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安奈德结膜上方穹隆部深层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上睑退缩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io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曲安奈德结膜上方穹隆部深层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上睑退缩的效果。

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就诊的53例(64只眼)甲状腺相关眼病所致上睑退缩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其中33例(39只眼)患者采用结膜上方穹隆部深层曲安奈德注射治疗(治疗组);20例(25只眼)仅观察随访(观察组)。治疗组曲安奈德每次20 mg结膜上方穹隆部深层注射,每月1次,治疗效果稳定后停药并随访。对两组患者治疗或随访前、后上睑缘距瞳孔距离(MRD1)、甲状腺眼病生活质量(TED-QOL)评分、临床活动度评分(CAS)、眼球突出度等指标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组男性6例,女性27例,年龄(43±12)岁;观察组男性5例,女性15例,年龄(40±13)岁,两组性别、年龄、眼睑退缩病程及首次就诊时MRD1,TED-QOL评分,CAS,眼球突出度,眼压,B超测量的上、下、内、外直肌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曲安奈德注射次数为(2.18±0.94)次(范围1~5次);治疗后随访(6.74±3.89)个月,MRD1由(6.85±0.88)mm降低至(4.38±1.04)mm、TED-QOL评分由(22.03±4.33)分降低至(7.91±3.25)分,CAS由(2.82±0.39)分降低至(0.97±0.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8,21.36,20.92;均P<0.01);眼球突出度、眼压、B超测量的各直肌直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随访(8.65±5.15)个月后眼睑退缩亦有好转,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治疗组治疗前后的MRD1、TED-QOL评分、CAS差值分别为(2.46±1.05)mm、(14.06±3.80)分、(1.85±0.51)分,均高于观察组随访前后的差值[(0.32±0.75)mm、(3.24±2.86)分、(0.56±0.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6,11.90,8.98;均P<0.01)。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上睑退缩均无复发。治疗组中出现短暂性眼压升高5例(6只眼),经降眼压治疗后恢复正常;3例女性患者有月经改变。

结论

结膜上方穹隆部深层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所致上睑退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减轻上睑退缩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华眼科杂志,2020,56:524-529)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双镜联合微创手术对胸段食管癌患者肺功能及肿瘤微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嘉兴市第二医院确诊为胸段食管癌并住院治疗的患者109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组(60例)和对照组(49例)。微创组在胸腔镜、腹腔镜辅助条件下进行手术,而对照组予以传统食管癌手术切除。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红细胞免疫功能及病灶内侵袭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术后3 d,两组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
期刊
卵睾型性发育异常属于罕见的染色体性别异常疾病,MRI相比B超显示内生殖器位置、形态及发育情况更具优势,对诊断及判断患者两性畸形类型意义重大。本文结合一例卵睾型性发育异常患者探讨MRI在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临床诊治能力。
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是可客观反映视功能的方法,已成为眼科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检查流程有严格的规范。本文通过介绍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标准的来源、制定目的及核心内容,帮助广大眼科临床工作者理解加强检查流程规范化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规范推广我国的眼科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工作。(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89-491)
期刊
对1例左眼上方半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女,19岁)在发病34 h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静脉插管术(附手术视频),术中向视盘周围颞上分支静脉推注平衡盐溶液,至液体经视网膜静脉逆流进入邻近视网膜中央动脉。术后尽管形态学仍有损伤,但术眼视力从术前0.05提高至术后1.0。采用该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值得尝试和进一步研究。(中华眼科杂志,2020,56:536-538)
视觉是对周围世界各种光和图形信号转变为神经冲动信号的接受过程和认知过程。视觉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视觉产生的神经机制,作为视觉生理学重要内容的视觉电生理检查以及心电、脑电检查均是通过机体器官组织活动时产生的生物电现象诊断疾病。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视觉生理学科经过数代人 70 余年的传承和艰苦努力,在相关基础研究、转化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还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回顾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性视神经炎是引起患者视力严重下降的常见神经眼科疾病。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具有复发率高、预后差的特点。控制急性炎性反应、预防复发是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治疗的两个主要目标。随着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不断出现针对病变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性视神经炎的治疗现状和治疗前景综述如下。(中华眼科杂志,2020,56: 539-5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测序(MGS)技术在感染性葡萄膜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横断面研究。对2016年3月至201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临床疑诊为感染性葡萄膜炎的19例患者的19份玻璃体标本进行MGS检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19~68岁;右眼10例,左眼8例,双眼1例;临床诊断急性视网膜坏死8例(9只眼),诊断不明11例(11只眼)。每份标本留取玻璃体约1 ml,800 μl标本
目的评价LenSx和LenSAR两种不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操作平台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4至11月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摘除手术患者86例(90只眼),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LenSx组44例(45只眼),LenSAR组42例(45只眼)。手术过程中获得下列观察指标结果并进行组间比较。操作性指标包括尝试对接次数、飞秒激光前囊膜切开时间、预劈核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