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需要创作者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然而这种综合素质是不能速成的,它靠的是不断的学习和长期实践的积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专业设备,如何操作视频制作软件并非难事,而要想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却绝非一日之功。
关键词:影视艺术;艺术素养
伴随着中国电影、电视产业的迅速发展,影视类专业也在各大中专院校遍地开花,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带着导演梦、明星梦进入了校园。据统计,2009年全国各大院校影视类专业招生人数超过17万人,影视类专业之火爆可见一斑。然而在此背景下,国内的影视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相对其他学科却尤显薄弱,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技术教育与智慧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同样落后,这里面影视类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落后又显得尤为突出。面对中国电影和中国影视教育发展的现状,个人认为在影视基础类课程中应加强影视创作理念教育,在此有必要谈谈教学过程中必须正视的几个问题。
1.重视影视基础类课程,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解读作品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需要创作者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然而这种综合素质是不能速成的,它靠的是不断的学习和长期实践的积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专业设备,如何操作视频制作软件并非难事,而要想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却绝非一日之功。但当下的影视基础教育往往过于强调基础技能,而忽视鉴赏类教育。就笔者所知,虽然绝大多数院校都开设有影视鉴赏、影视发展史或影视艺术概论等课程,但实施情况却并不理想。首先很多老师自身并没有意识到此类课程在影视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一些学校往往选择年轻教师来上这些课程,甚至认为是对其进行上岗前的锻炼,而这些年轻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相对薄弱,并不能够很好地去解读作品,在给学生讲解的时候无法形成自身的观点,更无法去引导学生去思考,最终导致影视鉴赏课程往往变成了电影放映课,只有“观看”,而没有“鉴赏”,由此便丧失了影视鉴赏课程作为影视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强有力的手段的存在。另外还有影视艺术概论课程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体现在教师过于注重介绍历史,对影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派别、每一个大师都一一进行介绍,但很多老师自身却并没有对其所讲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由此就会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曾经,我的一些学生就拿一些制作粗糙的自拍影片给我看,并告诉我说那是模仿某某大师的风格,但令我诧异的是那个所谓的大师是30年代某学派的代表人物。不可否认,在那个时代,他的作品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可七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去模仿那些陈旧的东西,显然已不合适。回顾电影艺术发展的百年历史,从最初卢米艾尔兄弟把摄影机对准一个物体进行拍摄,到当今的使用高科技手段去模拟现实,各种流派、观念、方法的不断出现。无可厚非,它们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在电影发展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一页。然而,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虽然在艺术的殿堂里没有对与错,可我们不得不承认,时代的发展所导致的观众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攀升,甚至人类社会自身意识形态的转变,都会导致观众对影片风格,质量,拍摄方法,艺术观念等需求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电影本身的发展也在影响着观众的欣赏水平。因此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影视鉴赏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多看优秀影视作品,而且要引导学生多比较,多思考,从中受到启发,同时学会欣赏作品、解读作品。而在影视艺术概论类课程的讲授方法上,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他的作用应更多体现在承认过往流派和人物的历史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电影发展,以当代电影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历史,从历史经典中能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从而吸取其有益的思想,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作实践。
2.影视教育中应坚守人文情怀,加强民族性、原创性的教育
首先,在影视教育中加强民族性、原创性教育,是影视类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影视类专业学生,由于其入学方式的特殊性,其相对文化水平往往较低,导致其所关注的创作题材亦较为狭窄,很多学生在创作中过于强调技术性,而忽视主题性。他们热衷于创作的题材往往是大学里的爱情故事,甚至有些同学硬要在这样一个狭小的题材空间里,去发掘所谓的同性恋、三角恋之类。这些故事大多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缺乏典型的情节,除了自我陶醉外,在他人看来,完全不知所云。因此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多去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从平淡中挖掘出题材,或者让学生多去看一些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开阔思路,扩大其对社会的关注面,发掘出具有浓厚人文情怀的创作题材。
