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重要任务,近年来审计发现,部门单位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导致部门预算执行结果失真,既影响部门决算的真实性,又影响财政预算执行的真实正确性。针对部门单位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笔者提出了强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需要创新审计理念、突出审计重点、改进方式方法、着力宏观建议的审计对策。
关键词:部门预算;会计信息失真;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一、引言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财政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财政改革之一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部门预算管理的强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越来越成为国家审计机关重要的职能任务。近年来,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部门单位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不但导致部门预算执行结果失真,影响部门决算的真实性,进而影响整个地区财政预算执行的真实正确性,而且助长了部门利益的膨胀,甚至影响了社会风气。强化部门预算思维,提高部门预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
二、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及问题
部门预算改革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监督等多个方面。作为部门预算改革成果的主要载体,部门单位预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状况显得愈发重要。但审计发现,当前部门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主要体现为:
(一)部门预算会计核算不规范,预算收支反映不真实
一是应缴入国库的各项预算收入未及时上缴。预算收入未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情况的依然存在;二是基本支出挤占项目支出普遍存在;三是项目支出核算不清晰。项目支出未单独核算,部门单位无预算、超预算、擅自调整项目支出,挤占挪用项目支出现象较为普遍;四是预算支出会计科目界限混淆,使用交叉。基本支出科目间、各项费用之间混用情况普遍,“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目更成了各种不便真实列报支出的“避难所”;五是部分预算支出核算不准确。部分应列当年支出未列当年支出挂“暂付款”等,一些部门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混淆预算经费与预算外经费的界限,部分预算经费开支与经营收支混淆支出。
(二)预算会计账面与实际符合度不高
一是应纳入预算内管理和核算的收支转移到预算外。一些部门单位将预算收入在往来账核算,有的甚至设置账外账、“小金库”;二是部分预算支出级次不明晰。上级主管部门在本级列支下级支出;主管部门以各种方式占用下属部门资源;部门单位通过与下属单位项目资金拨付,以培训费、项目支出为名列报旅游考察费、招待费等问题屡见不鲜;三是部门单位虚列支出,导致预算执行结果失真。一些部门单位在年末采取虚列支出、挂“暂存款”科目款、转入其他账户或下属单位的方法,人为扩大预算支出规模;四是一些部门单位通过采取行政弥补工会、食堂,或以招待费、差旅费形式定额列报津补贴等方式发放职工福利、津补贴;五是部门单位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和报账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部门单位结转结余反映不完整正确
目前一些部门单位账面历年预算结转结余较多,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不真实反映净结余。基于部门单位净结余将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的规定和要求,一些部门单位在账面结转和结余中基本不反映净结余情况;二是结转资金中,有相当部分无具体项目,有的结转资金甚至年年结转;三是预算结转结余与经营收支结余划分不清晰;四是部分部门单位动用结余未作相应会计处理,导致结余虚假;五是一些部门单位为了多得利息或隐匿资金,把结余资金存入银行或转到其它银行账户上,部门“家底”反映不实。
(四)部门决算反映不准确
一是决算报表与会计账面数据不符。一方面由于受报表格式限制,编报口径不尽统一等因素影响,一些部门单位在编制报表时随意增减或调整科目和数据;另一方面为了与预算相对应,一些部门单位将基本支出调整到项目支出列报,甚至将财政直接支出的预算支出在本部门单位决算中列报。造成决算报表与会计账面数据不符;二是部门决算编报不真实准确。一些部门单位年终未全面完整汇总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加之存在收支核算不规范、虚列支出、账面结余编报不实等问题,造成部门决算收支和结余反映不实;同时由于部门会计核算科目混用造成决算支出结构不真实。
三、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导致部门预算执行结果的失真,进而影响了财政预算执行结果的失真,不全面准确甚至是严重失实的预算会计信息,也不利于财政预算管理,可能导致预算管理和监督的决策失当甚至错误。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制度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
一是部门预算管理意识不强。由于部门预算改革实施时间不长,部门单位对部门预算认识还不够深入到位,缺乏部门预算思维,导致管理不到位。部门单位普遍重资金争取、轻预算约束,重资金使用、轻财务管理,导致预算执行不严,会计信息失真。
