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孩子托起梦想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0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儿时梦想 我甘心到村小支教


  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这个梦想一直伴随着我走过学生时代。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我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师范院校。
  2006年大学毕业后,通过层层选拨,我被分配到佳木斯偏僻的万发村小学支教两年。
  学校的教学条件很艰苦。在那里,我与28个孩子一起学习,我们用的是最原始的长条木头桌椅,今天掉个腿,明天掉個板,全靠教师自己维修;班级用的拖布,都是我和孩子们用破衣服剪成条自己捆绑的,甚至喝的水都是靠地下压井。我没用过压井,刚开始还不会用,一节课也压不出水来,还是孩子们教我,需要先引水才能压出水来。而作为志愿者,我当时的月工资仅有600元。
  时间过得很快,两年支教期满后,我也要和这里说再见了。得知我要走,孩子们变得格外听话;家长们也纷纷给我打电话,说还有1年孩子们就毕业了,恳求我能再坚持1年。但家长们不知道,超期服务是没有工资的。当时的我心里也很矛盾,说实在的,经过两年的朝夕相处,我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些淳朴的孩子,真舍不得离开。这也是我教出来的第一批孩子,思前想后,我决定再留1年,直到他们毕业。
  就这样,没有工资,我与万发村的孩子们一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小升初美好时光。
  离开万发村的那天,我同送别的孩子和家长们哭成了一团。孩子们的真情、家长的认可,更加坚定了我投身乡村教育的决心。我愿意把全部精力都献给教育事业,为乡村孩子托起一个崭新的未来!

在穷山沟里 我用爱书写着光阴的故事


  3年支教结束后,恰逢2009年,黑龙江省面向全省招聘一批国家特岗教师。我主动报考,考到了桦川县横头山镇中心校任教。这一教,就又是10年。
  地处大山腹地的桦川县横头山镇,虽然距离佳木斯市区仅有15公里,但是这里山连山,山套山,群山起伏,连绵不绝。
  上任之初,我就担任班主任工作。大山的孩子淳朴、善良,但也自卑、羞涩,见到老师都不敢吭声。我至今还记得,刚到学校时孩子们看我的那种眼神。他们不说话,对你只是默默地打量。他们不会主动回答你的问题,即使你不停地鼓励,他们也只是满脸通红,不声不响。我试着走近他们,尊重他们,让他们相信我,彼此之间能够平等地交朋友,敞开心扉地和我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但是我发现事实并不是我期望的那样。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去家访。因为家访,是老师与孩子、家长沟通最好的桥梁。穿过泥泞的小道,爬过不平的山坡,用双脚丈量的不是山路有多远,而是与学生的心有多近。10年来,我家访共计400多次。
  与城里学校相比,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多、单亲家庭多,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需要老师更多一份爱心和细心。
  2017年,我接任了一届新的毕业班。开学初的一次家长会上,一对身材瘦小、走路不稳的老夫妻引起了我的注意。事后我了解到,这是我的学生婧茹的爷爷和奶奶。由于身体不好,不能独自出行,出门需要相互搀扶。那一刻我才知道为什么别人的家长都是一人前来,而他们却是两个人。
  在家访中,我了解到婧茹的父亲几年前因为沉迷于赌博导致负债累累,为躲债常年不回家,母亲愤而远走他乡,丢下两姐妹和年过六旬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患有严重的肺病,肺部切除了2/3,奶奶身体也不好。婧茹和妹妹都很懂事,时常帮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婧茹家原本住在国兴村,孩子小时家里开销相对小一些,如今两个孩子都上学了,坐通勤车、吃饭、穿衣等问题令爷爷奶奶感觉经济压力太大,有些力不从心,因为他们除了自己的口粮田外,没有任何经济收入。于是他们从国兴村搬到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平房,一年房租500元,一来孩子不用坐车花钱了,二来还可以在家做饭,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知道这些后,我真是说不出的心酸,大人犯了错误,可孩子是无辜的,与同龄孩子相比,她们的童年要比别人承受更多的东西。
  走进婧茹的家,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一贫如洗”。两个孩子学习连桌椅都没有,只能趴在窗台上写作业。当时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像被一只大手用力地攥了一下,真的很痛。我立刻联系学校给孩子送来了两套崭新的桌椅,解决了孩子的写作业问题。
