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是中小学教育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借中小学教师“交流”之东风,从语文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思考和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有效应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问题:加强学校间的交流,深化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延续性;研究课程,加强中小学课堂交流;加强教学体验和学习体验,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学教育;小学教育;教学衔接;语文教学
笔者是一名中学教师,2014年至今,作为交流教师到南村小学(以下简称“南小”)任教。在两年多的交流中,笔者注重将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进行对比。从教十多来年,笔者一直有一些困惑和追寻,其中就包括“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于是,借著这个交流的机会,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本文即借“交流”之东风就中小学的不同教育特点,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中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环境育人,加强学校间的交流,深化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延续性
“南小”一贯注重习惯养成教育,主张“真实、朴实、扎实”的“三实”课堂教育,倡导“荷文化”,培养学生要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笔者对“朴实”教育有特殊感情。城郊接合部的学生,有些似乎缺少了农村孩子的质朴,却又因为环境的影响,视野不够开阔。但学生的天性决定了教师的教育应该秉承“朴实”的教育原则,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朴实”教育是对这些学生最好的指引。而笔者所在中学的“和美”教育文化本身也蕴含着“朴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和为美”的价值观,若能实现中小学教育的无缝对接,找到不同校园文化的共同点,并将之有效地延续下来,将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意义。
无论是笔者所在中学的“和美”教育,还是南小的“荷文化”,都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两者的出发点相同,因此,这两所学校是可以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能够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广而推之,无论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教育的本质都是一致的,都是想要通过环境来育人。因此,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各种形式的中小学交流活动,如参观、座谈等,加强学校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理想,促进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
二、研究课程,加强中小学课堂交流,从语文的角度看小初衔接
经常有初中老师说,看学生小学时的成绩挺好的,怎么到了初中就提不上来了呢?其实中小学的知识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笔者一直从事的是语文教学工作,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应该本着“走出去,拿进来;走进来,拿出去”的理念,多研究,常沟通,从而优化中小学课堂,为中小学衔接搭桥铺路。
(一)紧抓课程标准,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异同点
九年义务教育,从课程标准来看,无论是在阅读方法上,由小学“学会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到初中“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还是理解和分析评价方面,由小学“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到初中“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不管课程标准怎么变,教育的本质是不变的,教学的内容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小学高年段的教学和校内外高、中、低年级的课堂研讨交流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共通性。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浣溪沙》就是作为必背古诗词被收录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中考语文试题每年也都会有一两个知识点考察小学的教学内容,如2011年的中考题考察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出处,可这竟也难住了部分考生。若中小学教师能够熟悉中小学教材的特点,加强课堂渗透,对优化课堂是大有益处的。
(二)把握语文教材,正视中小学语文教学层次的差异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采用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思路,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教材内容都是围绕“听说读写”的训练展开的,无外乎字、词、句、段到阅读理解,再到作文。若教师能够把握教材,根据不同的学段目标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笔者在执教六年级研讨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把握教材设计意图,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主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角度进行设计和教学。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师生和家长也不必“谈分色变”,而应该正视从小学到中学学生考试分数的变化。正如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指出:“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以逆转的。”
(三)根据学生的特点,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对策的针对性
有一次,一位镇骨干教师到“南小”“送课”,内容是二年级的《雷雨》。其中两个环节笔者记忆深刻:一是她以儿歌导入;二是在讲解雷雨到来前、中、后小树们的不同表现时,她要求学生站立起来,根据教师的朗读模仿小树的不同动作。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很好地结合了二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开展了教学活动。国家特级中学教师王君老师一直关注小学教师的成长,她在评价一位优秀教师的课时,说:“我们说要‘朴素’地上课,就是要回归语言本位,带领学生字斟句酌更需要智慧,需要技巧,需要技术,甚至更需要艺术。体现教学的规律、真实和实效。在这点上,小学老师比中学老师更讲究课堂的铺路搭桥,用最适宜的方式帮助每一个学生慢慢抵达终点。”小学教师的“点拨花样”确实比中学教师丰富得多。
不同时期,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这是个人成长的规律。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岔路口”,心理学称之为“难教养期”或者“问题儿童期”或者“青春断乳期和性格形成期”。由于身心发展方面存在差异,中小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情绪和情感方面、意志品质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中小学生的特点又是一致的,他们喜欢“寓教于乐”的学习形式。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保持可爱又可贵的童心,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三、加强教学体验和学习体验,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加强中小学教师交流对加强中小学衔接有较大的帮助。对于教师来说,接触了新的环境,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避免了职业倦怠的产生;对于学校来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可以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根据笔者的切身体验,如果有机会和条件,教育部门应该组织和鼓励一些小学教师到初中去进行教学交流,让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到小学高年段任教交流,实现语文教学的互动和良性循环发展,使中小学教育一体化,有效衔接。小学语文是初中语文的基础,初中语文是小学语文的延续。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衔接阶段的教学中渗透初中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进一步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知识做好铺垫。初中语文教师也应了解小学阶段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新生入学后的一段时间,注意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让学生有一个平缓的适应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成尚荣.童心:游戏,创造与幸福[J].小学语文教学,2015(07).