其次,在影视教育中加强民族性、原创性教育,是由中国电影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历数近几年国内的电影,从《十全九美》到《熊猫大侠》,从《大笑江湖》到《武林外传》,中国电影界刮起了一股娱乐化风潮,就连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也放弃了其人文坚守和文化责任,弄出了《三枪》这样毫无文化底蕴的作品,然后像抓药般地放入些网络流行元素、喜剧元素、西方元素,甚至是二人转元素,最后以“无厘头化”方式而演绎出了一出超自然、超时空的仅为博人一笑的闹剧。而陈凯歌的《无极》,则更是让人看得不知所云。伴随着《三枪》和《无极》这样的作品的诞生,不得不让人感叹新时期曾经以惊涛裂岸般的气势而令世界刮目相看的“第五代”人文新潮俨然已成昨日黄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廉价而趋于低俗的大众娱乐快餐的泛滥。
这些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虽然驶入了快车道,但作为影视教育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电影,文化负载不够,真正的人文内涵在缺失。而先前那些如《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霸王别姬》等一批反映民族意识形态的作品,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这些故事发生的环境是东方的,而内容却无不是以人文情怀来包容大千的,从而能够跨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被各个国家的观众所认同。历史反复证明,只有民族的,才是能够被世界所认可的。因此我们在影视专业的基础课程教育中,必须正视这一理念,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跟风,不被一时的市场效益所蒙蔽,积极开拓思路,多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坚定不移地加强民族性、原创性教育。
3.摒弃传统偏见,提倡商业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影视教育理念
在电影创作领域,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之争似乎永远无法平息。中国电影长期受艺术电影观念的影响,对电影的商业性重视不够,导致其在九十年代被迫挣扎于改革阵痛和好莱坞大片的双重围剿。直到后来电影体制转型,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电影才迎来了一个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影产业的发展让人们逐步认识到了电影的商业性、艺术性和传播性的相互关系。可长期以来,在电影教育中,很多教师依然习惯性地对商业电影嗤之以鼻。特别是好莱坞电影,总是被人死死地贴上了文化快餐的标签。事实上,电影艺术地位的提高并不是以否定或削弱电影的商业性为前提的。看看近年来的《阿凡达》、《2012》等影片的火爆我们就不难相信:无论你喜欢与否,好莱坞电影无疑都是当今世界电影发展得最为成功的典范。它从不因受其它电影流派的影响而否定自身,而是不断从外界汲取营养,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再拿它们生产的影片去影响世界。因而无数的艺术家在这里献出了自己毕生的才华,无数的影片从这里流向世界的各个角落,让人们享受好莱坞带给他们的梦幻。
现在是中国影视教育大发展的好时机,影视教育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影视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更新观念,在教学中锐意改革,敢于创新,深入研究影视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探索影视教育教学艺术之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培养出不愧于这个时代的高素质的影视创作人才。
关键词:影视艺术;艺术素养
伴随着中国电影、电视产业的迅速发展,影视类专业也在各大中专院校遍地开花,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带着导演梦、明星梦进入了校园。据统计,2009年全国各大院校影视类专业招生人数超过17万人,影视类专业之火爆可见一斑。然而在此背景下,国内的影视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相对其他学科却尤显薄弱,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技术教育与智慧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同样落后,这里面影视类专业基础课程教育的落后又显得尤为突出。面对中国电影和中国影视教育发展的现状,个人认为在影视基础类课程中应加强影视创作理念教育,在此有必要谈谈教学过程中必须正视的几个问题。
1.重视影视基础类课程,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解读作品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需要创作者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然而这种综合素质是不能速成的,它靠的是不断的学习和长期实践的积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专业设备,如何操作视频制作软件并非难事,而要想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却绝非一日之功。但当下的影视基础教育往往过于强调基础技能,而忽视鉴赏类教育。就笔者所知,虽然绝大多数院校都开设有影视鉴赏、影视发展史或影视艺术概论等课程,但实施情况却并不理想。首先很多老师自身并没有意识到此类课程在影视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一些学校往往选择年轻教师来上这些课程,甚至认为是对其进行上岗前的锻炼,而这些年轻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相对薄弱,并不能够很好地去解读作品,在给学生讲解的时候无法形成自身的观点,更无法去引导学生去思考,最终导致影视鉴赏课程往往变成了电影放映课,只有“观看”,而没有“鉴赏”,由此便丧失了影视鉴赏课程作为影视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强有力的手段的存在。另外还有影视艺术概论课程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体现在教师过于注重介绍历史,对影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派别、每一个大师都一一进行介绍,但很多老师自身却并没有对其所讲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由此就会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曾经,我的一些学生就拿一些制作粗糙的自拍影片给我看,并告诉我说那是模仿某某大师的风格,但令我诧异的是那个所谓的大师是30年代某学派的代表人物。不可否认,在那个时代,他的作品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可七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去模仿那些陈旧的东西,显然已不合适。