  那年我教婧茹,她稚嫩的小脸流露出的总是胆怯和惶恐。我试着走近她,她对我倒是没有什么戒备心理,每一次我们都能聊得来。有一次,我发现她的手腕上有一道道伤痕,我惊讶地问她谁打的,她低头不语。午休的时候我又去了一趟她家,见到了她奶奶。老人家告诉我说,孩子越来越大了,看到别人都有爸爸妈妈,她心里苦呀!晚上睡觉我有时候听到她一个人在被窝里哭,我也不敢吱声,我怕一问,孩子更难受。孩子也试着问过我,奶奶,我妈还能回来吗?袁老师,不怕你笑话,我就是一个农村老太太,没啥文化。我不知道咋回答孩子。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孩子为什么会受伤,她苦,没法对人说,她想发泄,又不知怎么发泄,她心里有恨,但又无法表达,所以她选择伤害自己。我不能看着孩子这样下去,于是放学后,我把婧茹单独留了下来。那天我和她谈了很久,告诉她如果觉得我还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有什么心里话可以告诉我。就这样,她说了自己的很多想法,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孩子多么希望有个温暖的家,像其他孩子一样,有爸爸妈妈,但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我告诉她:“孩子,不要气馁,你好好学习,将来有能力了,这个家庭就会重归于好。”她惊讶地问我:“老师,能吗?”我看着她的眼睛,回答道:“能,一定能!”从这以后,孩子真的变了,尽管她不是很聪明,但她是班里最努力用功的一个,因为她心中有希望。   这几年来,我也一直在帮扶这个家庭。到现在婧茹已经上初二了,还是在我们学校,很有缘分,我现在教她的妹妹婧鑫,这3年来,我常去她们家家访,给姐妹俩辅导,婧鑫从一开始的四五十分,现在七八十分没有问题了。每次去我都会给姐妹俩买些换季的衣服、书包和学习用品。从今年开始,我一直在自己资助这个家庭,但我从来没让他们知道过。我每次去送钱,都说是爱心人士资助的,因为我怕他们知道是我拿的不肯收。现在还记得上次去,爷爷把他认为家里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红辣椒捧给我,让我收下,以表达感谢之情的情景,他们就是这样的真诚朴实。现在家访多了,就连他们家的狗都认识我了。有一次,我外出學习一个多星期,回来时走到他们家附近。一听到我的脚步声,他们家的小狗就飞快地跑过来,欢快地围着我转了一圈又一圈,就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奶奶告诉我,连小狗都想我了。
  这几年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到留守儿童,我积极向社会各界介绍我们的山村孩子,有近百名学生得到了爱心人士和公益组织的帮助,先后有来自大学校园的师生们、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团队等向我们贫困山区的孩子提供捐助,捐资捐物共计万余元。
  由于乡村外出打工人数的不断增多,班级里留守儿童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为了让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2017年11月,我与南开大学的志愿者团队开展了SGP陪伴者计划,通过互联网在线互动的方式陪伴乡村留守儿童成长,真正架起了远程授课的桥梁。自这一课程开展以来,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这也真正地实现了远程多媒体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创建的初衷。让乡村孩子也能通过屏幕感知外面的世界,了解更多的知识。今年9月,我再一次向情系远山公益基金提出申请,开设了英语双师课堂,英语课堂更有趣,让我们乡村孩子更乐学,更愿学。教师也能通过在线研课学习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这么多年来,通过我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学校有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校园里有了呼啦圈运动,孩子们笑得合不拢嘴;第一次乡村的孩子走进大学博物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第一次孩子们穿上了迷彩服,登上了县青少年宫的大舞台,锻炼了自己的胆识。我与市科技馆董鸿雁馆长联系,让乡村的孩子第一次有了科技节,上了科技课,真正感受到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这是在以前从来都没有过的,我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周围的老师和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尽管我们是乡村孩子,但是我们一样有自信!

