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朋友过生日,我到布达佩斯一家甜点店预订蛋糕。站在柜台后的是一位笑容可掬的胖妇人,殷勤,善谈。我本想订一块艾斯特哈兹奶油蛋糕,但最后还是抵御不住对方的热情,改订了她推荐的樱桃酒果冻奶酪蛋糕。我问,明天什么时候可以取?她痛快地应道:“3点以后。”
第二天下午,我掐着钟点推开小店的玻璃门,胖妇人笑眯眯提醒我,她昨天跟我说的是“3点以后”……我看了眼手表,对呀,现在已经3点了!胖妇人用幼儿园阿姨开导小朋友的耐心跟我解释:“对呀,3点钟不是‘3点以后’。”
我不好意思地耸耸肩,怪自己把时间卡得太紧,没给人家留出余地,但嘴里还是不服软地嘟囔:“3点半是‘3点以后’,8点也是‘3点以后’……”
胖妇人用理解的语调安慰我:“放心吧,不可能8点,我们7点就关门啦!”随后她又补充了一句,“再过一个小时”。
保险起见,4点半我才从家里动身,估摸着从那里取到蛋糕后直接赴约,时间正好。但是万没想到我又扑了空,胖妇人请我再耐心地等一会儿,说周六的客人实在太多,没忙过来。我这下急了,说我必须6点钟赶到河边,现在到处堵车,随后追问她说的“一会儿”到底是多久?妇人不急不火地回答:“10分钟后。”
半个小时后,当我终于拎到装了蛋糕的礼盒时,连礼貌的情绪都没有了,掉头冲出店门。不过,我在堵车的路上宽慰自己,不管怎么讲,人家说“10分钟后”,没有拖到明天,想来明天也属于“10分钟后”。
在匈牙利人的生活中,总有太多类似“3点以后”的模糊观念。比如“中午”,跟德国人说“中午见”,肯定是指12点整;而匈牙利人说的“中午”,则可以从11点半到1点半。陌生人碰面,如果对方在分手时跟你说“以后给你挂电话”,这话听了千万不用当真,这只是相当于“再见”的口头语……如果对方的承诺具体到“晚上”、“明天”或“下个星期”,或许那还有一点儿谱。
其实,在说话的模糊性上,中国人跟匈牙利人挺像,时间观念差,习惯于各种礼仪性的承诺,只求当时在面子上过得去,并不真为承诺负责。我们也爱说“回头联系”“回头通电话”“回头我问问”“回头告诉你”,至于“回头”的可能性有多大?鬼才知道。我们还爱说“下回”“回头”“以后”“到时候”,其实当我们张嘴说时,很少有人真会想虚指的将来是猴年马月。外国朋友到中国谈生意,我常提醒他们别被饭桌上的承诺和接待礼仪的隆重所迷惑。在中国,中方隆重安排领导接见你,并勾肩搭背地跟你“干杯”,实际上跟生意成不成并无直接干系。我们是礼仪之邦,许多时候热情只是面子上的事。
近十年,由于匈牙利人跟德国人做生意多了,商人们变得准时了许多。不过华人不然,无论生意做多大都我行我素。比方说,跟房地产中介或房东约好去看房,迟到个把小时属于准时;最可气的是,叫人家等了半天之后拨一个电话:“今天太忙过不去了,下回再去看。”
在匈牙利,我不愿帮华人做翻译,心里的疙瘩就结在这儿:他们迟到、延时或临时改变主意,从不会把你的时间当作时间。
(肖进摘自《深圳商报》)
第二天下午,我掐着钟点推开小店的玻璃门,胖妇人笑眯眯提醒我,她昨天跟我说的是“3点以后”……我看了眼手表,对呀,现在已经3点了!胖妇人用幼儿园阿姨开导小朋友的耐心跟我解释:“对呀,3点钟不是‘3点以后’。”
我不好意思地耸耸肩,怪自己把时间卡得太紧,没给人家留出余地,但嘴里还是不服软地嘟囔:“3点半是‘3点以后’,8点也是‘3点以后’……”
胖妇人用理解的语调安慰我:“放心吧,不可能8点,我们7点就关门啦!”随后她又补充了一句,“再过一个小时”。
保险起见,4点半我才从家里动身,估摸着从那里取到蛋糕后直接赴约,时间正好。但是万没想到我又扑了空,胖妇人请我再耐心地等一会儿,说周六的客人实在太多,没忙过来。我这下急了,说我必须6点钟赶到河边,现在到处堵车,随后追问她说的“一会儿”到底是多久?妇人不急不火地回答:“10分钟后。”
半个小时后,当我终于拎到装了蛋糕的礼盒时,连礼貌的情绪都没有了,掉头冲出店门。不过,我在堵车的路上宽慰自己,不管怎么讲,人家说“10分钟后”,没有拖到明天,想来明天也属于“10分钟后”。
在匈牙利人的生活中,总有太多类似“3点以后”的模糊观念。比如“中午”,跟德国人说“中午见”,肯定是指12点整;而匈牙利人说的“中午”,则可以从11点半到1点半。陌生人碰面,如果对方在分手时跟你说“以后给你挂电话”,这话听了千万不用当真,这只是相当于“再见”的口头语……如果对方的承诺具体到“晚上”、“明天”或“下个星期”,或许那还有一点儿谱。
其实,在说话的模糊性上,中国人跟匈牙利人挺像,时间观念差,习惯于各种礼仪性的承诺,只求当时在面子上过得去,并不真为承诺负责。我们也爱说“回头联系”“回头通电话”“回头我问问”“回头告诉你”,至于“回头”的可能性有多大?鬼才知道。我们还爱说“下回”“回头”“以后”“到时候”,其实当我们张嘴说时,很少有人真会想虚指的将来是猴年马月。外国朋友到中国谈生意,我常提醒他们别被饭桌上的承诺和接待礼仪的隆重所迷惑。在中国,中方隆重安排领导接见你,并勾肩搭背地跟你“干杯”,实际上跟生意成不成并无直接干系。我们是礼仪之邦,许多时候热情只是面子上的事。
近十年,由于匈牙利人跟德国人做生意多了,商人们变得准时了许多。不过华人不然,无论生意做多大都我行我素。比方说,跟房地产中介或房东约好去看房,迟到个把小时属于准时;最可气的是,叫人家等了半天之后拨一个电话:“今天太忙过不去了,下回再去看。”
在匈牙利,我不愿帮华人做翻译,心里的疙瘩就结在这儿:他们迟到、延时或临时改变主意,从不会把你的时间当作时间。
(肖进摘自《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