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村文化底蕴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来源 :巴蜀史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ds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兴乡村兴,文化强乡村强。乡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乡愁的重要载体,是乡风的培育淳化、乡史的教育传承、乡村建设的灵魂所 在。乡村文化是乡村崛起振兴的源头活水, 是彰显区域发展实力的重要标识,是一地独 特魅力的精神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 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 之路。巴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人文资源独具特 色,熠熠生辉。要充分挖掘巴州乡村文化底 蕴,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引导村民、淳化 民风中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和 道德引领,助力巴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巴州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特色与成效

(一)“乡土”寄情,留住“乡愁”,营造归属情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异乡游子的乡土情 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客居他乡的浓浓乡愁。浓郁的乡土气息,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基本特征。相对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乡村更让人流连忘返的是独具韵味的乡村格调。巴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的隋唐石窟,有平梁古城、魁星阁、凌云塔、雷辅天将军墓等古迹遗存。巴中市巴州区是全省首批命名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 处、四川省传统村落9 处、四川省历史文化名村2 个。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所在。近年来,巴州区在新居建设、产业发展、传统 村落保护中,坚持以乡土情怀规划,留住浓厚乡愁,营造归属情怀。以“正月十六登高”传统民俗节日丰富节日文化,以巴文化、三国文化、隋唐文化为重 点打造历史文化产业,以白庙山歌、曾口皮影、大罗唢呐、梁永根雕为重点打造民俗文化产业,以“枣林鱼”为重点打造巴中饮食文化名片,以全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串联水宁寺七彩佛龛小镇、三江晏阳初故里小镇、化湖生态小镇等,打造生态休闲文化产业带和历史文化保护带,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二)“乡贤”引导,淳化“乡风”,倡扬美德新风“。士大夫居乡者为绅”。北宋时期,蓝田的吕大忠、吕大钧兄弟等地方乡贤自发制定实施的《吕氏乡约》, 为乡贤主导乡村治理开创了制度建设的先例。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乡土,蕴含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乡村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社会教化乡里、涵育乡风的“压舱石”。

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正当时。巴州区人杰地灵,古往今来贤达辈出, 具有深厚的乡贤文化传统。有出生巴州的骁悍将军吴瑞林、天文学家张思训、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等古今名人。近年来,巴州区大力开展以“身边人”为培树对象,以“大家评”为推选方法,成立“乡贤评选委员会”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最美人物”“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大力弘扬乡贤文化,传承家风家训,用良好的村风民风影响人、熏陶人、感染人,用美德的感召带动人、推动人,形成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乡民”教育,铭记“乡史”,夯实精神力量。“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十六字训词,形成于1934 年11 月1—9 日,红四方面军在赤江县委驻地,即今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毛浴镇召开的党政工作会上。训词集中体现了坚定信念、无畏牺牲、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红军精神,记载着巴中厚重的革命文化,是每个乡民应记住的红色历史。

巴州区有苏维埃川陕省委旧址、川陕省总工会旧址等红色革命遗址。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理想信念,强调奉献、牺牲、拼搏等价值取向。近年来,巴州区大力弘扬以十六字训词为代表的川陕苏区革命精神,鼓励教育一代又一代巴州人,形成涵养、笃学、朴实、勤劳、尚美的巴 州人文精神,激励鼓舞巴州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更积极主动投入到老区发展建设中,打赢打胜“三大攻坚战”。2018 年8 月,巴州区被省政府批准、国务院扶贫办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并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7 年脱贫攻坚先进县。

二、新时期巴州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思考

一要保护好乡土文化。立足巴州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保护传承  乡村文脉,利用好巴州区古镇古街、祠堂民宅、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  产。同时保护利用好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唱响“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让乡村文化更多一点“泥土的芬芳”,更多一点“时光的味道”,成为人们乡愁的寄托, 从中寻找到心灵的归依和精神的原乡。

二要培育好乡贤文化。注重对巴州区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挖掘整理、轉化创新,延续传统乡村文脉,使之成为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 的文化品牌,增强当地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其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淳化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办好乡村晏阳初讲堂,加强民间艺术人才队伍建设。

三要弘扬好红色文化。依托乡村本地红色资源,在乡村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主题实践活动,推出优秀红色文艺作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年轻人懂党史、知革命、念党恩、怀初心。通过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途径,让红色历史人文精神深植于老区乡民心灵深处、灵魂深处,让革命历史在乡村中得以传承,引导人们爱党爱国、向上向善, 使之成为乡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科研基地,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保证、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本土乡村文化繁荣。乡愁的牵挂,乡风的淳化,乡史的教育,吸引着广大乡村群众和党员干部共同努力奋斗,在新时代新起点,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挖掘乡村文化底蕴,不断丰富乡村文化内涵,让人们尚善向上、知荣知耻,让乡村焕发生机和活力,让乡村更美丽、村民生活更美好,全力助推巴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作者单位:巴中市巴州区地方志公室)