为了乡村教育 我愿意深深植根在这片沃土


  2012年我和爱人在佳木斯市里结婚买了房。由于自身经济条件不允许,交通也不便利,婚后我还是选择了住校,爱人在市里,我们常常是一个星期或者是更长时间才能见一面。由于我一直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不得已把五个月大的孩子断了奶,放在了鹤岗的妈妈家照顾。有一次我去看他,想抱抱他,他却使劲地推开我,让我走,向一旁的大姨叫妈妈。我的心瞬间被掏空,眼泪一下子夺眶而出。心酸啊!妈妈说:接走吧,到你身边,要不然孩子长大都不认你了。由于工作繁忙,倒底未能把孩子接回来。直到孩子快上学时,我才让他回到我身边。这样我每天上下班来回坐车,冬季下雪路滑,不好行进,常常是早上五点半,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我已经出发去往学校了。爱人总是劝我,每天路途奔波,你不累吗?父母身体不好,孩子这么小,家里需要有人照顾,调回来吧!每当提及这个问题,我都很矛盾,很挣扎。这么多年来,乡村教师待遇低、条件差,和我同批考上的特岗教师很多都陆续转行或者调走了。我也是一个女儿,一个妻子,一个妈妈,我怎能不想留在孩子身边,但我是真心舍不下山里的这群孩子呀。说句最朴实的话,乡村教师那么多,不差我一个。我也常常一个人流眼泪,但我就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地帮助一个孩子或者一群孩子实现梦想,让他们走出山沟,看到希望!有人说坚守需要一种勇气,是!坚守是需要一种勇气,那是因为爱,因为喜欢,所以我选择坚守。不是真心地喜欢这份职业,永远也体会不到其中的幸福所在。而我体会到了!我已经习惯了在这里,习惯了和孩子们在一起,因为他们让我找回最单纯的快乐和初心。
  2016年和2019年,我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两次被教育部从全国75万特岗教师中遴选出的优秀特岗教师参加了巡回报告团,进行全国事迹宣讲;更让我感到荣幸的是,今年9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我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接见,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做好一名教师的信心!
  特岗教师被教育部称为是乡村教育中“换血的一代”,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我看到了自己发挥的作用。作为一名已有13年党龄的党员,就是因为有了党的关怀,组织上的培养,才使我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全国及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也为我们描绘了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继续为乡村教育事业奉献全部的青春和热血。
其他文献
莫名的故障,常常让相机曝光不准,或不足,或过度,这是维修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相机曝光系统出现故障,不能不引起摄影人的重视。    主要问题  相机出现曝光问题主要是由于4个问题造成的:一是光圈的问题;二是快门速度的问题;三是白平衡的问题;四是感光度的问题。  如果传统单反相机的镜头出现问题,光圈偏大或者偏小,出来的片子或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如果镜头叶片上有油,就可以造成光圈无法收缩,使曝光
风光绮丽的前童镇不仅有着江南水乡的温婉,而且已有近800年历史,至今保存着极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是一幅古韵浓重、活色生色的乡村画,也是浙东地区最具儒家文化底蕴的古村落之一。黄昏,推开一扇柴扉半掩的木门,“吱呀”一声,光阴穿梭了千年。  美如水墨画的江南古村落  前童古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城关镇南,四面环山,白溪、梁皇溪双溪汇流,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时期的民居原版,一幅古韵浓重的乡村画图。 
一、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是新时代青年传承五四精神的精神核心   五四运动是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青年传承五四精神,就是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增强“四个意识”
虽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摄影艺术展览的征稿仅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但四万余幅照片的来稿量却创下了新高。也正是因为巨大的来稿量,使我们发现了一些较为典型的技术问题。其中部分问题更是影响到了作品的排名及展出,令人深感遗憾。下面我们对一些主要技术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希望对大家今后的拍摄有所助益。    把握网上投稿    在本次展览的征稿细则中,明确注名了:“照片尺寸为10~12英
美能达(MINOLTA)是摄影爱好者们非常熟悉的品牌,无论是胶片相机还是数码相机都有着大量的拥护者。虽然2003年美能达与柯尼卡进行了整合,品牌也更换为“KONICA MINOLTA”,但人们依旧能够时刻感受到美能达的存在.2006年1月19日,当人们还在期待新一代CCD防抖单反数码相机面市的时候,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在日本东京宣布。完全撤出照相机和胶卷市场,著名的美能达照相机就此终结。    200
2007年7月,让人们等待了许久的松下DMC-FZ18终于正式上市。和那些数码单反相机相比,虽然这款定位于广大旅行摄影爱好者及摄影发烧友的相机并不具备更换镜头功能,但其所采用的18倍光学变焦镜头、28mm广角范围(按135相机计)、光学防抖技术、人性化的自动拍摄功能,以及单反相机无法比拟的便携性等等,使这款相机成为了旅行爱好者和摄影发烧友行囊中的摄影利器。    从相机的功能与参数上看,松下DMC
门上挂着“仓库重地闲人免进”的牌子,显示着此地的不同寻常,但店名“破烂儿大老王”似乎又跟重要不搭边。其实这是一间旧货仓库,里面装满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说白了就是“破烂儿”。说来也许你不信,这家旧仓库的主人居然是一位美女硕士,她花光所有积蓄满世界淘“破烂儿”,目的就是要成为只卖旧物件的老板娘。  硕士辞职摆地摊   大老王,原名王光宇,是一个哈尔滨女孩,性格爽朗、阳光,喜欢接受新挑战。2008
不知不觉又到了新的一年,又是该对过去一年来推出的影像器材新品做一个全面盘点的时候了。为了把最有特点、最具风格、最有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推介给我们的读者,对大家在影像器材的认识和选购上给予帮助,这次我们邀请了部分专业摄影媒体、IT媒体、摄影网站的资深影像器材编辑坐到一起,向大家推介2005年度出产的最值得推荐的影像产品。    参加评选推介人员
主持人:金俊  特邀嘉宾:斯航军    在影友大量的来稿中,人物照片的数量与风光照片差不多,但是拍摄质量却高出许多。这说明人物摄影是影友们经常接触且能“出片”的拍摄题材。然而,有不少比较好的图片却因为某些的缺憾,不能成为比较圆满的作品,十分可惜。本期的图片聊吧中,我们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图片,邀请专家分析一下有关问题,共同讨论提高。    《赶场》俞白桦摄  这是一张乡土气息很浓的人像照片,连背篓里
秋色如梦  秋雨来临的时候,昨夜的星辰在不远处,静静地聆听一种结局,如期而至的思念,像沾满墙壁的爬山虎,还在用希望把落寞的心灵,编织成季节最后的牵挂。  我想象不出走进你的理由,只是,你曾经的笑容,依旧在夕阳的映衬下,轻掩着淡烟翠微的夜色,如同你久违的名字,早已在每一次的梦醒时分,变得风声鹤唳,变得从容淡定。  我知道,爱不需要理由。只是,在你弯弯曲曲的背影中行走,渐行渐远的日子,总被你眼眸拉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