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要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把握合理的速度、强化产业支撑、注重文化内涵、加快社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 健康发展; 产业支撑; 文化内涵;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9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17-0037-02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产业支撑、城镇建设缺乏地方特色和重建设轻管理等偏差和倾向,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保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城镇化速度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为基础和动力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不能违背这些客观规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简单地把城镇化等同于城镇建设,用城建来代替经济工作,把城镇化率当作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或者是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上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只要推进城镇化就可以拉动工业化,因而片面追求城镇化率。特别是由于我们现在是按照行政区来推进城镇化的,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成了衡量当地主要领导人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些地方的领导不顾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约束,相互攀比、人为拔高城镇化率。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没有一点实际意义,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
健康的城镇化必须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与当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适应。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民比例高、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化的内在动力相对不足,城镇化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过分追求较高的城镇化率,依靠行政手段把农民轰到城市,不仅不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会破坏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产生一系列风险。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找不到工作,也会带来城市就业、治安、环境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这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是有过深刻教训的,我们决不能重蹈覆辙。在城镇化速度上我们必须克服长期以来过分依赖行政手段的传统做法,牢固树立由市场来决定不同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重点和布局的观念,合理把握城镇建设进度。
二、加快城镇发展必须强化产业支撑
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过程往往是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扩大规模是城镇化的必要条件,但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扩大城市规模与加强产业支撑应相互适应、互为依托。扩大城市规模可以增强聚集力、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需求和就业机会。但是,仅有城市规模和框架的快速膨胀,仅靠建广场、盖高楼,多修几条宽马路、多建几个漂亮花园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产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是城市发展的推进器。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经济基础脆弱、缺乏造血功能、没有发展动力的城市,不仅发挥不了城市的应有作用,而且会拖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强化产业支撑,明确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促使潜在的资源与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促使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在城镇成长和集聚,真正培育起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三、城镇规划建设必须注重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和龙头,城镇发展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规划,以充分发挥城镇规划合理调控土地及空间资源配置、引导和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龙头作用,这是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地方在城镇规划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保护好当地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忽视了城镇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力。健康的城镇化要求城镇建设必须与保护当地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很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文化古迹。即使一些落后地区或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或历史名人荟萃,或地方特色突出,或古朴民风显著。完全可以规划建设出自己的特色,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历史魅力。文化生成能力,能力支持发展。这样的城市才有个性,才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我们应当充分挖掘这方面的潜力,突出城市自己的特色,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充分展现自己的风格,避免千城一面。
四、城镇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加快社会发展
在城镇建设中,一些地方“以物为本”突出,“以人为本”淡化,不是把主要精力致力于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扫除各种进城障碍等方面,而是一提起城镇化满脑子里不是拓宽马路,就是架立交桥,一说发展第三产业就是建饭店盖商场,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忽视社会事业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现代化的城市,不应是建筑和道路堆积而成的“水泥化”,而应是人与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化”。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必须把城市的社会发展指标放在重要地位,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不仅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调整完善城市用地结构,切实保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用地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城镇建设中落到实处。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处处为群众着想这一根本宗旨,在搞好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搞好教育、医疗卫生、信息网络、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社会文化设施建设,既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学、休闲等生存需求,还要满足生态环境和精神心理需求,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生产和人居环境,实现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全面提高,人得到全面发展,使城市真正成为广大市民舒适的家园。
五、加快城镇化的同时必须建设好新农村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快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二者对立起来。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适时适度地转移农村人口,缓解农村的资源压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把农村建设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农民数量仍然会相当庞大,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就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来说,它不是简单的城镇建设问题,不是一个与农村发展毫无关联的过程。城镇化不能用牺牲农村为代价,让城市繁荣起来,让农村萧条下去只会加剧城乡差距和不平等,贫穷落后的农村也只能阻碍城镇化的发展。所以,城镇化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从城市层面来解决,也需要从农村层面来解决,推进城镇化必须以农村的发展为前提,使农村发展与城镇化在相互协调中共同进步。
(本文作者: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本组文章责任编辑于朝霞