二是预算管理相关制度规定尚不够规范严密。目前预算管理制度与会计制度的一些规定仍不够协调统一,一些规定和要求不够明确,有些规定还不符合实际。首先,现行预算授权机制授予部门单位开支公款的合法权力,但对于预算支出由哪些开支构成界定不清晰,特别是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限不清晰,缺少明晰的、可操作的规定,从而留给部门单位“自由组装”的巨大权力。加之目前财政部门对一些费用支出尚未制定控制标准,对经费支出的内涵、对象、报销依据、内容也无明确可操作的界定和要求,部分开支费用列报及会计核算基本是人为判断。其次,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安排时基于压缩控制行政支出等考虑,基本支出预算定额标准偏低,不能保障部门单位正常运转开支需要,部门单位只能靠多编报项目和挤占项目经费来保障运转。第三,部分费用支出政策不明确,相关会计制度与法律规定不够一致。如工会法规定工会经费不足时,可以用行政经费弥补,但又未明确规定具体弥补的标准,以致部门单位在无章可循或政策不明情况下,经费充裕的随意多支出,既造成部门单位预算会计信息失真,也造成部门间支出水平差异较大,引发部门间相互攀比,违规收支。 三是对部门单位提高预算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高。目前除财政部门按职责对部门预决算进行简单审核外,部门单位预算信息的真实性检查基本处于真空区,加之部门预、决算公开还处于起步阶段,对部门单位预算会计信息质量尚未无严格要求,因而导致部门预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预算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四是部门单位遵守财经法规的意识仍较淡泊。由于受单位利益驱使和对单位既得利益的维护,一些部门单位执行预算管理相关规定不严,导致预算会计信息失真。一些部门单位特权思想严重,不严格遵守国库集中支付规定,沿用以前的管理模式,设置专户人为转移预算资金到部门单位,造成年度预算执行不真实。
五是部门预算执行监管缺失。财政部门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不强,无法及时掌握预算执行进度情况和检查处理部门预算执行中违规问题,部门预算缺乏约束力。同时,由于国家审计力量有限,对部门单位的审计还无法实现全覆盖,一些部门单位多年未进行过全面审计,甚至有一些部门单位从来没有接受过审计,存在审计监督盲点和死角。
六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会计人员作为部门单位内部职工,人事、工资都由所在部门单位管理,利害关系也会导致会计人员偏向所在的部门单位,很难真正做到坚持原则和坚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这是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
四、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对策思考
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结果是部门预算管理的综合体现,而真实准确的预算会计信息是预算执行结果正确性的基本保障,也直接决定审计结果的正确性。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需要有针对性采取以下对策:
(一)创新审计理念
一是要从单纯关注预算执行结果向全面关注部门预算执行过程的准确性、合规性转变;二是要从查证部门预算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着手反证部门预算管理问题。通过对部门预算的各个环节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检查,揭示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行政效能等方面问题。
(二)突出审计重点
一是突出对重点单位和重点环节的审计监督。一要把财政收入征收部门、使用财政资金数额大及有财政资金再分配权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易发部门单位纳作监督重点;二要突出对预算管理重点环节的审计,重点关注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经费支出的会计信息真实性;三要突出对部门单位行政成本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监督检查。重点关注部门预算绩效评估、部门“三公经费”支出等。
二是突出预算管理制度的审计检查。既要从预算管理制度自身设计、有效执行角度进行审计,又要重点关注部门单位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检查揭示制度缺陷和弊端。
三是突出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中共性问题和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的审计检查。通过对部门预算管理中带共性的、典型性问题的审计,为提出完善制度体制机制的审计建议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撑。
四是突出对财政监管情况的审计检查。重点检查对部门预算政策制度贯彻落实是否到位;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监督是否及时;对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对预算执行过程中违规行为是否严肃处理等。
(三)改进审计方式方法
一是扩大审计监督面。在加强对一级预算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同时,增加对下属部门单位的审计,消除监督盲区和死角。
二是适用审计调查。除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强化预算信息真实性的审计检查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对部门预算信息失真状况开展审计调查。
三是强化分析检查。不仅要检查对会计账目报表,还要实地调查核实情况,不仅要检查其经费开支是否正确合规,还要认真查对和分析其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查明会计信息失真原因。
四是注重调查了解。审计中,灵活运用与部门单位相关人员的访谈、座谈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检查了解部门预算执行管理情况,核实印证预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着力宏观审计建议
