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教育领域结合的产物,它可以直击教学目标和要求,融合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最佳的黄金时段,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微课,不仅可以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丰富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关注文本表达的同时深化理解,提高言语实践能力,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语文阅读核心素养的积极提升。
【关键词】微课;阅读教学;核心素养;实践思考
微课(Micro Learning Resource)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教育领域结合的产物。它基于有效教学研究发现的“注意力集中原则”,时间在10分钟以内,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更多地强调教学的主题性与板块的突出性”。微课可以直击教学目标与要求,融合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最佳的黄金时段,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微课,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关注文本表达的同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体悟,而且可以拓展他们学习的空间,充分运用碎片化的时间,实现有效学习与自主学习。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意即只有走进作者所描绘与展现的文本意境里,心灵与思绪才能随着作者的情感一起变化,才能与作者共同感受悲与喜、忧与欢,实现对文本的“零距离”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微课独特的教学呈现方式,为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走入文本,与作者进行亲切的对话与交流。
《孙中山破陋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讲述的是孙中山目睹姐姐被“缠足”陋习所害,在他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首先将此陋习废除的故事。因为“缠足”陋习所在的年代离学生太过久远学生很难体会。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并体会到这一陋习对妇女的伤害,可以设计并制作这样的微课:首先用文中的话简要概括什么是“缠足”——“缠足”就是“缠小脚”,用布条等把脚缠小;接着在悲凉的音乐声中用图片呈现妇女被“缠足”后变形的脚以及她们所穿的特殊的鞋子;最后出示字典中“陋”字不同的解释,让学生结合对字义的理解说说什么是“陋习”,“缠足”的“陋”体现在哪里。
在这样的教学中,原本与学生当下生活脱节的陋习在微课的介入下很好地走向了学生,学生可以从微课中真实地感知几千年来“缠足”给妇女带来的伤害,这样的伤害连孙中山的姐姐也未能幸免,這是孙中山破除这一陋习的直接动力。如此,微课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适时将声音、图片及文字等信息进行统整,恰当地在课堂上进行呈现,创设了真实而自然的教学情境,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究与学习的愿望,在轻松突破教学难点的同时,实现高效和快乐的学习。
《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也指出,“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就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由此可见,指导学生正确而熟练地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与归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微课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紧紧依托文本语言,从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出发,探寻文本语言的组合“密码”,在模仿与迁移作者写法、创生和复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有效内化,在“言”“意”互转、“言”“意”兼得中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适当迁移写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微课的介入活用教材,带领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规律,善于倾听文本深处的“声音”,巧妙破译文本语言的“密码”,同时指导学生将这样的方法主动运用于表达实践中,把文本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吸纳进自我写作的“技能包”。
《海伦· 凯勒》(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自然段有一处句子:“练习,练习,练习……”这样的表达形式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基本一样,但标点的使用为什么不同呢?教学中,可以通过微课呈现这两个句子,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它们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异同。接着,教师分别用微课播放海伦·凯勒学习说话与肖邦忘我工作时的视频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再对这两句话进行品读和感悟,学生便可以发现不同标点背后的“密码”:海伦·凯勒是残疾人,学习说话很吃力,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用的是逗号;肖邦是正常人,他为了他爱的祖国,恨不得自己能像上紧的发条一样不停地工作,所以选用的是停顿时间更短的顿号。这样,在微课的帮助下,学生很快从不同标点的辨析、比较中学到标点使用上的言语表达技巧,并能自觉地储存在自己的写作仓库中。
除了小小的标点,课文写作的顺序,精彩到位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都可以在提炼、概括后在微课中加以呈现。然后教师借助微课,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一定的言语实践与运用,帮助学生在模仿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
(二)积极创生内容
在书法和绘画中,“留白”是一种艺术,可以呈现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古人刘熙载言,“文有以不言言者”。写文章时,作者也有意用“不言”来表情达意,不直接写明或是点破意旨,而是留下让人寻味的文字“空白”,召唤读者去想象、体味与感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课文中的这些“空白”,在微课的引领下启发学生对其进行补充、加工和改造,从而进一步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激活思维。
