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赌冠的教育随想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wa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期,有个人在街市买布。一尺鲁缟市价三文钱,他买了八尺,却只付给卖布者二十三文钱。卖布者不答应,认为该付三八二十四文钱。双方争执不休,恰好孔子的学生子路路过,两人便请这位学问家来评判。子路当然维护真理。买布者不服,三方激烈争执,于是决定去找孔子评理。子路愤愤不平地说 :“我输了,就把我头上的这顶冠赔给你。”买布者一怒之下,以自己的脑袋为赌注。二人击掌为誓。孔子听说缘由后,对子路说:“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算术也会错?三八二十三,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买布者得意而去,子路却满腹委屈,愤而弃学回乡。
  《子路赌冠》这个故事虽只寥寥数语,但子路刚直鲁莽、争强好胜的形象已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他坚持真理、维护真理的认真精神令人佩服。而轻轻一句“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算术也会错?三八二十三,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则把孔子这位“仁者爱人”的教育智者的形象一下子推到了我们面前。真可谓故事虽短,但回味无穷。
  三八自然是二十四,子路的错误并不在于坚持了真理。他的问题在于急于纠正买布者的“三八二十三”这一错误观点,甚至不惜以冠相赌来达到这个目的。人的观念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观念的转变也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生命教育倡导者张文质先生就一直强调“教育是慢的艺术”。因为教育是人的心灵的自我觉悟,依靠的是人内心的诚服和领悟,而不可能通过外部的强迫和灌输来实现。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需要教育者坚守责任、持久关注、耐心等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子路式的错误在现实的教育中其实并不少见。教育者须谨记,欲速则不达。
  三八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答案并不难得出。但在孔子看来,问题的本质已经不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的区别了,而是“冠”和“命”孰轻孰重的权衡了。如果说三八二十三,输掉的是子路头上之冠;如果说三八二十四,输掉的将是买布者颈上之头。孔子的选择自然是前者。不是孔子不知道三八二十四,而是孔子深谙“真理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的真谛。孔子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教育确实需要传授知识,但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育更要滋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我国近代教育家经亨颐曾说:“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已。”陶行知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应当是有温度的。教育一旦失却了生命的温度,便将不再成其为教育。
  三八二十三!孔子的这一评判不仅挽救了买布者的性命,同时也使子路免于陷入良心的自责和道德的谴责当中。倘若真因自己的鲁莽而使买布者失去了生命,子路将情何以堪?我想,无论是作为当事者的子路,还是两千年后的我们,都能从孔子的言行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浸润: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教人求真,启人智慧;教育更是一门艺术,要引人崇善,催人向美。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传世名言“难得糊涂”实应成为我们教育者的一种职业智慧、专业修养和博大胸怀。面对“冠” “命”之博,孔子的“难得糊涂”是如此的恰到好处。这就是一位大教育家的智慧和胸怀。
其他文献
一、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一词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所谓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
作为马自达全球新一代产品旗舰车型、创驰蓝天技术与魂动设计集大成者,Mazda6阿特兹几乎囊括了马自达所有的顶尖成熟技术,将“驾乘愉悦”提升至更高层次,以全新视角呈现出“车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