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及激发策略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Wang_Gu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课堂参与度及学习主动性,一个学生想不想学习物理,喜不喜欢物理,直接关系到其物理学习成绩.为此,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本文就该话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初中物理课程更好地进行教学有所帮助.
  
  1提高学习动机的意义分析
  
  研究显示,学习动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具有极大的作用,对于初中物理教学而言具有以下作用:
  
  1.1促发作用
  
  学习动机对于促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物理知识具有极大的促发作用,例如当学生对于物理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物理现象、或是实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时,就会促发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和学习这一知识点,运用原有认知经验去分析物理现象,自己尝试着探究,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
  
  例如,《大气压强》这节内容的教学,演示覆杯实验,这个实验学生自己课后也可以完成,所以当教师演示物理实验,学生通过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当然也有同学会存有疑问,这进一步触发了学生自己课后尝试的欲望,课后自己尝试覆杯实验,实现对现象、规律的再思考.
  
  1.2定向作用
  
  学习动机可以为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使得学生在学习动机的驱使下去完成一定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点.
  
  例如,学生学习“液体内部压强”这一知识点,那么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液体内部压强是怎么产生的?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些疑问恰是驱动学生主动地查找资料,寻求问题的答案,深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1.3保持作用
  
  不少学生尤其是初二的学生会感觉物理难学,概念学习枯燥,导致其物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物理往往开始好奇,接着就半途而废不能持之以恒.那些学习动机高的学生往往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一种认真、刻苦的精神面貌;而那些学习动机水平较低的学生往往对物理课程没有兴趣,即使突然因为新奇的物理实验,对物理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也往往因为其他原因不能持之以恒,因此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具有很好的保持作用,可以不断地保持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
  
  1.4调节的作用
  
  学习动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定向学习的目标,而且还可以不断在这一过程中去调节学生的具体的每一个步骤和小的目标,不断地去调节学生在进行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坚持下去,直到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
  
  2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2.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
  
  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如果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出现偏差,他们会不愿意积极学习物理知识.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物理知识的意义,就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物理知识才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态变化》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吃冰棒时刚撕开冰棒纸,冰棒有时会出现冒烟的现象;冰棒静置一段时间后四周会出现细小的水滴,待到静置得更久,小水滴逐渐变大,当冰棒水滴在地上后,过一会就会干掉消失.通过以上的物理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在怎样的外界因素下,它们会改变自己的物态,如果我们要物体保持特别的物态,可以从哪些外部条件着手控制?当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的物理知识能改变实际的生活时,他们会有浓厚的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
  
  2.2结合物理的实验现象创设情境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时,一味地对学生说物理概念和定律,学生也不一定能明白这些概念的意义是什么.教师可以给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现象的规律,当学生发现物理现象能有规律的变化时,他们会愿意自发地学习物理知识.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透镜及应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透镜的变化.学生如果能透彻地掌握透镜的变化就能理解到凸透镜变化的规律为:
  
  表1
  
  物距(u)像距(v)正倒大小虚实应用特点
  u>2ff  U=2fV=2f倒立等大实像测焦距大小分界点
  f2f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
  幻灯机—
  U=f不成像———平行光源
  测焦距实虚分界点
  Uu
  与物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虚像在物体同
  侧,物像同侧,
  虚像在物体之后
  
  2.3结合学生的团体合作创设情境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长、不同的潜力,学生在一起学习,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进入情境时互相提示、互相取长补短,情境创设的效果也能因此而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用团队的方法一起进入情境.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浮力的应用》时,教师可以将数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给每个学习小组100克薄铁皮、一盆水、一枚一元的硬币.如果直接将一元硬币投入水中,硬币会沉下去,教师要让学生合理改变薄铁皮的结构,让薄铁皮承载起一元硬币,让硬币能浮在水面上.学生共同学习时,要克服薄铁皮可能会进水的问题、薄铁皮的结构不足以承载硬币的问题、薄铁皮能承载多少硬币的问题.通过共同合作,学生们提出种种承载硬币的方案,一起动手、一起改进,通过这种进入情境的方法,学生会非常愿意积极地探索物理知识.
  
  3提升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3.1让学生关注物理现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无论是用讲故事的方法也好、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也好、用实验的方法也好,教师需要用种种方法让学生观察物理的现象和物理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细心观察物理现象,他们就不能了解这节课到底需要了解哪些知识,不会明白自己学习的范围.
  
