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彩纷呈的第十四届全国“青歌赛”已圆满落幕,但余波还在心间荡漾。可以说好戏连台,有目共睹。大面积的收获是肯定的,小范围的遗憾也是存在的。作为一个社会音乐工作者,对其中的利害得失,有着更多方面的思考。在享受比赛的同时,也有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期盼。
期盼新歌手
两年一度的“青歌赛”总是吸引眼球,期盼着能看到一些出类拔萃的新人,以享受到一次集聚全国优秀声乐资源的“文化大餐”。但是,本届“青歌赛”的新鲜程度从某种角度去审视有所减弱。由于参赛歌手中的“老面孔”有增无减,削弱了欣赏趣味,甚至常会出现审美疲劳。
据笔者分析,歌手反复参赛可能来自主动和被动两方面的原因:
很多歌手都有不获金奖誓不罢休的雄心壮志。每届的金奖歌手屈指可数,离金奖只有一步之遥的银奖、铜奖歌手,不肯甘拜下风,常有运气不佳的抱怨,期盼着重新出山,摘取桂冠。
很多歌手的所属单位也积极鼓励这些与金杯近在咫尺的老歌手去获取荣誉。特别在团体赛中,更需要这些有经验的实力歌手去拿高分、争名次。由于新手稚嫩,还是推出“老将”参赛比较保险。
由于主办单位对歌手的参赛资格未作具体限制(只限年龄,其他不限),使“老面孔”参赛的现象愈演愈烈。有的歌手甚至连续参赛五六届之多。为了攀登金奖高峰,一些曾经功亏一篑的银奖、铜奖歌手赛后卧薪尝胆,最后如愿以偿。不但歌手提升了美誉度,而且团队也增加了含金量。评委常感动他(她)们的执著,观众也常怜悯他们的付出,都期盼他们能美梦成真。
“青歌赛”中多了“老面孔”,势必少了“新面孔”。一些初出茅庐的新手,由于经验缺乏,肯定比不上一些“久经沙场”的老手而遭到弃用。一些跃跃欲试的新秀,看到一些名列前茅的高手挡在前面与他们“争锋”,甚感获奖希望渺茫,也就没有勇气报名参赛。如,这次民族唱法中的前六名基本都是“老面孔”。长此以往,难以形成新人辈出的局面,讲得严重一点,将制约声乐事业的发展。
其实,减少“老面孔”参赛并不难。一方面舆论导向要正确。高奖级与高水平具有一定的正比例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事实证明,有些金奖歌手只靠运气获得,实力欠缺,只能昙花一现;有的银奖、铜奖歌手,甚至“等外品”歌手,由于功底扎实,也成为歌坛的佼佼者。如张也、殷秀梅、关牧村、阎维文等都不是金奖歌手,而今成为歌坛上的一线歌手。所以,媒体宣传不能只唯金奖为荣,其实,金、银、铜奖是一个层面上的优秀歌手,只是歌手临场的一点疏忽,或评委临场的一点偏爱,而分出了高低。如果社会上能一视同仁金、银、铜奖歌手的话,这些略有“差距”的歌手也不会再去拼搏金奖了。
另一方面,主办方为了鼓励新人参赛,并创造相对平等的竞赛环境,有必要限制一些“老面孔”参赛,至少曾获银奖、铜奖的歌手不能参赛。我们地方上的一些赛事也是这样规定,全国级的“青歌赛”更应对歌手的参赛资格有所限制。这是推出新人的有力措施。这样可以腾出空间,让新歌手大显身手。
