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数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让他们乐于学习,在快乐的学习气氛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多媒体的出现,给语文课程教学带来看生机与活力,它集声音、色彩、图像于一身,成了学生快乐学习的动力。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二十一世纪中国能否屹立于先进国家之列,关键是创造人才的竞争,所以,培养创造性人才成为教育的主旋律。
目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开展多媒体技术教学是教学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体现。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快乐学习势在必行。那么,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CAI视听课件。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他们的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就会在这边听边看边读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不断提高。
二、 利用直观形象,理解课文重难点
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做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三、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创造思维
创造离不开知识,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大大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更谈不上创造性运用知识,所以,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途径。多媒体课件友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程序。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特点,来设置学习能力的阶梯,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途径,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途径,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途径,能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学得的知识牢固,也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且由于学习知识过程富有创造性,在知识运用中就不会墨守陈规。比如:在教《孙权劝学》这一课时,古文知识晦涩难懂,学生对它一点儿不感兴趣。因此,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文言知识大比拼。把一些文言知识,按字、词、句分组,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借助多媒体,把这些题目在适当的时候呈现。学生分为A、B两组,参与竞赛特别是在进行抢答题这一节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盯着大屏幕,一刻也不该放松,生怕输给了对方,由于学生精力集中,使得课堂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
四、利用网络环境,拓宽作文空间
传统的习作教学由于教学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师→生),造成了教学信息的反馈延时。指导课很少有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学生只能在习作交给教师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能获得老师对习作质量的评价。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作文教学的个别化学习,网络媒体指导的习作教学信息多向传递,反馈及时。它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主动式信息交流。指导课上不仅当即获得来自教师方面的知识信息,还可以网络媒体、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以此调整自己的习作。教师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作文水平,分别给予不同的写作要求和不同的评语,还可把学生的文章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确立学生主题地位和发挥网络技术在教学、交流、反馈方面的优势,把网络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建构在网络环境下的生生、师生互动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展现个性,在互改、互评、切磋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多媒体要求教师是导演,导演着一幕幕场景;是画家,用斑斓的色彩展开生动的画面;是导游,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漫游……能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着学生;能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层次地引导思维发散,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从面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生素质。
(作者單位:河南省太康县大许寨乡第一中学 461400)
目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开展多媒体技术教学是教学现代化和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体现。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快乐学习势在必行。那么,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CAI视听课件。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他们的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就会在这边听边看边读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不断提高。
二、 利用直观形象,理解课文重难点
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做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三、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创造思维
创造离不开知识,但呆板、单调的学习途径,会大大束缚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更谈不上创造性运用知识,所以,应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途径。多媒体课件友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程序。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特点,来设置学习能力的阶梯,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途径,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达标的途径,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途径,能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学得的知识牢固,也可以保持较大的思维灵活度,自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且由于学习知识过程富有创造性,在知识运用中就不会墨守陈规。比如:在教《孙权劝学》这一课时,古文知识晦涩难懂,学生对它一点儿不感兴趣。因此,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文言知识大比拼。把一些文言知识,按字、词、句分组,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借助多媒体,把这些题目在适当的时候呈现。学生分为A、B两组,参与竞赛特别是在进行抢答题这一节时,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盯着大屏幕,一刻也不该放松,生怕输给了对方,由于学生精力集中,使得课堂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
四、利用网络环境,拓宽作文空间
传统的习作教学由于教学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师→生),造成了教学信息的反馈延时。指导课很少有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学生只能在习作交给教师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能获得老师对习作质量的评价。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作文教学的个别化学习,网络媒体指导的习作教学信息多向传递,反馈及时。它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主动式信息交流。指导课上不仅当即获得来自教师方面的知识信息,还可以网络媒体、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以此调整自己的习作。教师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作文水平,分别给予不同的写作要求和不同的评语,还可把学生的文章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确立学生主题地位和发挥网络技术在教学、交流、反馈方面的优势,把网络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建构在网络环境下的生生、师生互动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展现个性,在互改、互评、切磋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多媒体要求教师是导演,导演着一幕幕场景;是画家,用斑斓的色彩展开生动的画面;是导游,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漫游……能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着学生;能全方位地、多元化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层次地引导思维发散,拓宽思维境界,引发发散性思维,使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方面得到训练,从面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生素质。
(作者單位:河南省太康县大许寨乡第一中学 46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