要吃东西,每天都要拉便便,科学性的内容通过新颖独特的图画和有趣生动的情节来表现,使孩子易于理解与接受,同时在说说、学学的游戏中,把平时需要花费许多力气养成的卫生习惯在共读中轻轻松松地传达给孩子。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我觉得天衣无缝了,还正在心里暗暗自喜呢!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设想,集中集体的智慧后结果如下:
在第一次试教中,我采用的活动方式“边看边讲、观察猜测、聆听验证”,引导孩子理解画面,发现画面之间的相互联系,知道存在人与动物不同的便便,鼓励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与想象。整个活动进行得很顺畅,孩子无须猜测就能讲述出是谁拉的便便,无须根据捕捉画面的每一个细微信息来推断,他们都会说:我打开小折页看见了,(因为阅读封面后,幼儿进行了区域阅读)孩子对图的感悟能力不能提高。根本不需要老师递进式的提问,连自己预设的问题也无法提出,更不需要老师灵敏、机智的回应。同时最初的运用指偶练习句型的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孩子的兴趣点只在玩指偶上,感觉自己只考虑到活动的形式变化,没有关注到孩子学习、认知的特点。
活动后我思考着:绘本教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想传递给孩子什么价值点?在一次次的思索和碰撞中,我觉得绘本教学并非是将情节内容教给孩子,而应该提升孩子早期阅读的意识和对书的一种感悟能力,培养孩子观察图示和以图示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介于此绘本具有“揭晓秘密后的惊喜”的特点,因此在我们集体教研后决定:活动前只先阅读封面,不让孩子自主阅读书中画面。同时运用游戏活动“我问你答”代替运用指偶练习句型:我拉的,我是xx。
在第二次试教中,孩子在封面阅读的引发下,对新颖、有趣的画面比较感兴趣,能大胆发挥想象,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想象,有的把便便说成:“这是瓜子儿”、“是黑芝麻”、“是黑豆豆”等等,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说,虽然揭秘后孩子欢呼跳跃,体验到了发现的惊喜,但在观察过程中孩子不能关注到画面之间的联系,没有抓住画面中的相关信息去进行推断,话题很散,耗时比较多,活动中显得教师一味地追求孩子发挥想象、大胆表达,对图的感悟能力仍然不能得到培养。同时经过孩子的猜测,感觉揭秘时执教老师一问一答,游戏情景不够真实。
针对此情况,在集体教研后,我们又把活动做了进一步调整:在阅读封面后把书放置一些在区角的书架上,让部分能主动参与自主阅读的孩子课前先接触绘本,在集中教学时,他能迁移已有经验,关注页面间的联系,引发孩子去捕捉画面信息,通过图画更好理解故事内容,能够起到生生互动的作用;在图片内容揭秘时,让配班老师根据不同角色、用不同音色讲述,会让孩子更加觉得逼真,同时为孩子以后的分析式和提升阅读起了铺垫作用。
第三次试教中,图片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大家有话可说,表达积极,在教师开放式、猜想式、递进式的提问中孩子能捕捉画面的细微信息,并能联系画面内容,理解讲述故事,效果大不相同。但在全园集中教研时,教师们觉得对于小班刚入园的孩子来说,容量太大,能否把此绘本分成:科学故事(发现存在不同的人与动物的便便,大胆猜测、想象);生活故事:拉便便后的日常生活习惯(明白人和动物每天都要吃饭、拉便便的道理以及拉便便后的日常行为习惯;运用游戏活动反复练习句型),让孩子在每个环节都能读懂读透,体验提升,更好地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一课多研,让我对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孩子早期阅读的组织实施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一些教学指导策略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通过一学期的绘本教学,在绘本教学中我有更深的感悟:
首先,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绘本教学并非是将情节内容教给孩子,而应引导孩子学会捕捉画面信息,提升孩子早期阅读的意识和对图书的感悟能力;激发孩子好奇好问的兴趣和学习行为,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能观察画面和关注画面间的相互联系,学习判断推理,培养幼儿对相关文字、符号、特殊图示的兴趣,感受图示与口语的关系、口语与文字的关系;培养幼儿同伴间互听信息、互相补充的合作学习能力。
其次,在每一次开展绘本教学前,我们应摸清孩子的阅读水平,拟定合适的目标,教师要精读细读绘本,对孩子的反应要有机智灵敏的回应能力,教师真正要以一个阅读者、陪伴着、支持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出现。
再次,问题设置是关键,教学中我运用了大量的猜测性提问,引领阅读;在阅读中,又结合了作品的图画,进行猜测。孩子不断体验发现惊喜的快乐,如“这一粒粒的便便究竟是谁拉的呢?”“谁拉的便便怎么没有人呢?”。我还采用了递进式提问,通过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孩子思考,如“谁的尾巴是细细的呢?”“小猪的尾巴有一撮黑毛吗?”等等,只有在这样猜想式、开放式、递进式的提问中,才能激发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热情,孩子的语言、思维、判断、推理能力以及对图片的感悟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同时使我懂得了,在绘本阅读中不要受绘本文字的局限,应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尽量引导孩子用完整、准确、丰富以及符合孩子自身特点的语句表达。
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反思及其同伴的互助中,我对早期阅读教育理念加深了,互助意识强化了,让我深深懂得了:从一本故事书到现场的教学活动,如同烹饪,从选材到口味的定位,加工烹饪,最后色香味地呈现,其中每一步都是关键,每个细节都会决定着成败。需要凝聚很多人的智慧,需要在不断地反思中成长,这样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作品时,幸福感才会油然产生。相信在这样的学习中,不仅能建立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还能引发对画面细节的不断探索。(作者单位:瑞金市直属机关幼儿园、瑞金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