每当看到“老面孔”参赛,常为他们捏一把汗。如能“循序前进”,皆大欢喜;如若“今不如昔”,后悔莫及。赛场无情,胜败乃兵家常事。很多“老面孔”不负众望,名次确实递升;但也有不少“老面孔”的成绩不升反降,将曾经获得的歌坛地位拱手相让,真是得不偿失。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还注重“万众争看”的收视率,那么更应追求“新人辈出”的新鲜视觉,如果屏幕上总是“老面孔”亮相,那将会味同嚼蜡,毫无兴趣。所以,今后的“青歌赛”应减少“老面孔”的出现,那么,荧屏会变得更好看。只有这样,源源不断的年轻获奖歌手可以充实到一线的演唱精英队伍中去,使歌坛更显活力。
反感“老面孔”参赛并不是贬低“老面孔”,而是呼吁全社会都能看重这些名列前茅的获奖歌手,不必为了“塔尖”上的那顶“桂冠”而折腾自己。为了今后的“青歌赛”更精彩、更吸引人,还是少一些“老面孔”为好,让新歌手轻松上阵,脱颖而出。
期盼好歌曲
歌曲不只供人欣赏,而且还应供人演唱。如果一首歌曲既好听,又好唱,就有可能流行。歌曲创作的最高“待遇”就是歌坛共鸣,要想实现这个愿望真是可想而难求。有的歌曲好听而难唱,只能是歌唱家的专利,一般歌手难以企及,只能望歌兴叹;有的歌曲好唱却难听,连群众都不屑一顾,只能昙花一现。为了提高当代创作歌曲的成功率,应该恰到好处地把握歌曲的新旧程度和难易程度。只有新得不难、新得不怪的歌曲,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这样的社会效应就是常说的雅俗共赏。
目前,歌曲的流行渠道大多是通过专业歌手在电视上示范后的媒介传播,一旦出现好听又好唱的歌曲,就会风靡起来。当今的歌坛,还未扭转“歌多声少”的局面,究其原因,专业歌手还未称职地树立起“一呼百应”的示范形象。应该说,他(她)们在电视上的亮相机会不能算少,就是没有抓住机遇推出群众喜爱的歌,而中止了一次又一次的流行路径。
细数专业歌手在电视里演唱新歌的机会,一类是各种庆典、各种活动的晚会,所唱的歌曲可简称为“晚会歌曲”;一类是各种级别、各种门类的比赛,所唱的歌曲可简称为“比赛歌曲”。由于两类歌曲追求的功能不同,选唱的歌曲题材、歌曲难度也会不一样。晚会歌曲大多需要反映特定主题、烘托特定气氛,并且着眼点是振奋群众,所以往往选用一些弘扬主旋律的,又平易近人的歌曲;而比赛歌曲大多需要反映歌手水平、突出歌手个性,并且着眼点是激动评委,所以往往选用一些表演戏剧性的,又很深感人的歌曲。由于两类歌曲常过分追求极端,所以大多歌曲只能听听而已,没有唤起回声。晚会歌曲过多考虑突出主题的内容,过低定位百姓接受的程度,所以,歌曲平平,难有新意,成为无动于衷的“下里巴人”。比赛歌曲过多考虑发挥歌手的艺术特长,过偏倾斜评委的审美趋向,所以歌曲长长,满篇艰深,成为敬而远之的“阳春白雪”。
这里暂不讨论当今晚会歌曲的得失,而来感受这次全国“青歌赛”上的比赛歌曲。可以说歌曲唱了不少,命运大多不佳。由于这次“青歌赛”的歌曲大多注重艺术性、专业性,让群众高不可攀,只能遗憾地成为“一次眭消费”。
有人认为,比赛的审听对象是水平高深的评委,他们耳朵挑剔,眼光尖锐,所以歌手选歌强调高难度,否则,担心不能征服评委。所以,歌曲的题材往往较冷僻,歌曲的旋律往往较繁难,可能场内听得激动,场外却无动于衷。其实,比赛歌曲不一定非要“高难度”不可,曾经一曲平淡无奇的《父亲》,由于唱得声情并茂,也照样使歌手一举夺魁,还引发了歌坛的热唱。
刚结束的14届“青歌赛”上,还没有出现像《西部放歌》《芦花》那样一鸣惊人的好作品,听到的大多是——经典的外国歌曲“泛滥”,艰深的中国歌曲“主宰”。
