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理论认为,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压制了学生活泼好玩的天性,抑制了学生真正潜能的发挥,要转变这个问题,就要施行素质教育,向课堂要效率,归根结底要使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我就谈几点认识.
一、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
出发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发学生潜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知识内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涵着创新教育的素材.生物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養,理应成为衡量生物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
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明确提出的一项学习内容,其目的主要是养成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科学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针对生命科学实验性、探索性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发现和科学技术的产生过程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重在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这种学习方法是生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生疑、解疑是把学生主体作用引向深入的
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解疑.
例如,在做“显微镜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时,我提醒学生:“我们观察到边缘微暗、中间较亮的细胞就是红细胞,为什么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答案后,我又提问:“请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解释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饼状.”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红细胞的功能,但不能把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进行解释.最后我总结道:“扁球形表面积比同体积圆球形大,双凹圆饼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扩大了表面积.这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使得红细胞有更大的表面积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接触.据统计,它比同体积的圆球形可增加20%~30%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观点的理解.
四、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
科学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加课堂知识量,加大学生的活动量.利用先进、直观、生动的电教手段,不仅能直观的展示一些微观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内在潜能,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例如,在认识青蛙捕虫的动作时,看不清楚青蛙捕虫时舌头的动作,因为这只是瞬间进行,根本不可能用人的肉眼看清楚,而采用电教媒体,播放编辑过的青蛙捕虫的录像片,使青蛙的动作通过特技慢动作,甚至一帧一帧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仔细而清楚地观察到:青蛙的舌头翻出口外附有粘液的舌头粘住昆虫、舌头缩回原位、上颔下颔合拢的整个捕虫过程.通过看录像,学生的印象深刻,兴趣浓厚,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利用投影呈现实验现象,学生容易看清楚,教师便于讲解.在有些演示实验中还可以利用投影仪作实验器具,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地呈现给学生观察.
五、鼓励和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的有效方法
生物学科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非常紧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应用课本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总之,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早已为现代教育所关注.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在减负基础上提质的关键.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创造地学,才能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一、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
出发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发学生潜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知识内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涵着创新教育的素材.生物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養,理应成为衡量生物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
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思维的主体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明确提出的一项学习内容,其目的主要是养成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科学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针对生命科学实验性、探索性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发现和科学技术的产生过程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重在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这种学习方法是生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生疑、解疑是把学生主体作用引向深入的
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时,则为其解疑.
例如,在做“显微镜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时,我提醒学生:“我们观察到边缘微暗、中间较亮的细胞就是红细胞,为什么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答案后,我又提问:“请用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解释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饼状.”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红细胞的功能,但不能把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进行解释.最后我总结道:“扁球形表面积比同体积圆球形大,双凹圆饼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扩大了表面积.这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使得红细胞有更大的表面积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接触.据统计,它比同体积的圆球形可增加20%~30%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观点的理解.
四、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有利于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
科学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加课堂知识量,加大学生的活动量.利用先进、直观、生动的电教手段,不仅能直观的展示一些微观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内在潜能,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例如,在认识青蛙捕虫的动作时,看不清楚青蛙捕虫时舌头的动作,因为这只是瞬间进行,根本不可能用人的肉眼看清楚,而采用电教媒体,播放编辑过的青蛙捕虫的录像片,使青蛙的动作通过特技慢动作,甚至一帧一帧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仔细而清楚地观察到:青蛙的舌头翻出口外附有粘液的舌头粘住昆虫、舌头缩回原位、上颔下颔合拢的整个捕虫过程.通过看录像,学生的印象深刻,兴趣浓厚,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利用投影呈现实验现象,学生容易看清楚,教师便于讲解.在有些演示实验中还可以利用投影仪作实验器具,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地呈现给学生观察.
五、鼓励和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的有效方法
生物学科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非常紧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应用课本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总之,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早已为现代教育所关注.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在减负基础上提质的关键.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创造地学,才能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