  3.2让学生关注物理变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后,如果学生仅仅只了解现在眼前发生的物理现象,学生依然不能从物理现象中提炼到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后,就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动手尝试、动手探索,学生如果能够了解到外部条件的变化能使物理现象产生变化,他们就能提出猜想,尝试理解这些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
  
  3.3让学生总结物理现象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要真正的掌握物理知识,就需要把感性的认知转化为理性的认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要引导学生总结自己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让他们把具体的知识经过提炼,重新通过抽象的方式理解.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透镜及应用》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如何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学生通过进入情境细心观察后用这样的语言表达两者的区别:用手摸,凹透镜中间薄四周厚;凸透镜中间厚四周薄;将透镜用来观察一件事物,出现放大效果的是凸透镜,出现缩小效果的是凹透镜;观察一个物体时移动镜子,移动方向与镜子相同为凹透镜,反之为凸透镜;用镜子观察远处的事物,观察到上下左右颠倒的为凸透镜,反之为凹透镜;在镜子旁点蜡烛,能够出现倒立侧像的为凸透镜,无法成像的为凹透镜;让镜子对着阳光,能聚光的为凸透镜,反之为凹透镜……学生能用抽象的语言提炼出自己在情境中观察的现象,他们就能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
  
  总之,不断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的动机水平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具有極为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积极的引导和组织者作用.让学生进入情境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排除学习以外的思维干扰,积极学习物理.教师要使用合适的方法让学生用情境的方法学习物理.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要把握住学生学习物理的关键.通过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生就能够以探索的方法掌握到物理知识,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物理教师也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我们在学英语时,常有“主语与be动词的缩写”及“be动词与not的缩写”现象。但何时要缩写呢?我们常常感到模糊,这样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口语交际。因此,在这里作一简单介绍供同学们
问题的提出  在一次有关平抛运动的习题课上,一位学生提供的解法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的讨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揭示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原理.“做”是这个整体的中介和核心.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物理學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过程正是体验科学探究与创新的过程.    实验探究的基础是发现问题;创设情景可以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
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各个要素割裂得界限分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协调提升,同时也破坏了知识技能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更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观念,构建实验教学的整体意识,突出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具体说,笔者把整体性分为以下三方面,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老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的过程,即人的全体化;把课内、课外融为一体,即时空的系统化;把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统筹安排,可能的话还可
1.at,in,on,at:(1)表示在小地方;(2)表示“在……附近,旁边”。eg:atschoot在学校atthebusstop在公共汽车站in:(1)表示在大地方;(2)表示“在……范围之内”。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更是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途径有很多,而课堂教学是兴趣培养的主阵地.授课时如何让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关键要设计好每堂课的“第一分钟”(较短的一段时间),课堂上的第一分钟关联到整个课堂的成败.笔者通过多年的物理教学,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趣.    1妙用诡异的生活经历,惊心动魄地导入新课    由于初中学生物理知识欠缺,生活中巧诡异费解的物理现象很
〖FL(K2]〖HTH]1微元思想简介  微元思想是从研究事物的微小部分到研究事物整体的思想方法,既是辩证思想又是极限思想,是微积分的基础.也就是先把复杂的事物分割成许多简单的微元,使每个微元遵循相同的规律,然后将微元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方法处理,以使问题得以解决.  微元思想的关键是无限分割与逼近,即先通过无限分割,忽略高阶小量,把变量处理成常量,再利用数学方法或物理方法把常量逼近成变量. 
1. these, those  this, that, these和those都是指示代词,these是this的复数形式,指时间、距离较近的或下面要提到的人或事;those是that的复数形式,指时间、距离较远或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人或事物。例如:  This is my bed. That is Lily’s bed. 这是我的床。那是莉莉的床。  These pictures are good
物理中的许多现象尽管在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屡见不鲜,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发展和认识上尚存在局限性,常常根据粗浅的生活经验取得一些错误的观念,造成对建立正确概念的障碍,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同样学生在解答物理问题时,其思维活动也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对提出的问题不能做深入的思考,缺少研究,就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作出评判,出现了许多的错误,作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讲解问题过程中,有意识地
笔者虽不赞同过分夸大教材课后习题的作用,但是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历年来许多的真题也都能在课后习题中能找到它的本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将这一资源弃之不用,那是非常失职的.一般来讲,高中物理教材课后习题难度较低,所以要用好这一资源就要求教师花更多精力,充分挖掘其教育功能.但如何去挖掘教材课后习题的教育功能,笔者结合一道课后习题,谈谈个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