毫无疑问,比赛歌曲是当前推出新歌流行的“黄金通道”之一,如果作者在写歌时、歌手在选歌时、组 织在推歌时,都有期盼新歌流行的心思,或许能带来比赛歌曲的后续效应。如果真有一首比赛歌曲能首唱共鸣,那么,比获得一个奖项会更有意义。
期盼高评委
“青歌赛”的评委总由资深的专家、学者担任,个个具有居高临下的评判能力,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评比结果是否具有公信力,倒是需要打个问号。不是担心评委不公正,而是担心评委在导向方面会出现偏差。
评委的任务除了客观评价演唱外,在面对基本同等水平的歌手时,还需顾及提携“弱势群体”,如当代歌坛上比较欠缺的美声歌手、男声歌手、中音歌手等,多发现他们,多鼓励他们,才能引领歌坛全面地健康地发展。这才是我们期盼的能洞察歌坛、平衡全局的高明评委(简称“高评委”)。
如民族组的前六位等级奖,都是清一色的女歌手,少了男歌手的入选,总让人有些遗憾。还有,在今年团体赛中各队的出场阵容中,美声歌手占了较大比例,而且大多演唱外国歌曲。大概是美声唱法具有较明确的评比标准,不容易有意料之外的悬念,保险系数较大;大概是外国歌曲都具有较高难度,容易激起评委的兴奋而打出高分。而事实上,各队期盼的高分效应不易出现,倒是给原生态歌手、民族歌手抢了风头,好像评委对美声歌手的评判特别严厉。
要说原因么,可能是美声唱法已有较统一的技术规范,所以评委对歌手的审视会更加苛刻、更加挑剔。事实也是这样,从好几次评委现场的评点来看,就非常细致地挑出歌手在音准、气息、咬字、重音方面存在的瑕疵,对美声歌手的衡量真是高标准、严要求。有一次,监审还指出某位美声歌手在演唱中出现了硬伤,评委未予注意,应照章减分。
能上“青歌赛”舞台的美声歌手,一般都经过了10年左右时间的磨练。好不容易打通了气道、美化了音色、攻克了高音、咬准了外文,却在评委的眼里还是问题多多,而对其他唱法的评判就没有这样严格。美声歌手比起原生态、民族、流行唱法的歌手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而收获却相形见拙,真有吃力不讨好的委屈。
不能错怪评委对美声歌手的严格审视,依我看,美声歌手自身也有歌曲“不好听”、表演“不好看”的遗憾。
纵观这次“青歌赛”中美声歌手的选歌情况,大家不谋而合地基本都选用外国经典歌剧的咏叹调。一是这些歌曲经过历代歌唱家前仆后继的打造,已有完美的“样板”可以模仿。二是这些歌曲确实在音调设计、结构布局、高潮处理方面,为歌手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三是“国产”的美声歌曲还是量少质次,难以和外国歌曲相媲美。所以,大多歌手选用外国歌曲就不足为怪。但歌手演唱和经典模式相比总有差距,在评委的耳朵里就有“不好听”的挑剔,怎能打出高分?
再从美声歌手的表现力方面看,大多重声而不重情。和自然的原生态歌手、亲切的民歌手、随和的流行歌手相比,美声歌手的唱态总嫌僵化而显得“不好看”,他们只为营造高音而积聚力量、调度气息,缺少形体方面的美化。歌剧咏叹调往往设置了异峰突起的高音区,真是难为了这些美声歌手,有的数年拜师求教就为一个Hc,好不容易征服了高音,由于常常致力极限,难以顾及声情并茂的发挥,怎能让评委打出高分?
