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腺腔圆度测量在胃高分化腺癌病理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q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计算机图像分析的腺腔圆度测量在胃高分化腺癌病理组织学中的诊断参考价值。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7月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胃高分化腺癌的10份H-E染色切片,另纳入同期经病理诊断为胃黏膜增生和正常胃黏膜各6份H-E染色切片作为对照,均扫描成数字切片,并对其腺腔圆度值、长径值和短径值进行测量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

结果

正常胃黏膜组、胃黏膜增生组和胃高分化腺癌组的腺腔圆度值分别为79.7°(10.6°)、73.0°(12.3°)和58.6°(15.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94.827,P<0.01);正常胃黏膜组的腺腔圆度值大于胃黏膜增生组和胃高分化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6.007、-508.579,P均<0.01);胃黏膜增生组的腺腔圆度值大于胃高分化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572,P<0.01)。正常胃黏膜组、胃黏膜增生组和胃高分化腺癌组的腺腔长径值分别为24.1 μm(11.8 μm)、43.1 μm(28.8 μm)和96.0 μm(79.3 μ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44.987,P<0.01)。正常胃黏膜组、胃黏膜增生组和胃高分化腺癌组的腺腔短径值分别为16.0 μm(8.7 μm)、22.7 μm(13.1 μm)和33.5 μm(38.0 μ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48.170,P<0.01)。

结论

胃腺腔圆度值可作为正常胃黏膜、胃黏膜增生和胃高分化腺癌鉴别诊断的有效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CD177在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并探究其对中性粒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18例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2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及14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和肠黏膜组织标本,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77分子表达。并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上述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177+和CD177-中性粒细胞,用Transwell检测两群细胞迁移能力。结果CD177+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在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估微探头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pCLE)在不明原因胆管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3月至9月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10例患者,收集其pCLE检查和细胞刷检或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以最终诊断为标准,计算pCLE诊断胆管恶性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体准确率,以及95%CI。结果纳入的8例患者中,最终确诊为恶性胆管狭窄7例。pCLE诊断恶性胆管狭窄的敏感度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比较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与TIPS联合胃左静脉栓塞术(LGVE)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纳入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行TIPS的31例肝硬化患者和行TIPS联合LGVE的29例肝硬化患者,收集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肝功能数据,获得Child-Pugh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TIPS组与TIPS联合LG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