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的地区性回应及其全球意义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lon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多边角度出发分析了亚洲地区主义对经济危机的回应。作者把亚洲地区多边主义置于全球化与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揭示了亚洲地区主义的特点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历史根源,分析了经济危机对亚洲多边进程的影响,以及地区组织在回应危机过程中与其他地区国家的关系,地区多边主义对全球多边体制的贡献。
其他文献
欧共体(欧盟)在一体化的实践中,始终秉承以合作和互谅的精神寻求联合,使一种新的合作文化得以产生。欧洲人认同这种新的文化,并信任其在国际事务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欧盟主张通过非军事的,特别是社会经济手段以及法律化和规则化机制化解冲突,实现多国合作,认为这是积极转向国际稳定政策的重要前提,从而形成了欧盟的全球治理构想——合作性世界秩序。它倡导多边主义,尊重全球制度,承认文化多样性,与“新帝国主义”战略有明显区别,然而,二者在本质上却差别不大。合作性世界秩序体现的是一种规则霸权,但仍为发展中国家问题
文章通过剖析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全过程,阐述了当代中日关系从来都是战略关系的观点。中日关系是我国外交战略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处理好中日关系,不但对处理中美关系、中俄关系都会产生正面效应,而且对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任何情感化的言行,都不利于我国的国家利益。文章认为,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应全面理解,“面向未来”才是目的;同时,对日关系还要积极贯彻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作者认为,中日战略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并提出了中日两国可以进行战略合作的十个方面。
本文探讨的是国际关系中社会因素的缺失。作者认为国际关系的主流理论要么忽视了社会性因素的存在,要么仍然关注过少。本文首先认可了亚历山大·温特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批评,即它们没有意识到国家身份、利益和认同的可塑性。其次,认为温特只是引入规范和认同这两个变量,对阐明国际关系中的社会性因素是不够的。最后,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引入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来部分弥补这一理论上的缺失。
作者从七方面概述和探讨了2003年国际形势的主要事态及其特点: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重大失算;中东危机和朝核危机的深化;“9·11综合症”及其表现折射出的新帝国主义;大国关系的新动向;全球和平与冲突的若干趋势;面临“危中之机”的联合国;反全球化现象、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经贸政治”的凸显、一些地区和国家政治领导人的换代以及美国紧锣密鼓展开的“选举秀”等现象。美国在这一年的行为及其巨大的连锁性影响,成为分析讨论的焦点和贯穿全文始终的主线。本文从世界政治和全球安全的角度,透视美国的角色和国际关系的互动,展现了当
长期以来,国际政治学被女性主义学者称为一门充斥着男性霸权主义的学科,其原因之一在于占据该学科领域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所蕴含的社会性别本质。现实主义学说的基本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外交家、史学家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kiavelli)的一系列著述,从中所体现的西方新兴中产阶级男性的社会性别观念不能不对这一理论的深层建构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作者的研究突破了媒体和其他专门机构提供的毒品相关数据,运用社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论述了毒品贸易、经济犯罪与经济危机之间存在的联系,提出了世界范围内毒品打击机构对现行政策、法律执行不力的问题,指出了在提出真正的可持续政策建议之前,我们必须正视并解决法律政策执行机构中的腐败问题。
东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目前各经济体间缺乏合作和协调的汇率制度安排已经明显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以人民币和日元为货币锚的东亚汇率协调机制旨在通过协调东亚各经济体的汇率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将汇率波动维持在有利于各经济体经济稳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理水平上。由于区域内各经济体缺乏从地区整体利益出发、在互谅互让基础上进行合作与协调的历史与经验,决定了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只能建立较低层次的、松散型的货币合作机制,以渐进的方式向高级阶段过渡。
代际差别是微观国际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个性与心理特点而言,代沟代表着政治上的共生代。历史经历对于人的个性和心理的形成至关重要。代内群体特点首先就是指这些人阅历上的共性,指他们政治上或业务上的成功与受挫的类同,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和政策观上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