但是,美声歌手毕竟是最辛苦的演唱一族,评委应高抬贵手,同情美声歌手的艰难付出,给他们以“一分耕耘换回一分收获”的尊严。在当代美声歌坛不够景气的情况下,打分更需要向他们有所倾斜,防止薄此厚彼,这才是我们期盼的高评委能采取的正确导向。
当然,美声歌手自己也要争气,不但要高质量地追求美声境界,而且还应重视中国歌曲的弘扬,让“国产”的美声歌曲能在中国歌坛上引发共鸣,唤起回声。如果来年再来观摩“青歌赛”时,可以不再为美声歌手担心,而是让评委能看到他们表现出绝对优势的演唱风采,而实事求是地打出高分。
期盼新歌手
两年一度的“青歌赛”总是吸引眼球,期盼着能看到一些出类拔萃的新人,以享受到一次集聚全国优秀声乐资源的“文化大餐”。但是,本届“青歌赛”的新鲜程度从某种角度去审视有所减弱。由于参赛歌手中的“老面孔”有增无减,削弱了欣赏趣味,甚至常会出现审美疲劳。
据笔者分析,歌手反复参赛可能来自主动和被动两方面的原因:
很多歌手都有不获金奖誓不罢休的雄心壮志。每届的金奖歌手屈指可数,离金奖只有一步之遥的银奖、铜奖歌手,不肯甘拜下风,常有运气不佳的抱怨,期盼着重新出山,摘取桂冠。
很多歌手的所属单位也积极鼓励这些与金杯近在咫尺的老歌手去获取荣誉。特别在团体赛中,更需要这些有经验的实力歌手去拿高分、争名次。由于新手稚嫩,还是推出“老将”参赛比较保险。
由于主办单位对歌手的参赛资格未作具体限制(只限年龄,其他不限),使“老面孔”参赛的现象愈演愈烈。有的歌手甚至连续参赛五六届之多。为了攀登金奖高峰,一些曾经功亏一篑的银奖、铜奖歌手赛后卧薪尝胆,最后如愿以偿。不但歌手提升了美誉度,而且团队也增加了含金量。评委常感动他(她)们的执著,观众也常怜悯他们的付出,都期盼他们能美梦成真。
“青歌赛”中多了“老面孔”,势必少了“新面孔”。一些初出茅庐的新手,由于经验缺乏,肯定比不上一些“久经沙场”的老手而遭到弃用。一些跃跃欲试的新秀,看到一些名列前茅的高手挡在前面与他们“争锋”,甚感获奖希望渺茫,也就没有勇气报名参赛。如,这次民族唱法中的前六名基本都是“老面孔”。长此以往,难以形成新人辈出的局面,讲得严重一点,将制约声乐事业的发展。
其实,减少“老面孔”参赛并不难。一方面舆论导向要正确。高奖级与高水平具有一定的正比例关系,但不是绝对的。事实证明,有些金奖歌手只靠运气获得,实力欠缺,只能昙花一现;有的银奖、铜奖歌手,甚至“等外品”歌手,由于功底扎实,也成为歌坛的佼佼者。如张也、殷秀梅、关牧村、阎维文等都不是金奖歌手,而今成为歌坛上的一线歌手。所以,媒体宣传不能只唯金奖为荣,其实,金、银、铜奖是一个层面上的优秀歌手,只是歌手临场的一点疏忽,或评委临场的一点偏爱,而分出了高低。如果社会上能一视同仁金、银、铜奖歌手的话,这些略有“差距”的歌手也不会再去拼搏金奖了。
另一方面,主办方为了鼓励新人参赛,并创造相对平等的竞赛环境,有必要限制一些“老面孔”参赛,至少曾获银奖、铜奖的歌手不能参赛。我们地方上的一些赛事也是这样规定,全国级的“青歌赛”更应对歌手的参赛资格有所限制。这是推出新人的有力措施。这样可以腾出空间,让新歌手大显身手。
每当看到“老面孔”参赛,常为他们捏一把汗。如能“循序前进”,皆大欢喜;如若“今不如昔”,后悔莫及。赛场无情,胜败乃兵家常事。很多“老面孔”不负众望,名次确实递升;但也有不少“老面孔”的成绩不升反降,将曾经获得的歌坛地位拱手相让,真是得不偿失。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还注重“万众争看”的收视率,那么更应追求“新人辈出”的新鲜视觉,如果屏幕上总是“老面孔”亮相,那将会味同嚼蜡,毫无兴趣。所以,今后的“青歌赛”应减少“老面孔”的出现,那么,荧屏会变得更好看。只有这样,源源不断的年轻获奖歌手可以充实到一线的演唱精英队伍中去,使歌坛更显活力。