回顾电影艺术发展的百年历史,从最初卢米艾尔兄弟把摄影机对准一个物体进行拍摄,到当今的使用高科技手段去模拟现实,各种流派、观念、方法的不断出现。无可厚非,它们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在电影发展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一页。然而,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虽然在艺术的殿堂里没有对与错,可我们不得不承认,时代的发展所导致的观众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攀升,甚至人类社会自身意识形态的转变,都会导致观众对影片风格,质量,拍摄方法,艺术观念等需求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电影本身的发展也在影响着观众的欣赏水平。因此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影视鉴赏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多看优秀影视作品,而且要引导学生多比较,多思考,从中受到启发,同时学会欣赏作品、解读作品。而在影视艺术概论类课程的讲授方法上,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他的作用应更多体现在承认过往流派和人物的历史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电影发展,以当代电影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历史,从历史经典中能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从而吸取其有益的思想,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作实践。
2.影视教育中应坚守人文情怀,加强民族性、原创性的教育
首先,在影视教育中加强民族性、原创性教育,是影视类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影视类专业学生,由于其入学方式的特殊性,其相对文化水平往往较低,导致其所关注的创作题材亦较为狭窄,很多学生在创作中过于强调技术性,而忽视主题性。他们热衷于创作的题材往往是大学里的爱情故事,甚至有些同学硬要在这样一个狭小的题材空间里,去发掘所谓的同性恋、三角恋之类。这些故事大多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缺乏典型的情节,除了自我陶醉外,在他人看来,完全不知所云。因此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多去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从平淡中挖掘出题材,或者让学生多去看一些优秀的影视文学作品,开阔思路,扩大其对社会的关注面,发掘出具有浓厚人文情怀的创作题材。
其次,在影视教育中加强民族性、原创性教育,是由中国电影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历数近几年国内的电影,从《十全九美》到《熊猫大侠》,从《大笑江湖》到《武林外传》,中国电影界刮起了一股娱乐化风潮,就连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张艺谋也放弃了其人文坚守和文化责任,弄出了《三枪》这样毫无文化底蕴的作品,然后像抓药般地放入些网络流行元素、喜剧元素、西方元素,甚至是二人转元素,最后以“无厘头化”方式而演绎出了一出超自然、超时空的仅为博人一笑的闹剧。而陈凯歌的《无极》,则更是让人看得不知所云。伴随着《三枪》和《无极》这样的作品的诞生,不得不让人感叹新时期曾经以惊涛裂岸般的气势而令世界刮目相看的“第五代”人文新潮俨然已成昨日黄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廉价而趋于低俗的大众娱乐快餐的泛滥。
这些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虽然驶入了快车道,但作为影视教育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电影,文化负载不够,真正的人文内涵在缺失。而先前那些如《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霸王别姬》等一批反映民族意识形态的作品,却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这些故事发生的环境是东方的,而内容却无不是以人文情怀来包容大千的,从而能够跨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被各个国家的观众所认同。历史反复证明,只有民族的,才是能够被世界所认可的。因此我们在影视专业的基础课程教育中,必须正视这一理念,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不跟风,不被一时的市场效益所蒙蔽,积极开拓思路,多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坚定不移地加强民族性、原创性教育。
3.摒弃传统偏见,提倡商业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影视教育理念
在电影创作领域,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之争似乎永远无法平息。中国电影长期受艺术电影观念的影响,对电影的商业性重视不够,导致其在九十年代被迫挣扎于改革阵痛和好莱坞大片的双重围剿。直到后来电影体制转型,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电影才迎来了一个产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影产业的发展让人们逐步认识到了电影的商业性、艺术性和传播性的相互关系。可长期以来,在电影教育中,很多教师依然习惯性地对商业电影嗤之以鼻。特别是好莱坞电影,总是被人死死地贴上了文化快餐的标签。事实上,电影艺术地位的提高并不是以否定或削弱电影的商业性为前提的。看看近年来的《阿凡达》、《2012》等影片的火爆我们就不难相信:无论你喜欢与否,好莱坞电影无疑都是当今世界电影发展得最为成功的典范。它从不因受其它电影流派的影响而否定自身,而是不断从外界汲取营养,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再拿它们生产的影片去影响世界。因而无数的艺术家在这里献出了自己毕生的才华,无数的影片从这里流向世界的各个角落,让人们享受好莱坞带给他们的梦幻。
现在是中国影视教育大发展的好时机,影视教育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影视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更新观念,在教学中锐意改革,敢于创新,深入研究影视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探索影视教育教学艺术之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培养出不愧于这个时代的高素质的影视创作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