要充分发挥审计在规范部门预算管理的建设性作用,需把握以下着力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促进部门单位正确真实准确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一是着力强化部门预算意识,为消除预算会计信息失真打牢基础。部门单位部门预算思维形成,是主客观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强化部门单位部门预算意识,除加强部门预算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形成自觉遵纪守法,自觉接受管理监督的良好氛围外,更重要的是要严格部门预算管理,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同时要推行预、决算公开,增强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公开透明度也是强化预算思维的重要措施。通过宣传教育和严格管理,逐步强化部门单位部门预算意识和财政管理观念,严格执行财政批复预算,规范财政财务核算和决算编报,真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二是着力促进财政部门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完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监督管理机制。一要促进改变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积极推行部门单位预算“零基”编制;二要促进细化部门预算,增强部门预算的可执行性。完善定员定额管理体系;强化项目库建设,推进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增强年度预算之间的连续性。将项目支出预算细化到经济分类,明晰反映各项支出用途;将结余资金情况和预算编制切实结合起来, 加大结余资金统筹使用的力度,规范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三要促进加大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力度,严格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和执行效果;四要促进建立刚性的预算绩效评估约束机制,强化部门预算绩效评价。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编制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五要促进预算管理违规责任追究。积极推进预算管理问责惩戒,增强预算约束力。
三是着力促进相关制度办法的改进和规范。一要促进完善规范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确保制度公平有效执行,消除特权部门和“例外”单位;二要促进规范部门单位收入来源管理,从源头上纠正会计信息失真。目前,国家基于减政放权的决策对行政事业收费进行了清理规范,但部门单位乱收乱支的情况仍然存在,部门单位收费收入不规范账务处理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之一,强化收费管理并结合“费改税”清理部门单位收费是纠正会计信息失真的治本之举;三要规范部门预算执行中不合理不适用的办法规定;四要促进预算支出的相关管控办法及标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提高部门预算支出核算管理的规范性。
四是着力促进健全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要通过审计促进充分发挥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的作用,强化财务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
五是着力促进提高部门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促进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学习培训和职业道德与纪律教育。引导教育财会人员坚持原则、遵守法纪、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作者简介:秦 忠,(1968-),男,汉族,重庆市渝北区,审计师,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国家审计工作,研究方向:审计。
关键词:部门预算;会计信息失真;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2
一、引言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是财政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财政改革之一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部门预算管理的强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越来越成为国家审计机关重要的职能任务。近年来,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发现,部门单位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不但导致部门预算执行结果失真,影响部门决算的真实性,进而影响整个地区财政预算执行的真实正确性,而且助长了部门利益的膨胀,甚至影响了社会风气。强化部门预算思维,提高部门预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开展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
二、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及问题
部门预算改革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监督等多个方面。作为部门预算改革成果的主要载体,部门单位预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状况显得愈发重要。但审计发现,当前部门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主要体现为:
(一)部门预算会计核算不规范,预算收支反映不真实
一是应缴入国库的各项预算收入未及时上缴。预算收入未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情况的依然存在;二是基本支出挤占项目支出普遍存在;三是项目支出核算不清晰。项目支出未单独核算,部门单位无预算、超预算、擅自调整项目支出,挤占挪用项目支出现象较为普遍;四是预算支出会计科目界限混淆,使用交叉。基本支出科目间、各项费用之间混用情况普遍,“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目更成了各种不便真实列报支出的“避难所”;五是部分预算支出核算不准确。部分应列当年支出未列当年支出挂“暂付款”等,一些部门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混淆预算经费与预算外经费的界限,部分预算经费开支与经营收支混淆支出。
(二)预算会计账面与实际符合度不高