反感“老面孔”参赛并不是贬低“老面孔”,而是呼吁全社会都能看重这些名列前茅的获奖歌手,不必为了“塔尖”上的那顶“桂冠”而折腾自己。为了今后的“青歌赛”更精彩、更吸引人,还是少一些“老面孔”为好,让新歌手轻松上阵,脱颖而出。
期盼好歌曲
歌曲不只供人欣赏,而且还应供人演唱。如果一首歌曲既好听,又好唱,就有可能流行。歌曲创作的最高“待遇”就是歌坛共鸣,要想实现这个愿望真是可想而难求。有的歌曲好听而难唱,只能是歌唱家的专利,一般歌手难以企及,只能望歌兴叹;有的歌曲好唱却难听,连群众都不屑一顾,只能昙花一现。为了提高当代创作歌曲的成功率,应该恰到好处地把握歌曲的新旧程度和难易程度。只有新得不难、新得不怪的歌曲,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这样的社会效应就是常说的雅俗共赏。
目前,歌曲的流行渠道大多是通过专业歌手在电视上示范后的媒介传播,一旦出现好听又好唱的歌曲,就会风靡起来。当今的歌坛,还未扭转“歌多声少”的局面,究其原因,专业歌手还未称职地树立起“一呼百应”的示范形象。应该说,他(她)们在电视上的亮相机会不能算少,就是没有抓住机遇推出群众喜爱的歌,而中止了一次又一次的流行路径。
细数专业歌手在电视里演唱新歌的机会,一类是各种庆典、各种活动的晚会,所唱的歌曲可简称为“晚会歌曲”;一类是各种级别、各种门类的比赛,所唱的歌曲可简称为“比赛歌曲”。由于两类歌曲追求的功能不同,选唱的歌曲题材、歌曲难度也会不一样。晚会歌曲大多需要反映特定主题、烘托特定气氛,并且着眼点是振奋群众,所以往往选用一些弘扬主旋律的,又平易近人的歌曲;而比赛歌曲大多需要反映歌手水平、突出歌手个性,并且着眼点是激动评委,所以往往选用一些表演戏剧性的,又很深感人的歌曲。由于两类歌曲常过分追求极端,所以大多歌曲只能听听而已,没有唤起回声。晚会歌曲过多考虑突出主题的内容,过低定位百姓接受的程度,所以,歌曲平平,难有新意,成为无动于衷的“下里巴人”。比赛歌曲过多考虑发挥歌手的艺术特长,过偏倾斜评委的审美趋向,所以歌曲长长,满篇艰深,成为敬而远之的“阳春白雪”。
这里暂不讨论当今晚会歌曲的得失,而来感受这次全国“青歌赛”上的比赛歌曲。可以说歌曲唱了不少,命运大多不佳。由于这次“青歌赛”的歌曲大多注重艺术性、专业性,让群众高不可攀,只能遗憾地成为“一次眭消费”。
有人认为,比赛的审听对象是水平高深的评委,他们耳朵挑剔,眼光尖锐,所以歌手选歌强调高难度,否则,担心不能征服评委。所以,歌曲的题材往往较冷僻,歌曲的旋律往往较繁难,可能场内听得激动,场外却无动于衷。其实,比赛歌曲不一定非要“高难度”不可,曾经一曲平淡无奇的《父亲》,由于唱得声情并茂,也照样使歌手一举夺魁,还引发了歌坛的热唱。
刚结束的14届“青歌赛”上,还没有出现像《西部放歌》《芦花》那样一鸣惊人的好作品,听到的大多是——经典的外国歌曲“泛滥”,艰深的中国歌曲“主宰”。
毫无疑问,比赛歌曲是当前推出新歌流行的“黄金通道”之一,如果作者在写歌时、歌手在选歌时、组 织在推歌时,都有期盼新歌流行的心思,或许能带来比赛歌曲的后续效应。如果真有一首比赛歌曲能首唱共鸣,那么,比获得一个奖项会更有意义。
期盼高评委
