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党委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民生实事的重要举措。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依靠力量。围绕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热点问题,为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动态,笔者开展了求职意向调查活动,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812份,回收问卷3721份,其中有效问卷3507份,占94.2%,其中男生2246人,占64%,女生1243人,占36%。通过问卷调查,笔者总结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如下问题:
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急需就业指导
很多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感到了就业形势严峻,但是能从入学就确定自己今后就业方向的却很少。调查显示,有71.4%的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思考过,但是没有仔细做过规划,11.7%的毕业生没有想过人生规划,仅有16.9%的学生详细做过职业生涯规划,这说明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有待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待加强。
在就业指导的态度上,62.3%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29.6%的学生认为一般需要,8.1%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这反映出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急需就业指导。
二、缺乏诚信意识,这山望着那山高
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如:修改考试成绩、编造更多获奖荣誉等。有些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有更好的单位便毫不犹豫地立刻跳槽。笔者所在院校2010届毕业生就业违约率0.5%,而就有关数据显示,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违约率高达5%—8%并屡创新高。这部分大学生因诚信意识缺乏导致其就业观偏失了正确的方向,这是大学生们最应该克服的就业观中的消极因素。这样的行为失去了诚信,影响了学校和就业单位的正常工作,也阻碍了同届其他同学的顺利就业。
三、依赖性强,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
通过调查,有27.9%的毕业生选择自我推荐工作,33.6%的毕业生选择由父母、亲属、朋友介绍工作,38.5%的毕业生期望学校推荐工作。这不仅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依赖性强,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缺乏应有的自信。在调查中,只有3.16%的大学生毕业后准备自主创业,这说明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准备。多数大学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雄心壮志,但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因而很容易恐惧和仿徨,形成强烈的心理冲突和矛盾,表现为既有积极的风险竞争意识,又想通过主动竞争谋求理想工作,却又担心竞争失败,遭遇挫折。可见很多大学生对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进行就业竞争缺乏足够的自信。
四、就业期望值仍然偏高
调查显示,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依次为,国有企业30.6%,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25%,三资企业24.3%,其他20.1%,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期望仍然很高;在选择就业地域时,选择沿海城市的占37%,选择直辖市的占19.77%,选择省会城市的占18.65%,中小城市占24.58%,目标集中在就业空间较大,竞争相对激烈的省会和沿海城市,学生对就业地域的期望值仍然偏高;在薪资期望值方面,有56.2%的学生希望薪资3000元以上,34%的学生希望薪资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值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大城市、高收入、高福利、名企业仍然是很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
总之,大学生在就业观上还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其主流是好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许多困扰。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观上普遍表现出这样的矛盾,既渴望发挥学识能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怕在艰苦条件下工作;既愿意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又希望政府和学校能保证就业;就业心理期望值偏高,但信心和准备仍不足;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淡薄。面对这些问题,国家应用冷静的态度,给大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大力开展就业观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尽快从就业困扰中解脱,重建科学的就业观。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急需就业指导
很多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感到了就业形势严峻,但是能从入学就确定自己今后就业方向的却很少。调查显示,有71.4%的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思考过,但是没有仔细做过规划,11.7%的毕业生没有想过人生规划,仅有16.9%的学生详细做过职业生涯规划,这说明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有待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待加强。
在就业指导的态度上,62.3%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29.6%的学生认为一般需要,8.1%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这反映出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急需就业指导。
二、缺乏诚信意识,这山望着那山高
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应聘材料弄虚造假,如:修改考试成绩、编造更多获奖荣誉等。有些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有更好的单位便毫不犹豫地立刻跳槽。笔者所在院校2010届毕业生就业违约率0.5%,而就有关数据显示,近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违约率高达5%—8%并屡创新高。这部分大学生因诚信意识缺乏导致其就业观偏失了正确的方向,这是大学生们最应该克服的就业观中的消极因素。这样的行为失去了诚信,影响了学校和就业单位的正常工作,也阻碍了同届其他同学的顺利就业。
三、依赖性强,在求职过程中缺乏自信
通过调查,有27.9%的毕业生选择自我推荐工作,33.6%的毕业生选择由父母、亲属、朋友介绍工作,38.5%的毕业生期望学校推荐工作。这不仅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依赖性强,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缺乏应有的自信。在调查中,只有3.16%的大学生毕业后准备自主创业,这说明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准备。多数大学生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雄心壮志,但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因而很容易恐惧和仿徨,形成强烈的心理冲突和矛盾,表现为既有积极的风险竞争意识,又想通过主动竞争谋求理想工作,却又担心竞争失败,遭遇挫折。可见很多大学生对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进行就业竞争缺乏足够的自信。
四、就业期望值仍然偏高
调查显示,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依次为,国有企业30.6%,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25%,三资企业24.3%,其他20.1%,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期望仍然很高;在选择就业地域时,选择沿海城市的占37%,选择直辖市的占19.77%,选择省会城市的占18.65%,中小城市占24.58%,目标集中在就业空间较大,竞争相对激烈的省会和沿海城市,学生对就业地域的期望值仍然偏高;在薪资期望值方面,有56.2%的学生希望薪资3000元以上,34%的学生希望薪资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值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大城市、高收入、高福利、名企业仍然是很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
总之,大学生在就业观上还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其主流是好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许多困扰。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观上普遍表现出这样的矛盾,既渴望发挥学识能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怕在艰苦条件下工作;既愿意走向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又希望政府和学校能保证就业;就业心理期望值偏高,但信心和准备仍不足;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但法律观念和诚信意识淡薄。面对这些问题,国家应用冷静的态度,给大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大力开展就业观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尽快从就业困扰中解脱,重建科学的就业观。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