一是应纳入预算内管理和核算的收支转移到预算外。一些部门单位将预算收入在往来账核算,有的甚至设置账外账、“小金库”;二是部分预算支出级次不明晰。上级主管部门在本级列支下级支出;主管部门以各种方式占用下属部门资源;部门单位通过与下属单位项目资金拨付,以培训费、项目支出为名列报旅游考察费、招待费等问题屡见不鲜;三是部门单位虚列支出,导致预算执行结果失真。一些部门单位在年末采取虚列支出、挂“暂存款”科目款、转入其他账户或下属单位的方法,人为扩大预算支出规模;四是一些部门单位通过采取行政弥补工会、食堂,或以招待费、差旅费形式定额列报津补贴等方式发放职工福利、津补贴;五是部门单位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和报账的情况普遍存在。
(三)部门单位结转结余反映不完整正确
目前一些部门单位账面历年预算结转结余较多,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不真实反映净结余。基于部门单位净结余将纳入部门预算统筹安排的规定和要求,一些部门单位在账面结转和结余中基本不反映净结余情况;二是结转资金中,有相当部分无具体项目,有的结转资金甚至年年结转;三是预算结转结余与经营收支结余划分不清晰;四是部分部门单位动用结余未作相应会计处理,导致结余虚假;五是一些部门单位为了多得利息或隐匿资金,把结余资金存入银行或转到其它银行账户上,部门“家底”反映不实。
(四)部门决算反映不准确
一是决算报表与会计账面数据不符。一方面由于受报表格式限制,编报口径不尽统一等因素影响,一些部门单位在编制报表时随意增减或调整科目和数据;另一方面为了与预算相对应,一些部门单位将基本支出调整到项目支出列报,甚至将财政直接支出的预算支出在本部门单位决算中列报。造成决算报表与会计账面数据不符;二是部门决算编报不真实准确。一些部门单位年终未全面完整汇总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加之存在收支核算不规范、虚列支出、账面结余编报不实等问题,造成部门决算收支和结余反映不实;同时由于部门会计核算科目混用造成决算支出结构不真实。
三、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导致部门预算执行结果的失真,进而影响了财政预算执行结果的失真,不全面准确甚至是严重失实的预算会计信息,也不利于财政预算管理,可能导致预算管理和监督的决策失当甚至错误。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制度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
一是部门预算管理意识不强。由于部门预算改革实施时间不长,部门单位对部门预算认识还不够深入到位,缺乏部门预算思维,导致管理不到位。部门单位普遍重资金争取、轻预算约束,重资金使用、轻财务管理,导致预算执行不严,会计信息失真。
二是预算管理相关制度规定尚不够规范严密。目前预算管理制度与会计制度的一些规定仍不够协调统一,一些规定和要求不够明确,有些规定还不符合实际。首先,现行预算授权机制授予部门单位开支公款的合法权力,但对于预算支出由哪些开支构成界定不清晰,特别是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限不清晰,缺少明晰的、可操作的规定,从而留给部门单位“自由组装”的巨大权力。加之目前财政部门对一些费用支出尚未制定控制标准,对经费支出的内涵、对象、报销依据、内容也无明确可操作的界定和要求,部分开支费用列报及会计核算基本是人为判断。其次,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安排时基于压缩控制行政支出等考虑,基本支出预算定额标准偏低,不能保障部门单位正常运转开支需要,部门单位只能靠多编报项目和挤占项目经费来保障运转。第三,部分费用支出政策不明确,相关会计制度与法律规定不够一致。如工会法规定工会经费不足时,可以用行政经费弥补,但又未明确规定具体弥补的标准,以致部门单位在无章可循或政策不明情况下,经费充裕的随意多支出,既造成部门单位预算会计信息失真,也造成部门间支出水平差异较大,引发部门间相互攀比,违规收支。 三是对部门单位提高预算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高。目前除财政部门按职责对部门预决算进行简单审核外,部门单位预算信息的真实性检查基本处于真空区,加之部门预、决算公开还处于起步阶段,对部门单位预算会计信息质量尚未无严格要求,因而导致部门预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预算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四是部门单位遵守财经法规的意识仍较淡泊。由于受单位利益驱使和对单位既得利益的维护,一些部门单位执行预算管理相关规定不严,导致预算会计信息失真。一些部门单位特权思想严重,不严格遵守国库集中支付规定,沿用以前的管理模式,设置专户人为转移预算资金到部门单位,造成年度预算执行不真实。
五是部门预算执行监管缺失。财政部门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不强,无法及时掌握预算执行进度情况和检查处理部门预算执行中违规问题,部门预算缺乏约束力。同时,由于国家审计力量有限,对部门单位的审计还无法实现全覆盖,一些部门单位多年未进行过全面审计,甚至有一些部门单位从来没有接受过审计,存在审计监督盲点和死角。
六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会计人员作为部门单位内部职工,人事、工资都由所在部门单位管理,利害关系也会导致会计人员偏向所在的部门单位,很难真正做到坚持原则和坚守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这是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
四、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审计对策思考
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结果是部门预算管理的综合体现,而真实准确的预算会计信息是预算执行结果正确性的基本保障,也直接决定审计结果的正确性。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需要有针对性采取以下对策:
(一)创新审计理念
一是要从单纯关注预算执行结果向全面关注部门预算执行过程的准确性、合规性转变;二是要从查证部门预算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着手反证部门预算管理问题。通过对部门预算的各个环节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检查,揭示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行政效能等方面问题。
(二)突出审计重点
一是突出对重点单位和重点环节的审计监督。一要把财政收入征收部门、使用财政资金数额大及有财政资金再分配权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易发部门单位纳作监督重点;二要突出对预算管理重点环节的审计,重点关注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经费支出的会计信息真实性;三要突出对部门单位行政成本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监督检查。重点关注部门预算绩效评估、部门“三公经费”支出等。