关键词:中学教育;小学教育;教学衔接;语文教学
笔者是一名中学教师,2014年至今,作为交流教师到南村小学(以下简称“南小”)任教。在两年多的交流中,笔者注重将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进行对比。从教十多来年,笔者一直有一些困惑和追寻,其中就包括“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于是,借著这个交流的机会,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本文即借“交流”之东风就中小学的不同教育特点,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中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环境育人,加强学校间的交流,深化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延续性
“南小”一贯注重习惯养成教育,主张“真实、朴实、扎实”的“三实”课堂教育,倡导“荷文化”,培养学生要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笔者对“朴实”教育有特殊感情。城郊接合部的学生,有些似乎缺少了农村孩子的质朴,却又因为环境的影响,视野不够开阔。但学生的天性决定了教师的教育应该秉承“朴实”的教育原则,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朴实”教育是对这些学生最好的指引。而笔者所在中学的“和美”教育文化本身也蕴含着“朴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和为美”的价值观,若能实现中小学教育的无缝对接,找到不同校园文化的共同点,并将之有效地延续下来,将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意义。
无论是笔者所在中学的“和美”教育,还是南小的“荷文化”,都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两者的出发点相同,因此,这两所学校是可以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能够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广而推之,无论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教育的本质都是一致的,都是想要通过环境来育人。因此,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各种形式的中小学交流活动,如参观、座谈等,加强学校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理想,促进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
二、研究课程,加强中小学课堂交流,从语文的角度看小初衔接
经常有初中老师说,看学生小学时的成绩挺好的,怎么到了初中就提不上来了呢?其实中小学的知识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笔者一直从事的是语文教学工作,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问题,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应该本着“走出去,拿进来;走进来,拿出去”的理念,多研究,常沟通,从而优化中小学课堂,为中小学衔接搭桥铺路。
(一)紧抓课程标准,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异同点
九年义务教育,从课程标准来看,无论是在阅读方法上,由小学“学会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到初中“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还是理解和分析评价方面,由小学“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到初中“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不管课程标准怎么变,教育的本质是不变的,教学的内容也是一脉相承的。
在小学高年段的教学和校内外高、中、低年级的课堂研讨交流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和共通性。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浣溪沙》就是作为必背古诗词被收录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中考语文试题每年也都会有一两个知识点考察小学的教学内容,如2011年的中考题考察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出处,可这竟也难住了部分考生。若中小学教师能够熟悉中小学教材的特点,加强课堂渗透,对优化课堂是大有益处的。
(二)把握语文教材,正视中小学语文教学层次的差异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采用九年一贯的整体设计思路,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教材内容都是围绕“听说读写”的训练展开的,无外乎字、词、句、段到阅读理解,再到作文。若教师能够把握教材,根据不同的学段目标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笔者在执教六年级研讨课《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把握教材设计意图,根据六年级学生的特点,主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角度进行设计和教学。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师生和家长也不必“谈分色变”,而应该正视从小学到中学学生考试分数的变化。正如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指出:“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以逆转的。”
(三)根据学生的特点,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对策的针对性
有一次,一位镇骨干教师到“南小”“送课”,内容是二年级的《雷雨》。其中两个环节笔者记忆深刻:一是她以儿歌导入;二是在讲解雷雨到来前、中、后小树们的不同表现时,她要求学生站立起来,根据教师的朗读模仿小树的不同动作。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很好地结合了二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开展了教学活动。国家特级中学教师王君老师一直关注小学教师的成长,她在评价一位优秀教师的课时,说:“我们说要‘朴素’地上课,就是要回归语言本位,带领学生字斟句酌更需要智慧,需要技巧,需要技术,甚至更需要艺术。体现教学的规律、真实和实效。在这点上,小学老师比中学老师更讲究课堂的铺路搭桥,用最适宜的方式帮助每一个学生慢慢抵达终点。”小学教师的“点拨花样”确实比中学教师丰富得多。
不同时期,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这是个人成长的规律。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岔路口”,心理学称之为“难教养期”或者“问题儿童期”或者“青春断乳期和性格形成期”。由于身心发展方面存在差异,中小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情绪和情感方面、意志品质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中小学生的特点又是一致的,他们喜欢“寓教于乐”的学习形式。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保持可爱又可贵的童心,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三、加强教学体验和学习体验,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加强中小学教师交流对加强中小学衔接有较大的帮助。对于教师来说,接触了新的环境,了解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避免了职业倦怠的产生;对于学校来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可以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根据笔者的切身体验,如果有机会和条件,教育部门应该组织和鼓励一些小学教师到初中去进行教学交流,让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到小学高年段任教交流,实现语文教学的互动和良性循环发展,使中小学教育一体化,有效衔接。小学语文是初中语文的基础,初中语文是小学语文的延续。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衔接阶段的教学中渗透初中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进一步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学习初中语文知识做好铺垫。初中语文教师也应了解小学阶段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新生入学后的一段时间,注意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让学生有一个平缓的适应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成尚荣.童心:游戏,创造与幸福[J].小学语文教学,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