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贵州龙

来源 :大众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w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歷经亿万年漫长岁月形成的贵州龙动物群化石,包括大量的贵州龙化石和其他属种的海生爬行动物(鳍龙、鱼龙、海龙、楯齿龙等)以及鱼类、虾类和一些无脊椎动物化石。其数量之丰富、保存之精美、种类之繁多,举世罕见,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胡氏贵州龙即为化石群中最主要的成员。
  贵州龙是属名,贵州龙属的海生爬行动物目前仅发现贵州兴义的“胡氏贵州龙”和湖北远安的“远安贵州龙”两个种。湖北远安贵州龙的生活年代及地理层位均与胡氏贵州龙有所不同。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古生物及生物矿研究所所长赵元龙表示,现在一般把胡氏贵州龙称为“贵州龙”,而不少人把贵州发现的海生爬行动物(如:幻龙、鱼龙等)都称叫“贵州龙”、“大贵州龙”,是不准确的。

发现


  1957年,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胡承志先生在贵州兴义绿荫村浪幕山上采集到第一件被当地老百姓叫做“四脚蛇”的化石。而后,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研究员又补采到一批小型爬行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研究员研究后命名为“胡氏贵州龙(Keichousaurus hui Yang,1958)”。《光明日报》(1995年5月21日)以“世界罕见的重大科学发现——贵州龙化石被认定”为题报道了此次事件,胡氏贵州龙化石列为二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
腹部及四肢骨骼结构
尾部骨骼结构

特征


  胡氏贵州龙的骨骼主要包括:头骨、颈椎、体椎、体肋、肩带、腰带(髂骨、耻骨、坐骨)、前肢、后肢,以及尾椎、尾肋。
  胡氏贵州龙化石产出数量丰富、保存完好、且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共生在一起,影像般展现了其从出生到死亡的完整历程。笔者将贵州龙的一生分为六个不同发育阶段,即:婴儿期、幼儿期、少儿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
  成年贵州龙(彩色)身体匀称,体态优美,形如蜥蜴,身长大约22~37cm;特殊个体可达50 cm。进入排卵期的成年雌性贵州龙,将卵产在体内,通过交配,卵在体内受精、孵化后,直接产出小龙仔,这种进步的生殖方式保证了贵州龙的生息繁衍、繁盛。
胡氏贵州龙化石的发现者,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胡承志先生

发现者——胡承志


  胡承志先生(1917.8.23-2018.4.12)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研究员,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家。作为中国地质事业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发端、发展的亲身经历者和见证者,他参与了“北京人”头盖骨的第一代研究和复制品的制作,也是北京人头盖骨的最后目击者;研究命名了著名的“元谋人”和“巨型山东龙”;发现了“胡氏贵州龙”,为中国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胡承志老人于2018年4月12日在北京仙逝,享年101岁。作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原新生代研究室最后一位元老,他为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宝藏”。(编辑/侯帮虎)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王龙舞,男,武汉大学动物学博士,2014年进入贵州师范大学工作,现为乙引团队主要成员,目前主要针对喀斯特地区鸟类资源开展调查,重点针对鸟类繁殖及进化生态学研究。  大杜鹃是人们最熟悉的预报春天到来的使者,却也是自然界臭名昭著的鸟界“神偷”。大杜鹃俗称“布谷鸟”,鹃形目杜鹃科鸟类,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是我国17种寄生性杜鹃之一。它们多于北回归线以北繁殖,繁殖期为4~7月,具有专性巢寄生的习
9月23日,贵州省科技厅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9年度定向项目—“重大科学基础设施FAST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系统”的申报推荐工作。  据悉,FAST建成运行后,能否安全高效的开展维护是制约FAST高效运行的关键因素。针对FAST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贵州省科技厅多次赴科技部沟通汇报,得到了科技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科技部先后两次赴FAST开展专题调研,凝练科技需求,明确由
从基因数量的角度说,我们99%是微生物,只有1%才是“人”。仅仅关注人体,关注人类基因组,并不能完全掌握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关键问题。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在人们体内和体表生存和
特色  贵州青,石界又称绿玉,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黔东南地区新发现的独有的观赏石品种。石种多色相间搭配,石质细腻,石肤润滑,线条清晰流畅,纹理纵横交错,图案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如行云流水,如滿天星星,造型厚重沉稳,体态丰满圆润。颜色以深绿色、灰绿色为主,褐黄色、灰色次之;观赏石种类以纹理石为主,造型石次之;纹理主要有沉积面纹理、沉积线纹理、石英脉纹理和“马尾丝”纹理;原岩板岩中还富含有大小不一的黄
Summar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 infection, the mouse cytomegalovirus (MCMV) infected mice were experimentally studied. 6 to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