[关键词] 城镇化; 健康发展; 产业支撑; 文化内涵;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9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17-0037-02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产业支撑、城镇建设缺乏地方特色和重建设轻管理等偏差和倾向,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保证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城镇化速度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为基础和动力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不能违背这些客观规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简单地把城镇化等同于城镇建设,用城建来代替经济工作,把城镇化率当作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或者是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上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只要推进城镇化就可以拉动工业化,因而片面追求城镇化率。特别是由于我们现在是按照行政区来推进城镇化的,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成了衡量当地主要领导人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些地方的领导不顾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约束,相互攀比、人为拔高城镇化率。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没有一点实际意义,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
健康的城镇化必须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与当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适应。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民比例高、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化的内在动力相对不足,城镇化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过分追求较高的城镇化率,依靠行政手段把农民轰到城市,不仅不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会破坏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产生一系列风险。从农村分离出来的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找不到工作,也会带来城市就业、治安、环境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这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是有过深刻教训的,我们决不能重蹈覆辙。在城镇化速度上我们必须克服长期以来过分依赖行政手段的传统做法,牢固树立由市场来决定不同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重点和布局的观念,合理把握城镇建设进度。
二、加快城镇发展必须强化产业支撑
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过程往往是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扩大规模是城镇化的必要条件,但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扩大城市规模与加强产业支撑应相互适应、互为依托。扩大城市规模可以增强聚集力、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需求和就业机会。但是,仅有城市规模和框架的快速膨胀,仅靠建广场、盖高楼,多修几条宽马路、多建几个漂亮花园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产业是立城之本、兴市之基,是城市发展的推进器。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经济基础脆弱、缺乏造血功能、没有发展动力的城市,不仅发挥不了城市的应有作用,而且会拖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强化产业支撑,明确城市功能和产业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促使潜在的资源与优势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促使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在城镇成长和集聚,真正培育起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三、城镇规划建设必须注重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规划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和龙头,城镇发展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规划,以充分发挥城镇规划合理调控土地及空间资源配置、引导和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龙头作用,这是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地方在城镇规划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没有保护好当地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忽视了城镇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
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力。健康的城镇化要求城镇建设必须与保护当地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很多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文化古迹。即使一些落后地区或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或历史名人荟萃,或地方特色突出,或古朴民风显著。完全可以规划建设出自己的特色,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历史魅力。文化生成能力,能力支持发展。这样的城市才有个性,才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我们应当充分挖掘这方面的潜力,突出城市自己的特色,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充分展现自己的风格,避免千城一面。
四、城镇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加快社会发展
在城镇建设中,一些地方“以物为本”突出,“以人为本”淡化,不是把主要精力致力于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增加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扫除各种进城障碍等方面,而是一提起城镇化满脑子里不是拓宽马路,就是架立交桥,一说发展第三产业就是建饭店盖商场,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忽视社会事业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现代化的城市,不应是建筑和道路堆积而成的“水泥化”,而应是人与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化”。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必须把城市的社会发展指标放在重要地位,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不仅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调整完善城市用地结构,切实保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用地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城镇建设中落到实处。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处处为群众着想这一根本宗旨,在搞好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搞好教育、医疗卫生、信息网络、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社会文化设施建设,既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学、休闲等生存需求,还要满足生态环境和精神心理需求,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生产和人居环境,实现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全面提高,人得到全面发展,使城市真正成为广大市民舒适的家园。
五、加快城镇化的同时必须建设好新农村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快城镇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二者对立起来。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三农”问题的解决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适时适度地转移农村人口,缓解农村的资源压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把农村建设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农民数量仍然会相当庞大,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就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来说,它不是简单的城镇建设问题,不是一个与农村发展毫无关联的过程。城镇化不能用牺牲农村为代价,让城市繁荣起来,让农村萧条下去只会加剧城乡差距和不平等,贫穷落后的农村也只能阻碍城镇化的发展。所以,城镇化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从城市层面来解决,也需要从农村层面来解决,推进城镇化必须以农村的发展为前提,使农村发展与城镇化在相互协调中共同进步。
(本文作者: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本组文章责任编辑于朝霞