“青歌赛”的评委总由资深的专家、学者担任,个个具有居高临下的评判能力,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评比结果是否具有公信力,倒是需要打个问号。不是担心评委不公正,而是担心评委在导向方面会出现偏差。
评委的任务除了客观评价演唱外,在面对基本同等水平的歌手时,还需顾及提携“弱势群体”,如当代歌坛上比较欠缺的美声歌手、男声歌手、中音歌手等,多发现他们,多鼓励他们,才能引领歌坛全面地健康地发展。这才是我们期盼的能洞察歌坛、平衡全局的高明评委(简称“高评委”)。
如民族组的前六位等级奖,都是清一色的女歌手,少了男歌手的入选,总让人有些遗憾。还有,在今年团体赛中各队的出场阵容中,美声歌手占了较大比例,而且大多演唱外国歌曲。大概是美声唱法具有较明确的评比标准,不容易有意料之外的悬念,保险系数较大;大概是外国歌曲都具有较高难度,容易激起评委的兴奋而打出高分。而事实上,各队期盼的高分效应不易出现,倒是给原生态歌手、民族歌手抢了风头,好像评委对美声歌手的评判特别严厉。
要说原因么,可能是美声唱法已有较统一的技术规范,所以评委对歌手的审视会更加苛刻、更加挑剔。事实也是这样,从好几次评委现场的评点来看,就非常细致地挑出歌手在音准、气息、咬字、重音方面存在的瑕疵,对美声歌手的衡量真是高标准、严要求。有一次,监审还指出某位美声歌手在演唱中出现了硬伤,评委未予注意,应照章减分。
能上“青歌赛”舞台的美声歌手,一般都经过了10年左右时间的磨练。好不容易打通了气道、美化了音色、攻克了高音、咬准了外文,却在评委的眼里还是问题多多,而对其他唱法的评判就没有这样严格。美声歌手比起原生态、民族、流行唱法的歌手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而收获却相形见拙,真有吃力不讨好的委屈。
不能错怪评委对美声歌手的严格审视,依我看,美声歌手自身也有歌曲“不好听”、表演“不好看”的遗憾。
纵观这次“青歌赛”中美声歌手的选歌情况,大家不谋而合地基本都选用外国经典歌剧的咏叹调。一是这些歌曲经过历代歌唱家前仆后继的打造,已有完美的“样板”可以模仿。二是这些歌曲确实在音调设计、结构布局、高潮处理方面,为歌手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三是“国产”的美声歌曲还是量少质次,难以和外国歌曲相媲美。所以,大多歌手选用外国歌曲就不足为怪。但歌手演唱和经典模式相比总有差距,在评委的耳朵里就有“不好听”的挑剔,怎能打出高分?
再从美声歌手的表现力方面看,大多重声而不重情。和自然的原生态歌手、亲切的民歌手、随和的流行歌手相比,美声歌手的唱态总嫌僵化而显得“不好看”,他们只为营造高音而积聚力量、调度气息,缺少形体方面的美化。歌剧咏叹调往往设置了异峰突起的高音区,真是难为了这些美声歌手,有的数年拜师求教就为一个Hc,好不容易征服了高音,由于常常致力极限,难以顾及声情并茂的发挥,怎能让评委打出高分?
但是,美声歌手毕竟是最辛苦的演唱一族,评委应高抬贵手,同情美声歌手的艰难付出,给他们以“一分耕耘换回一分收获”的尊严。在当代美声歌坛不够景气的情况下,打分更需要向他们有所倾斜,防止薄此厚彼,这才是我们期盼的高评委能采取的正确导向。
当然,美声歌手自己也要争气,不但要高质量地追求美声境界,而且还应重视中国歌曲的弘扬,让“国产”的美声歌曲能在中国歌坛上引发共鸣,唤起回声。如果来年再来观摩“青歌赛”时,可以不再为美声歌手担心,而是让评委能看到他们表现出绝对优势的演唱风采,而实事求是地打出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