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企业工时定额制定和工时定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简要分析,针对存在的特定问题,给出改进方案,便于提升工时定额管理的水平,充分发挥工时定额的作用。
关键词:工时定额制定;工时定额管理;秒表的时间研究
1.工时定额的制定
1.1常用的定额制定方法
工时定额的制定方法主要有四种:经验估工法、类推比较法、统计分析法、技术测定法。
经验估工法优点是简单易行、上手快、工作量少,方便定额的制定与修订,然而采用该方法应建立在定额员具备一定经验基础上,并且受定额员经验和责任心等主观因素影响严重;类推比较法便于保持零件间定额水平的相对平衡,缺点是工作量大。统计分析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工作量较小,有一定数字资料为依据,可反映实际情况,缺点是工时定额准确性易受统计资料准确性的影响,质量不高;技术测定法的优点是能使定额的制定建立在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定额质量较高,缺点是技术测定法较复杂,工作量大,耗费时间长,对生产工艺过程要求稳定,应用在大量生产类型的企业,常用于流水线工序定额的制定。在综合各种方法的成本、编制时间以及准确度之后,决定采用秒表法和类推比较法。
1.2秒表法与类推比较法
秒表时间研究是作业测定技术中的一种常用的抽样调查方法。秒表的时间研究以生产过程中的工序为研究对象,在一段时间内,按照预定的观测次数利用秒表连续不断地观测操作者的作业,然后以此为依据计算该作业的标准时间[2]。
秒表法与类推比较方法结合的测定方法如下:
①对产品进行分类,按照产品类型划分大类:结构件、薄壁件、机匣,按照材质、结构、加工特性进行细分。
②各类别中代表性产品的选择。
③操作者的选择,要选择操作熟练程度中等偏上的操作者,同时了解操作者的技术等级,工作年限等情况。
④以工序对象,根据典型工艺,划分作业单元。
⑤确定观测次数,测时作为一个抽样的过程,只有科学合理的观测次数才能有效对总体进行预测。
③实际测时,使用秒表采用连续测时法进行测时。
④剔除异常值,确定各单元的有效的实际操作时间,通常采用三倍标准差法,通过公式,最后剔除界于管制上限-3与+3之外的异常值,得到合格的观测数据。
⑤确定评定系数。采用评定系数对观测时间平均值予以修正,表示为:正常时间=观测时间×评定系数(正常时间=k,k为评定系数)
⑥确定宽放时间。宽放时间=观测时间×宽放率,宽放的种类有私事宽放、疲劳宽放、延迟宽放和政策宽放。
⑦确定标准时间。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正常时间×(1+宽放时间)
⑧依据代表性产品的标准时间,通过类比推断确定其他同类产品的标准时间。
通过采用上述的程序和方法,能够科学地核定产品的标准工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技术测定工作量大的缺陷,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型企业提升工时管理的水平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2.工时定额的管理
2.1工时定额管理的主要问题
(1) 工时定额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难以满足日常工时定额管理的需要。基层单位专职的工时定额管理人员很少,多数定额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需要忙于自己的事务性工作,投入到工时定额管理工作中精力不够,导致工时定额管理水平低。
(2) 工时定额制定与贯彻执行脱节。工时定额牵涉内部工人利益,管理工作难度大、易得罪人,工时定额管理人员很难完全发挥管理者应有的作用,管理不严或不认真管理等于自行浪费。
(3) 企业对工时定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企业基层单位比较重视结算收入的增加,也就是工时定额作为产品结算依据的部分,而忽视对工时定额的管理,导致其不能为组织生产、成本核算、按劳分配提供有效依据。
2.2加强工时定额管理
(1) 加强培训,提高工时定额管理人员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对于影响企业的发展的作用愈加突出,培养人才、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应被列为企业的长期战略任务。企业应严格员工队伍的建设,并在人才选拔、配备、培训、使用、考察等环节实行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培养出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需要的人才。企业应以“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为立足点,大力开展岗位培训、骨干培训、继续教育培训,适应岗位的需要的同时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工时定额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工时定额管理队伍的监督和考核。对于工作中积极向上的优秀人员给予正面激励。还应引入竞争机制,使业务精、能力强的人才尽量为企业发挥最大作用。
(2) 健全工时定额管理制度
企业应不断建立健全工时定额管理制度,在工时定额制定、贯彻执行、统计分析、修订等全过程中严格执行定额管理制度,将工时定额管理制度视为企业定管理的宪章,企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超越定额管理制度。建立统计分析制度,对工时完成情况、定额准确率进行详细记录和系统分析,根据定额执行情况,及时进行工时定额的调整工作,保证定额水平科学、合理。
3.结束语
工时定额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计划管理、成本核算、进度控制、成本控制、产品报价的重要依据,先进合理的工时定额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蔡启明,张庆,庄品.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杜,2007.