其他文献
拓片是记载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拓片制作技艺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拓片为我们保留了无数珍贵的文物、文献资料和书法艺术资料,为中华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月24日,由杨陵区文化館主办、杨陵区高浮雕传拓传习所协办的“熔古铸今·金石遗韵”高浮雕拓片展顺利开幕,展出时间一个月。此次展览精选唐、宋、明、清浮雕壁画、书法碑刻作品60余幅,拓片清晰精美、层次分明,彰显古代碑石神韵
期刊
一、考级中看到的几点问题  (一)考级组合的选择及安排  舞蹈考级课程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每个班的展示从25分钟至40分钟不等,级别越高所需展示的内容越多。比如低级别1—3级的考级内容主要以考查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节奏感、组合的完成度为主。中级别4—6级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功展示、组合完成的准确性及风格性组合的基本展示。较高级别7—10级要求考生有较扎实的基本功、有一定的技术技巧展示、表演性组合风格呈
期刊
李兰娟请原谅我对您的直呼尽管 我知道您曾做过官员但我不想用厅长头衔来称呼您您现在是教授但您传授的岂止是书本上的知识您也是院士但院士的称号岂能概括您的经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经受过上山下乡的磨难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从苦难中走过 在苦难中成长您的经历就是励志的最好高标您的人生就是奋斗的最佳写照您的发声就是最温暖的人间真情李兰娟我不愿称您为官员因为它无法涵盖您的人生我不想称您为教师或园丁因为它无法体现您教
期刊
托起明天的太阳被云朵擦拭过,蓝是天空唯一的底色雏鹰的翅膀粘满清露囚在薄雾中。天空的雨洗不净满手污垢。泥泞里扑腾鹰眼的世界,羽翼未丰剪辑云朵的姑娘,用童真缝制希望领着孩子们攀爬彩虹。索玛花开的原野阳光洒在女孩奔波的路上。一村一幼像花一样开满曾经泥泞破旧的村庄鸡鸣狗吠的村子有了朗朗书声在突降的细雨里淋湿。久涸的泥土种子在地下萌动。逼出的浊气被消解。一双双明亮的眸子像割开黑夜的利刃。索玛花开的清晨,几粒
期刊
国庆长假期间友朋小聚,南部县建兴中学学长张兄惠赠《郑大谟诗词集》一本。近些天方有闲阅之,竟欲罢不能,掩卷后仍心潮起伏不得安眠。这是近些年读书少有的状态。郑大谟先生,蓬安县人,民国时期四川大学国学专业毕业,大半生在川东北从事中学教育事业;虽在古诗词方面造诣极深,生前死后却俱在文坛寂寂无名, 真可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先生长逝35年、冥寿110岁之际,四川民族出版社推出此书,让人们走近一位已经湮
期刊
对大多数人来说,春节就是一家人欢声笑语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节晚会,听窗外的鞭炮齊鸣,向亲朋好友送出新春的祝福。而对于他们来讲,2020年的春节却是厚厚的防护服、浓浓的消毒水, 全天 24小时的应急值守……有时候, 相聚也是一种奢望,不为“别样”的春节,只为“同样”的坚守。他们就是这样一群“逆行者”,放弃与家人的团聚,义无反顾奔赴抗击肺炎疫情的前沿,用自己艰辛的付出捍卫着生命、守护着健康。他们就是
期刊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主办,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市群众艺术馆)、延安市文化志愿者服务总队承办,延安“黄土地”摄影俱乐部协办的第38届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之“欢天喜地过大年”摄影作品展在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数字文化平台集中展出。此次展览采取线上展出,主要分为“欢天喜地过大年”和“我要去延安”两大部分,共分四期展出。来自
期刊
时间:当下。  地点:陕北山区的沙峁村。  人物:  郝丹丹——27岁,沙峁村第一书记。  高安平——29岁,郝丹丹的未婚夫,支教志愿者。  高绥民——55岁,高安平的父亲,镇畜牧站兽医。  田润雨——53岁,高安平的母亲,镇医疗卫生中心医生。  柳国东——50岁,沙峁村村主任。  柳青戈——68岁,柳国东的族叔,会弹三弦说书。  折桂兰——65岁,柳青戈的婆姨,当地剪纸能手。  李艾玲——46岁
期刊
2020年1月14日下午,2020年度四川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牢固树立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理念,努力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为助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落地落实、推动
期刊
最近,我再次读了《周克芹文集》。俗话说: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作为周克芹的同乡——既是简阳人更是石桥人的我,再读他的作品,其笔下那熟悉的乡音、奔涌的乡情和那可爱的乡亲,总觉得是那样的亲切;那浓厚的乡土气息、时代气息和那分明的爱憎,总是那样的强烈;那生动的场景,总是挥之不去,萦绕脑际,总是不断地撩起我对过去岁月的回味与思考。睹书思人。简阳是周克芹的故乡。周克芹是从简阳走出去的人民作家,他对故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