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az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纵观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难断言,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是创新,谁抢占创新的制高点,谁就拿到了21世纪的通行证,谁就成为21世纪的主人。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杨振宁教授曾说过:“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对创新意识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以飨读者。
  一、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数学新大纲》中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指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就属于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目标明确,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上要勇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过分强调共性、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强调按计划执行、盲目服从,偏重概念与结论的学习模式,在专业、课程、学习方式等方面受教育者没有实质性的选择权利。因此,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无法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长河里,他们能够继承,但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我们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来。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的环境,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不断地去创新,去完善自己。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的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苦历程。学生听起课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的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讲课时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四、鼓励参与,培养主体意识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实现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简单地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但这并非就是说教师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了。事实上,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教师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对知识的理解也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课堂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在例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的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题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要墨守成规,应该敢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乐于新的探索,善于独辟蹊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解题达到简化、优化。
  因此课堂中的例题教学应让学生多想想,多从不同方面,应用新旧知识去联想、去思考,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对例题的条件、结论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六、以“构造”为载体,通过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应用,不能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要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认识,并按数学建模的过程来实施和操作,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就必须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如在复习函数应用题时,选择典型题目,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进行建模训练,提高学生的建模水平。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鼓励学生创新,对求新、求异的解题方法甚至是不成功的想法都要加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中学)
其他文献
游戏教学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竞赛性强等特点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体育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提高等体育课教学目标完美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缓解压力,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达到提高身体综合素质的目的。那么,该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呢?  一、设计具有一定意义的体育游戏  1. 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中学生神经系统正处于兴奋与抑制不均衡的阶段,容易出现注意力稳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兴趣不浓,甚至有一种逆反心理,认为思想品德课就是讲大道理,高谈阔论而脱离实际,难于理解,又不像数理化那样有用。如此,对这门学科也就缺乏热情了。要使现在的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教师就必须花大力气研究上好思想品德课的技巧,开头、结尾、理论剖析、语言艺术,都要精心安排,恰当运用。教师要用生动、富有哲理,饱含感情的语言来“粘”住学生,激发他们对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