关键词:工时定额制定;工时定额管理;秒表的时间研究
1.工时定额的制定
1.1常用的定额制定方法
工时定额的制定方法主要有四种:经验估工法、类推比较法、统计分析法、技术测定法。
经验估工法优点是简单易行、上手快、工作量少,方便定额的制定与修订,然而采用该方法应建立在定额员具备一定经验基础上,并且受定额员经验和责任心等主观因素影响严重;类推比较法便于保持零件间定额水平的相对平衡,缺点是工作量大。统计分析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工作量较小,有一定数字资料为依据,可反映实际情况,缺点是工时定额准确性易受统计资料准确性的影响,质量不高;技术测定法的优点是能使定额的制定建立在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定额质量较高,缺点是技术测定法较复杂,工作量大,耗费时间长,对生产工艺过程要求稳定,应用在大量生产类型的企业,常用于流水线工序定额的制定。在综合各种方法的成本、编制时间以及准确度之后,决定采用秒表法和类推比较法。
1.2秒表法与类推比较法
秒表时间研究是作业测定技术中的一种常用的抽样调查方法。秒表的时间研究以生产过程中的工序为研究对象,在一段时间内,按照预定的观测次数利用秒表连续不断地观测操作者的作业,然后以此为依据计算该作业的标准时间[2]。
秒表法与类推比较方法结合的测定方法如下:
①对产品进行分类,按照产品类型划分大类:结构件、薄壁件、机匣,按照材质、结构、加工特性进行细分。
②各类别中代表性产品的选择。
③操作者的选择,要选择操作熟练程度中等偏上的操作者,同时了解操作者的技术等级,工作年限等情况。
④以工序对象,根据典型工艺,划分作业单元。
⑤确定观测次数,测时作为一个抽样的过程,只有科学合理的观测次数才能有效对总体进行预测。
③实际测时,使用秒表采用连续测时法进行测时。
④剔除异常值,确定各单元的有效的实际操作时间,通常采用三倍标准差法,通过公式,最后剔除界于管制上限-3与+3之外的异常值,得到合格的观测数据。
⑤确定评定系数。采用评定系数对观测时间平均值予以修正,表示为:正常时间=观测时间×评定系数(正常时间=k,k为评定系数)
⑥确定宽放时间。宽放时间=观测时间×宽放率,宽放的种类有私事宽放、疲劳宽放、延迟宽放和政策宽放。
⑦确定标准时间。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正常时间×(1+宽放时间)
⑧依据代表性产品的标准时间,通过类比推断确定其他同类产品的标准时间。
通过采用上述的程序和方法,能够科学地核定产品的标准工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技术测定工作量大的缺陷,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型企业提升工时管理的水平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2.工时定额的管理
2.1工时定额管理的主要问题
(1) 工时定额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难以满足日常工时定额管理的需要。基层单位专职的工时定额管理人员很少,多数定额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需要忙于自己的事务性工作,投入到工时定额管理工作中精力不够,导致工时定额管理水平低。
(2) 工时定额制定与贯彻执行脱节。工时定额牵涉内部工人利益,管理工作难度大、易得罪人,工时定额管理人员很难完全发挥管理者应有的作用,管理不严或不认真管理等于自行浪费。
(3) 企业对工时定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企业基层单位比较重视结算收入的增加,也就是工时定额作为产品结算依据的部分,而忽视对工时定额的管理,导致其不能为组织生产、成本核算、按劳分配提供有效依据。
2.2加强工时定额管理
(1) 加强培训,提高工时定额管理人员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对于影响企业的发展的作用愈加突出,培养人才、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应被列为企业的长期战略任务。企业应严格员工队伍的建设,并在人才选拔、配备、培训、使用、考察等环节实行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培养出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需要的人才。企业应以“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为立足点,大力开展岗位培训、骨干培训、继续教育培训,适应岗位的需要的同时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工时定额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工时定额管理队伍的监督和考核。对于工作中积极向上的优秀人员给予正面激励。还应引入竞争机制,使业务精、能力强的人才尽量为企业发挥最大作用。
(2) 健全工时定额管理制度
企业应不断建立健全工时定额管理制度,在工时定额制定、贯彻执行、统计分析、修订等全过程中严格执行定额管理制度,将工时定额管理制度视为企业定管理的宪章,企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超越定额管理制度。建立统计分析制度,对工时完成情况、定额准确率进行详细记录和系统分析,根据定额执行情况,及时进行工时定额的调整工作,保证定额水平科学、合理。
3.结束语
工时定额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计划管理、成本核算、进度控制、成本控制、产品报价的重要依据,先进合理的工时定额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蔡启明,张庆,庄品.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杜,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