二是突出预算管理制度的审计检查。既要从预算管理制度自身设计、有效执行角度进行审计,又要重点关注部门单位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检查揭示制度缺陷和弊端。
三是突出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中共性问题和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的审计检查。通过对部门预算管理中带共性的、典型性问题的审计,为提出完善制度体制机制的审计建议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撑。
四是突出对财政监管情况的审计检查。重点检查对部门预算政策制度贯彻落实是否到位;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监督是否及时;对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对预算执行过程中违规行为是否严肃处理等。
(三)改进审计方式方法
一是扩大审计监督面。在加强对一级预算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监督的同时,增加对下属部门单位的审计,消除监督盲区和死角。
二是适用审计调查。除在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强化预算信息真实性的审计检查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对部门预算信息失真状况开展审计调查。
三是强化分析检查。不仅要检查对会计账目报表,还要实地调查核实情况,不仅要检查其经费开支是否正确合规,还要认真查对和分析其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查明会计信息失真原因。
四是注重调查了解。审计中,灵活运用与部门单位相关人员的访谈、座谈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检查了解部门预算执行管理情况,核实印证预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着力宏观审计建议
要充分发挥审计在规范部门预算管理的建设性作用,需把握以下着力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促进部门单位正确真实准确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一是着力强化部门预算意识,为消除预算会计信息失真打牢基础。部门单位部门预算思维形成,是主客观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强化部门单位部门预算意识,除加强部门预算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形成自觉遵纪守法,自觉接受管理监督的良好氛围外,更重要的是要严格部门预算管理,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同时要推行预、决算公开,增强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公开透明度也是强化预算思维的重要措施。通过宣传教育和严格管理,逐步强化部门单位部门预算意识和财政管理观念,严格执行财政批复预算,规范财政财务核算和决算编报,真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二是着力促进财政部门强化部门预算管理,完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监督管理机制。一要促进改变传统预算管理模式,积极推行部门单位预算“零基”编制;二要促进细化部门预算,增强部门预算的可执行性。完善定员定额管理体系;强化项目库建设,推进项目预算滚动管理,增强年度预算之间的连续性。将项目支出预算细化到经济分类,明晰反映各项支出用途;将结余资金情况和预算编制切实结合起来, 加大结余资金统筹使用的力度,规范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三要促进加大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力度,严格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预算执行进度和执行效果;四要促进建立刚性的预算绩效评估约束机制,强化部门预算绩效评价。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编制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五要促进预算管理违规责任追究。积极推进预算管理问责惩戒,增强预算约束力。
三是着力促进相关制度办法的改进和规范。一要促进完善规范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确保制度公平有效执行,消除特权部门和“例外”单位;二要促进规范部门单位收入来源管理,从源头上纠正会计信息失真。目前,国家基于减政放权的决策对行政事业收费进行了清理规范,但部门单位乱收乱支的情况仍然存在,部门单位收费收入不规范账务处理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之一,强化收费管理并结合“费改税”清理部门单位收费是纠正会计信息失真的治本之举;三要规范部门预算执行中不合理不适用的办法规定;四要促进预算支出的相关管控办法及标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提高部门预算支出核算管理的规范性。
四是着力促进健全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要通过审计促进充分发挥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的作用,强化财务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
五是着力促进提高部门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促进加强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学习培训和职业道德与纪律教育。引导教育财会人员坚持原则、遵守法纪、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作者简介:秦 忠,(1968-),男,汉族,重庆市渝北区,审计师,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国家审计工作,研究方向: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