【关键词】微课;阅读教学;核心素养;实践思考
微课(Micro Learning Resource)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教育领域结合的产物。它基于有效教学研究发现的“注意力集中原则”,时间在10分钟以内,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更多地强调教学的主题性与板块的突出性”。微课可以直击教学目标与要求,融合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最佳的黄金时段,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微课,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形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在关注文本表达的同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体悟,而且可以拓展他们学习的空间,充分运用碎片化的时间,实现有效学习与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点击兴奋点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意即只有走进作者所描绘与展现的文本意境里,心灵与思绪才能随着作者的情感一起变化,才能与作者共同感受悲与喜、忧与欢,实现对文本的“零距离”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微课独特的教学呈现方式,为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走入文本,与作者进行亲切的对话与交流。
《孙中山破陋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讲述的是孙中山目睹姐姐被“缠足”陋习所害,在他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首先将此陋习废除的故事。因为“缠足”陋习所在的年代离学生太过久远学生很难体会。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并体会到这一陋习对妇女的伤害,可以设计并制作这样的微课:首先用文中的话简要概括什么是“缠足”——“缠足”就是“缠小脚”,用布条等把脚缠小;接着在悲凉的音乐声中用图片呈现妇女被“缠足”后变形的脚以及她们所穿的特殊的鞋子;最后出示字典中“陋”字不同的解释,让学生结合对字义的理解说说什么是“陋习”,“缠足”的“陋”体现在哪里。
在这样的教学中,原本与学生当下生活脱节的陋习在微课的介入下很好地走向了学生,学生可以从微课中真实地感知几千年来“缠足”给妇女带来的伤害,这样的伤害连孙中山的姐姐也未能幸免,這是孙中山破除这一陋习的直接动力。如此,微课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适时将声音、图片及文字等信息进行统整,恰当地在课堂上进行呈现,创设了真实而自然的教学情境,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究与学习的愿望,在轻松突破教学难点的同时,实现高效和快乐的学习。
二、关注表达,落实语用点
《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也指出,“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就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由此可见,指导学生正确而熟练地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与归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微课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紧紧依托文本语言,从关注言语的表达形式出发,探寻文本语言的组合“密码”,在模仿与迁移作者写法、创生和复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有效内化,在“言”“意”互转、“言”“意”兼得中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适当迁移写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微课的介入活用教材,带领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规律,善于倾听文本深处的“声音”,巧妙破译文本语言的“密码”,同时指导学生将这样的方法主动运用于表达实践中,把文本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吸纳进自我写作的“技能包”。
《海伦· 凯勒》(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6自然段有一处句子:“练习,练习,练习……”这样的表达形式与《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基本一样,但标点的使用为什么不同呢?教学中,可以通过微课呈现这两个句子,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它们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异同。接着,教师分别用微课播放海伦·凯勒学习说话与肖邦忘我工作时的视频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再对这两句话进行品读和感悟,学生便可以发现不同标点背后的“密码”:海伦·凯勒是残疾人,学习说话很吃力,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用的是逗号;肖邦是正常人,他为了他爱的祖国,恨不得自己能像上紧的发条一样不停地工作,所以选用的是停顿时间更短的顿号。这样,在微课的帮助下,学生很快从不同标点的辨析、比较中学到标点使用上的言语表达技巧,并能自觉地储存在自己的写作仓库中。
除了小小的标点,课文写作的顺序,精彩到位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都可以在提炼、概括后在微课中加以呈现。然后教师借助微课,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一定的言语实践与运用,帮助学生在模仿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
(二)积极创生内容
在书法和绘画中,“留白”是一种艺术,可以呈现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古人刘熙载言,“文有以不言言者”。写文章时,作者也有意用“不言”来表情达意,不直接写明或是点破意旨,而是留下让人寻味的文字“空白”,召唤读者去想象、体味与感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课文中的这些“空白”,在微课的引领下启发学生对其进行补充、加工和改造,从而进一步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激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